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乱世时期,期间诞生了不少名震天下的英雄人物,也留下了很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就收集这些英雄故事,并与《三国志》的历史文献相结合,创作出了名列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从诞生开始就受到民间百姓的欢迎,数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三国演义》的读者大多关注的都是曹、刘、孙三大阵营的英雄故事,而其他英雄的故事则常常被人忽略。本文要讲的刘表也是英雄人物之一,他不在三大阵营之内,却对汉末局势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刘表是汉末名士,早在党锢之祸时期就已经名闻天下,被誉为“八俊”之一。刘表是汉朝刘姓的宗室子弟,又是太学生的身份,所以在党锢之祸时成为对抗官宦专权的重要人物。由于汉灵帝对宦官的宠信,使得大量太学生在党锢之祸中遭到迫害,而刘表便是其中之一。党禁解除后,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推荐再次入朝,出任北军中候。汉灵帝去世后京城内乱,何进和十常侍发生政治斗争,引得西凉军阀董卓进京,拉开了汉末乱世的序幕。刘表果断抱上董卓的大腿,被表奏为荆州刺史,逐步进入了争霸天下的行列之中。
当时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由于孙坚是反董卓联盟的成员,董卓就把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交给了刘表。当时天下各处的割据势力都积极反对董卓专权,所以中原到荆州的路途被反董卓联军阻断,刘表只能匿名后单身前往荆州赴任。他到了荆州后在宜城与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共谋大略,开始了统治荆州的历程。在蒯良等人的支持下,刘表出兵平灭了占据荆州的宗族势力,将荆襄九郡纳入了他的统治之中,成为汉末群雄之一。尤其是在击败孙坚,驱逐袁术之后,刘表的势力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原以南最强的割据军阀。
刘表统治荆襄九郡近二十年时间,相继击败了孙坚、袁术、曹操等各方势力,使得荆州免于北方战火的侵袭,也算是汉末群雄中非常出众的一位。尤其是他在荆州创造了短暂的和平时期,成为北方士人躲避战乱南下的避风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样的英雄人物虽然没能匡扶汉室,但在战乱中起到的正面作用也不是普通军阀能比的,因此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极高,也受到不少汉末名士的推崇。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一段中,作者罗贯中却借曹操的话语做出了“虚名无实”的评价,让很多人感到大吃一惊。
从个人能力上看,刘表比曹操是略有不如的,但他成名早,对荆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说他“虚名无实”是与事实不符的。有的认为罗贯中如此评价刘表,是为了表现曹操的狂傲,说明他有着藐视天下英雄的气魄。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无法与最后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匹配。如果只是曹操的狂傲之言,他又何必把刘备抬那么高呢?结合到曹操即将到官渡与袁绍会战的历史背景,这种评价显然是有所指的。从“煮酒论英雄”的历史原型看,曹操此时正是激励士气与袁绍一战的时候,说出这种话就不只是吹牛如此简单了。
曹操小视天下英雄的气魄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在历史文献中曹操对刘表的评价的确不高。虽然“虚名无实”的评价是罗贯中做出的,但也是从历史文献中总结的曹操对刘表的评价。就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而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在军事和政治势力上比刘表强得有限。他多次派兵南下攻打南阳和襄阳,但得到的都是兵败退军的结果。由此可见曹操当时还没有绝对胜过刘表的把握,再加上北方强敌袁绍南下,曹操真要无视刘表是不可能的。就当时割据四方的军阀势力来看,刘表也是出类拔萃的,虚名无实的说法是与事实背离的。
既然刘表有着如此强的势力,为什么曹操会看不起刘表,罗贯中也做出“虚名无实”的评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汉末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简单地看着曹操和刘表两人的势力对比。单从势力上看,刘表不但不是虚名无实,而且是名震天下。当时荆州襄阳是天下英才汇聚之所,很多北方士人都以聚集到刘表麾下为荣。这其中有着大名鼎鼎的凤雏庞统,而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到襄阳避难,也是冲着刘表的名气去的。由此可见,只是虚名这个方面,刘表对天下人才的吸引力还在曹操之上。
在很多人看来,刘表既有虚名,又有荆州强大的实力,那就不是虚名无实了。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势力分析,刘表还真就躲不开这个评语。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刘表在荆州的统治并不牢固,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刘表实际上是靠着荆州和襄阳的豪强势力取得当地的统治权的,他对荆州的治理都是委托在当地的豪强门阀手中。比如他所重用的蒯良兄弟、蔡瑁家族都是本地有名的豪强。他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连襟,而黄承彦则是著名的江夏黄氏的领头人。可以说刘表对荆州的统治,本质上是代表荆州本地豪强门阀的利益。
因此刘表在荆州与这些豪强门阀的关系很密切,他自己迎娶了蔡瑁的姐姐,重用蔡瑁和他的外甥张允。对于江夏这个对抗江东重要的战略要点,他将其委托给了黄祖,而黄祖正好是江夏黄氏出身的名将。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刘表在用人上偏重于豪强门阀,也是典型的任人唯亲的风格。
在这种政治格局上,荆州的大权被豪强门阀所掌控,刘表在政治上也需要进行妥协。比如他最早安排自己的长子刘琦为继承人,后来在蔡瑁等蔡氏族人的强烈要求下,继承人的人选被更换成了次子刘琮。这个并非小说中所述的刘表听信了蔡氏族人的谗言,而是衡量荆州政局后做出的选择。
刘表本人不是荆州人,他是山东山阳郡高平县,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他在荆州本地并没有什么势力,又不像刘备那样带着军队兵马进入荆州,而是单枪匹马上任。这使得他统治荆州非常艰难,只能依托于当地的豪强门阀。他自己也想让荆州基业归于刘氏,但能力上却明显不足。他欲立刘琦为继承人,却遭到豪强门阀的反对。他病重时想要把荆州委托给刘备,刘备却再三推却。在史书和小说中都说刘备不忍趁人之危,不想夺同宗的基业。实际上是荆州大权掌握在豪强门阀手里,刘备势力不足,不敢正面与豪强势力对抗。
就荆州的政权格局而言,刘表实际上不存在很强势的掌控力,事事都需要与豪强门阀商量。虽然他距离政治傀儡还有一些距离,但在很多时候都表现出有名无实的状态。刘表之所以能灭孙坚、逐袁术、拒曹操,并不是他有多强的能力,而是荆州豪强门阀集体出力的结果。如果刘表强势的将荆州大权归于刘琦,或者把荆州军队委托给刘备,这必然导致豪强门阀的激烈反对。在豪强门阀掌握荆州大部分军权的情况下,他们采用兵变的手段罢免刘表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刘表在荆州的处境并不是非常如意,很多时候要看豪强门阀的脸色行事。
荆州的这种政治格局,让刘表非常艰难,有些身不由己,也让曹操阵营的人很看不起。郭嘉说刘表是“坐谈客”,贾诩评价是“多疑无决,无能为也”,曹操干脆称其为“自守之贼”。实际上这种情况谁到其中也无所作为,即便曹操陷入其中,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从历史上的事例来看,当时谁都不想趟荆州的浑水。刘备拒绝接受荆州刺史的职务,诸葛亮也拒绝给刘琦出主意,都对荆州乱局避之不及。直到曹操灭袁绍后,带着北方数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豪强门阀争相投降,这个乱局才被打破,同时也给刘备和孙权带来了机会。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说刘表是“虚名无实”,并非指他在荆州的所作所为,而是指他在荆州的政治地位。当需要抵抗外敌时,荆州的豪门会支持他出兵,自然拥有大权,能够打败孙坚、袁术、曹操这样的强敌。可当他失去荆州豪门的支持时,他根本无力与北方群雄对抗,甚至身家性命都难以自保。
曹操正是看穿了刘表这一处境,才敢大胆地放弃荆州,先与袁绍在官渡决战。刘表本来期望得到刘备的军事支持,改变他在荆州尴尬的地位。但刘备有着自己的想法,也不想趟这浑水,所以拒绝出任荆州刺史。最终刘表只能在郁郁寡欢中去世,继任者刘琮成为荆州豪门的傀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