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与吕布合谋杀了董卓没多久,就被反攻长安的西凉军杀害,不仅王允自已身死,还搭上了在长安的所有族人性命,实在是剧情反转得太快。
王允出身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在东汉未年到魏晋时期显赫一时,王允也是自幼熟读诗书,文武双全。
王允是绝对的东汉忠臣,从他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在党锢之祸尚未解禁之时,王允不畏强权,正直劝谏,敢于对抗宦官,虽几次被投入监狱,但王允运气出奇的好,几次又躲过宦官的报复。
王允任豫州刺史时,还曾与名将皇甫嵩、朱儁一起成功打败黄巾军,立下大功。董卓作乱时,身为河南尹的王允被董卓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处理朝廷政务的实权派官员。
董卓在外与关东联军作战时,王允就负责朝廷日常运作,董允能把尚书令这么重要的职务让给王允,至少说明三点:
一、王允有能力处理日常政务。
董卓不会请一个没能力的人来负责朝廷的日常运作,这是董卓用王允最基本的条件。
二、王允对董卓言听计从。
董卓不会让一个处处与自己作对的人来担任尚书令,董卓需要一个听话的人,至少王允表面上是这样的人,由此可见王允也颇有心计和老谋深算,能把董卓骗过去,这也是王允能够成功反杀董卓的重要原因。
三、董卓想借助王允的名声管理朝廷。
董卓进京掌控朝政后,一直想重用名士,拉拢人才为自己所用,洗白自己的专权,不惜解除党锢之祸,而王允无疑有一个好名声,是董卓看中和可以利用的。
董卓越是重用王允,越是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王允暗地里联合了士孙瑞等一批人,同时拉拢同是并州老乡的吕布,一起杀死了董卓。
杀了董卓之后,王允成为整个东汉最有权势和炙手可热的权臣,当时的汉献帝不过只有11岁,国家权力掌握在王允手中,杀董卓又是名震天下的义举,王允在权力的欲望下,成为另一个版本的董卓。
王允是能臣,也是忠臣,更是东汉未年少有的贤臣,但是人都会犯错误,王允可以管好朝政,不代表他能管好天下,王允可以诛杀董卓,不代表他能消灭整个西凉军。
王允之死,就在于他没有正确处理西凉军的政治归属问题。
董卓生前,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曾经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慑于声势浩大,选择迁都长安,同时董卓为了防备关东军,将手下的主要军事力量派往长安以东防御,只在长安留较少的军队。
董卓被杀时,一是因为吕布被策反,二是长安城本就没有多少董卓嫡系军队。董卓被杀后,长安城中没有太大的动乱,基本上被吕布的并州军所控制。
董卓被杀相当于一次斩首行动,董卓的主力西凉军远在长安以东丝毫没有损失,如何处理这帮西凉军就成为王允接下来执政的重中之重。
最正确的方法就是赦免这批人,为朝廷所用,用信得过、有名望的将领带领他们,王允原本是想赦免这批西凉军的,可是后来改变了主意,之所以改变主意,王允是把所谓的关东联军当成救星了,王允认为关东联军是心向朝廷的,如果赦免西凉军,关东联军肯定不肯。
实际上袁绍为盟主所谓的关东联军不过是一批是抢地盘的军阀而已,都只是为了自已的利益,根本不会考虑朝廷的安危与大汉的稳定,而王允与吕布控制的朝廷,实际上军事实力最弱的一方。
王允不肯赦免西凉军的消息很快传来,首先是西凉军中的并州人被杀,因为王允和吕布都是并州人,朝廷现在是并州人掌控,所以西凉人杀了并州人,接着西凉军要贾诩的鼓动下集结大军杀向长安,朝廷军队无法抵抗。
最终长安城内的蜀军打开城门向西凉军投降,导致整个长安城被攻破,吕布战败逃走,王允被杀,留在长安的三族被杀,王允没有跟随吕布一起逃走,而是勇敢的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王允虽然也有很多毛病和问题,比如杀名士蔡邕,居功自傲,论功行赏时没有封赏诛董有功的士孙瑞等人,而是重用自已的族人,但王允不失为大汉最后一位忠臣,只是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自已和族人的身死,同时将东汉王朝带入更混乱的时刻。
王允的悲剧乃是人性的弱点,在董卓手下默默等待机会,伺机除掉董卓的过程中,王允可以很冷静,很理智,一旦王允功成名就之后,得意忘形之情跃然脸上,人一得意就会忘形,就会失去理智,就不能冷静判断问题,这也王允之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