王允用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令吕布杀掉了董卓,为汉朝除去了一个大祸害。在正史中,王允是个正面人物,他为了国家牺牲了他的养女貂婵,让貂婵的婚姻很不幸,当然貂婵只是王允家的歌姬,并不是从小养大,非常有感情。
数千百年,王允都是被赞扬的人,可是王允做了一件很不厚道的事,他杀害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只因一声叹息。
董卓虽然是奸臣国贼,可是他对蔡邕有知遇之恩,董卓对蔡邕极好,他很欣赏蔡邕的才华,召蔡邕当官,三日之内,蔡邕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
(蔡邕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精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蔡邕这个人思想单纯,不但不知道恩将仇报,连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甚止连避嫌自保都不知道。这就是心思都放在学问上,不知道官场上的险恶。
初平三年,掌权的董卓被诛杀,王允当了司徒,大权在握,志得意满的司徒王允开宴会,蔡邕这个忠厚人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他神色悲伤地叹息。
王允勃然大怒,横眉竖眼地呵斥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痛恨他,但你不明大义,只想着他对你的好,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董卓这个恶贯满盈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心,这难道不是和他一起当逆贼吗?”
如果王允只训斥蔡邕也就算了,他还非要蔡邕的命不好。王允下令,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
蔡邕惶恐万分,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当时很多官吏都很同情蔡邕,并想要救他,可是王允心硬如硬,就是不饶恕蔡邕。
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蔡邕的字,古代人有名有字,一般都称对方的字)是旷世的奇才,他对汉朝的很多事了如指掌,应当让他续写汉史,完成这一部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就因一声叹息让他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却怒气冲冲地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朝廷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
马日磾很失望,但没有办法,他离开王允后告诉别人说:“王允这个人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他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
于是蔡邕就冤死在了监狱里,时年60岁。而正如马日磾所料,王允也没有好下场,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樊稠等人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王允真是心胸狭窄,就因一声叹息处死了大学者蔡邕,一点都不爱才。也许蔡邕重感情不顾大义,可是你训斥他,然后让他罢官就行了,何必杀他,连他正在写的汉史都被你说成毁谤,这样做真是太不厚道了。
当然蔡邕也是太忠厚了不会作人,你不恩将仇报就行了,何苦在董卓被杀后表现自己的难过,一点都不知道避嫌避祸。既然当官,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