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冬,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宣告灭亡。而战后的西川并不平静,钟会、邓艾二士争功,两位灭蜀功臣双双殒命,成都陷入一片混乱。另据《蜀记》记载,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参加了曹魏灭蜀之战,并在蜀汉灭亡后,将关羽后人灭门。
“庞德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那么庞会和关羽有何深仇大恨呢?庞会的父亲庞德原是马超部将,后投降曹操,在襄樊之战中随于禁救援曹仁,遭关羽“水淹七军”被俘。事后于禁投降,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下令斩首。如此看来,庞会将关羽后人灭门是要为父报仇。
据《三国志》记载,庞德确实参加了伐蜀之战。不过关于庞会复仇之说,历史上却有很大争议。
此事最大的疑点就是出处只有一处,没有其他记载作为支撑。
史学界有个说法叫
“孤证不立”
,就是只有单方面记载的历史事件一般是不会采信的。庞会复仇的记载仅见于东晋史学家王隐私人编写的《蜀记》之中,而成书于两晋时期的各类史书却没有提及此事,如列入正史的《三国志》,及《华阳国志》、《汉晋春秋》等其他私人著述,并没有其他出处作为庞会复仇的印证和支撑。
以《三国志》为例。假如确有其事,那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一定会有所提及。因为关羽是蜀汉政权中非常重要的人物,而且陈寿为其立传,并在正文后详细介绍了关羽后人的情况。据陈寿记载,蜀汉灭亡时,关羽后人仅存关彝一人。如果庞会要将关羽灭门,一定会杀掉关彝,但一向谨慎下笔的陈寿并没有记载关彝的结局如何。
“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而如果庞会要复仇,那么他最有可能下手的时机就是钟会之乱。264年正月,钟会在姜维的煽动下起兵谋反,但由于准备仓促和钟会行为失当,激起曹魏士兵的激烈反抗,引发兵乱。钟会、姜维被愤怒的曹魏士兵杀死,杀红眼的曹魏士兵随后在成都城内大肆洗劫数日,许多蜀汉旧臣死于兵乱之中,如刘禅的太子刘璿,老将张翼等人。也许庞会原本并无复仇之意,但看到成都乱成一团,于是临时起意,趁乱下手,为父报仇。
作为兵乱亲历者的陈寿,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此事,但唯独没有记载关羽后人的情况,可见陈寿并不知晓这件事,至少在陈寿撰写《三国志》时也没有相关的传闻。
不过由于陈寿掌握的资料有限和他下笔谨慎,《三国志》的内容比较简略,不能完整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两晋时期,许多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著述相继问世,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便大量引用这些著述为《三国志》作注,作为补充,王隐所著的《蜀记》便是其中之一。不过《蜀记》所记载的内容有很明显地贬低蜀汉的倾向,裴松之在引用其内容时多有批判。单凭王隐所言,很难证明这件事的真实性。
所以庞会复仇之事存在很大疑点,很大程度上是王隐“空穴来风”之言,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