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是汉朝最为兴盛的时代,这个时代出了不少历史级的名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刘彻手下的名人名臣极多,司马相如绝对是排在前列的一位。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被列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汉武帝时代的外交、军事方面,司马相如也表现卓越,做出了很大的功绩,被任命为中郎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当司马相如春风得意的时候,却遭到了来自朝廷各方的弹劾,然后便被夺权免官,失意于官场。
对于司马相如被贬官的原因,史书上没有细说,只说了他因为受贿遭到弹劾。可是从史料上看,他并没有与别的权贵有深入性的交往,也没有明显的受贿记录,怎么会就遭到弹劾呢?而且史书上连受贿多少,谁在弹劾都没有写明白,这让人感到疑点重重。司马相如当时在朝廷的地位不低,汉武帝时代的中郎将比后来的中郎将高级得多。那时候中郎将是常任军职之首,各种将军只在打仗才任命,战争结束后就免职。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可是汉武帝刘彻身边最高级的军事参谋,如此重要的人物,被弹劾免官怎么可能一点详细记录都没有?
为了解开其中的秘密,笔者翻阅了很多史料,推测发现这事很可能是司马相如因替人作赋而惹祸上身。司马相如是“汉赋四大家”之首,不仅在后世名气极大,在当时也已经名震全国。他是成都人,原名犬子,因仰慕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他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读书练剑颇有成就,在汉景帝刘启时期出钱捐官做了武骑常侍。后来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来朝,招揽大批辞赋家到自己的封国,司马相如便随之前往。司马相如在刘武那里作了《子虚赋》,因而声名鹊起,成为汉朝有数的辞赋大家之一。
此后不少人出重金托司马相如作赋,价钱出到了数十金,甚至上百金。司马相如也乐得赚钱,给人捉刀卖文。但他在汉景帝时期并没有被朝廷重用,梁王刘武去世后便没了上升通道,只能回到老家成都,依附于临邛令王吉。在此期间他与临邛富商卓王孙结识,并与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私奔。夫妇俩在临邛结庐卖酒,迫使卓王孙不得不承认他们婚姻,然后出钱在成都给司马相如买田置业。后来汉武帝刘彻读了《子虚赋》,对于司马相如很仰慕,便召到长安相见。司马相如陪同刘彻游历,作了《子虚赋》的续集《上林赋》,被刘彻任命为郎官。
两次作赋成为司马相如人生的转折点,也让他获得刘彻的宠信,刘彻不仅将司马相如当作身边的御用文人,而且给司马相如委任了非常重要责任。司马相如先后参与了唐蒙开通夜郎僰中,收复邛、笮、冉駹、斯榆等西南诸夷的战争。在此期间司马相如以刘彻使者的名义行事,招揽巴蜀的百姓参与修建西南官道,并用外交手段劝服了邛、笮、冉駹、斯榆等西南诸夷的君长,彻底将西南诸夷的领地纳入了汉朝的政治版图。司马相如也因为这个功绩得到朝廷的表彰,被刘彻任命为中郎将,成为刘彻身边有数的高级参谋。
可是不久之后正春风得意的司马相如就被人告发受贿,然后就被夺权免官。虽然一年后被重新启用为郎官,但已经不再受刘彻的重用,以后的官职越来越小,到了晚年居然当了个孝文园令。这个官职就是管汉文帝刘恒的陵墓的,没有什么权力,也非常的清贫。最后司马相如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只能以生病的理由自请免官,搬到茂陵居住。司马相如这样的结局让他的粉丝们唏嘘不已,也有不少人埋怨刘彻不懂得尊重人才。可是翻阅历史典籍后可以发现,其原因虽然与刘彻有关,但更多的是司马相如犯了大错,不得不为此买单。
司马相如成名后,出钱给他买赋的人不少,有各地的富商,也有朝廷的权贵。在这些顾客之中,对司马相如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是刘彻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熟悉刘彻的人都知道金屋藏娇这个成语,这指的就是刘彻曾经许诺修建进屋给陈阿娇做的典故。但因为政治上的权力之争,陈阿娇在成婚后与刘彻渐行渐远,最终被废除皇后地位,搬到了长门宫隐居。陈阿娇被废之后,一直想要重新起复,通过母亲馆陶大长公主的关系多次向刘彻示好,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她听说刘彻宠信司马相如,便出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
陈阿娇的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请司马相如给她当说客,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辞赋来挽回她与刘彻的感情。刘彻好辞赋天下闻名,除了司马相如外,如东方朔、主父偃都是通过辞赋而进入刘彻圈子的。陈阿娇的想法很正常,司马相如接了这个活就不正常了。他居然真的收了陈阿娇百金,做了一首《长门赋》,将陈阿娇避居长门宫的幽怨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这是简单的买卖,那还不会影响司马相如的仕途。可陈阿娇毕竟是废后,里面带着深刻的政治含义,这就很可能惹怒了刘彻,进而毁了司马相如的仕途。
《长门赋》写出来后很快被进献给了刘彻,刘彻的反应在正史上没有记载。有的野史说挽回了刘彻和陈阿娇的感情,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当时的皇后是卫子夫,大将军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卫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陈阿娇在事后并没有搬离长门宫,这说明《长门赋》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效果。而作为《长门赋》的作者司马相如,肯定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陈阿娇和刘彻的事情并非私人感情,而是政治斗争。以前的文章中讲过,刘彻之所以废后,不是因为陈阿娇有错,而是以馆陶大长公主为首的权贵集团多次干预朝政。
这个权贵集团借用皇后和公主地位带来的政治影响力,让刘彻在朝中的各种政策受阻。馆陶大长公主为了阻止刘彻重用卫青,甚至派人刺杀卫青。当时卫青是刘彻的侍卫长,其中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如果刘彻连身边的人都保不住,有何面目振兴汉朝?所以刘彻选择了废掉陈阿娇的皇后之位,疏离馆陶大长公主,调整朝廷的权力架构,加强中央集权。司马相如帮陈阿娇作赋,是不轻不重的事情,具体就要看刘彻怎么去认定了。这既可以被当成简单的商业交易放过,也可能被当做插手后宫事务而从重处置。
司马相如显然小看了此事的严重性,给陈阿娇做了《长门赋》,也就彻底的得罪了刘彻。刘彻不是一个大度的皇帝,他不会将这事当作简单的商业交易,只会觉得司马相如不可靠,与他不是一条心。司马相如是他身边最近的高级军事参谋,多次作为外交和军队的使者执行任务。这样的近臣必须是可靠的,如果有问题会直接威胁到刘彻的皇位。司马相如与陈阿娇走得近,这就意味着他可能与陈阿娇身后的权贵利益集团有来往。这种来往会不会出卖朝廷的机密,会不会威胁到刘彻的安全,这都是刘彻非常顾虑的。
由于陈阿娇与刘彻之间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夫妻问题,而是政治斗争,是对朝廷和国家影响极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必须由刘彻和朝廷重臣来决定,而不是作为中郎将的司马相如能插手的。司马相如插入到这种事情中,虽然没有对刘彻产生什么危害,但刘彻肯定是不乐意的。刘彻用各种理由搞掉司马相如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他必须的操作。史书上写司马相如被贬官是因为受贿,这种说法其实很委婉了,也照顾了刘彻和司马相如的颜面。毕竟司马相如收了陈阿娇的钱,这说是受贿并不为过,说成私通就很严重了。
由此可见,司马相如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很差。他把这事想得太简单了,看成了一般的出卖辞赋的商业行为。他可能卖了不少辞赋,觉得这次也差不多。然而他没有想到,这笔生意不但得罪了刘彻,而且断了他的仕途。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就此熄灭,只是因为他的一个非常幼稚的操作。司马相如因小失大的事情也值得后世的人们警惕,不论是在官场、商场,还是在什么其他地方,很多时候一言一行都关系重大,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人。这些不慎的操作很可能带来恶劣的后果,连操作者自己的都无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