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蒲松龄科举简介 蒲松龄的思想是什么 蒲松龄著书有哪些

蒲松龄科举简介 蒲松龄的思想是什么 蒲松龄著书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035 更新时间:2024/1/17 1:29:16

蒲松龄科举简介

蒲松龄的小说非出名,有关蒲松龄科举的事情也流传至今。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才仅仅19岁,当时蒲松龄在淄川县济南府参加考试,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蒲松龄连续三试都是第一名,自然也就成了当地的秀才,而亲自录取蒲松龄的人也非常了不得,那就是清朝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

蒲松龄画像

施闰章当时担任的职务是山东地区的学政,并且施闰章还负责出题。山东秀才考试正式开始,施闰章出的第一道题目叫做《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著名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得来的。虽然清朝的科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体八股文,但是这并没有限制住蒲松龄的发挥。蒲松龄早早地就对人情世故有切身体会,再加上自身的观察力阅读范围的广阔,很快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答案,经历过三试之后都拿到了第一名,这让蒲松龄在当地几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人。

蒲松龄科举的道路并未就此终结。在通过秀才考试之后,蒲松龄开始全国进发参加朝廷主持的举人考试,但是蒲松龄再试时曾经连续参加过4次举人的考试,但是直到72岁高龄之时,蒲松龄仍然没有成功通过考试而仅仅做了一名贡生。然而为什么蒲松龄科举之路的前后差别这么大呢?据说蒲松龄在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本身就是剑走偏锋,因为他并没有完全遵照八股文的要求,但是他的敢言和精彩的文章还是吸引了当时的考官施闰章,但是先前这种情况在举人考试中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蒲松龄的思想是什么

蒲松龄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聊斋志异》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对于蒲松龄先生的研究有很多,人们在对蒲松龄先生小说进行研究的同时,对蒲松龄的思想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蒲松龄画

实际上蒲松龄一生都在热衷于科举考试,但是因为当时科举考试腐败盛行,再加上蒲松龄本身五十几年都未曾考取功名,所以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腐败对科举造成了损害,使自己不能在科场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他对腐败极为痛恨,这就是他小说中的重要思想。

蒲松龄的思想受到他的父亲影响比较深,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秀才,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能中榜,所以在他教导自己儿子的时候,就将科举才是正途的思想传播给了自己的儿子蒲松龄,因此蒲松龄这一生都在为科举奋斗。

但是蒲松龄注定是悲剧的,因为在他五十几年的时间中,都没有中榜。蒲松龄同时对于腐败是非常痛恨的,因为这和他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在思想中就有对腐败深刻讽刺意味。

这主要在他的小说和作品中表现出来,蒲松龄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小说,实际上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诗和骈文等,他都是高手,同时在这些作品中他也表现出了对于腐败的痛恨。

小说家蒲松龄字什么

蒲松龄生于中国古代的清朝,按照古代文人称谓的惯例,每个人不仅要有姓名,还应该取字和号的称谓,这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可能是以名或者字来立世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字和号也并非可有可无的。蒲松龄就是以名立世的所以后人熟知的也都是他的姓名,那么蒲松龄字什么号什么呢?

蒲松龄画照

根据史书的记载,蒲松龄一生共有两字,其中一字叫做留仙,另一字则是剑臣,另外蒲松龄还有一个雅号叫做柳泉居士。蒲松龄的祖籍并不是在他的出生地山东淄博,而出生在这里的蒲松龄虽然已经面临着逐渐败落的家庭状况,但是蒲松龄从小的成长环境仍然是比较安逸的,再加上蒲松龄的家庭出身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家庭,这就让蒲松龄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其间阅读了大量的典籍,这也为他19岁时的一夜成名和之后许多年的科考之路以及聊斋等作品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另外,蒲松龄的两个字留仙和剑臣从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蒲松龄这个知识分子的志趣和追求。相传在蒲松龄参加地区范围的科考时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八股文进行写作,而是打破常规的模式进行答题,这也让当时不拘一格的考官非常欣赏,于是蒲松龄竟然连续三场考试都拿到了第一名并成为一名秀才。但这种自由的风格并没有在之后考取举人的科考中得以延续,蒲松龄直到离开人世都没有成功。

小说家蒲松龄民族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他的小说成就极高,一部《聊斋志异》流传至今,影响巨大。而关于蒲松龄的研究到现在还在继续,其中一项研究就是蒲松龄的民族问题。蒲松龄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蒲松龄画

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蒲松龄是汉族,所以他是一个汉族作家。但是有研究表明,蒲松龄先生并不是汉族人,因为他的远祖不是汉族,而是蒙古族人。

在蒲松龄所作的《族谱序》中,蒲松龄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说法,他的远祖叫蒲鲁浑,还有一个叫蒲居仁,他们都是元代的总管。从中就可以分析出浦东领的民族,因为首先是名字不像汉人,其次是路大荒研究认定蒲松龄是蒙古族。

而在《蒙古族简史》中标注就更明确了,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是蒙古文学家,说的非常肯定。但是在一些人考证以后认为,蒲松龄是蒙古族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蒲松龄有可能是色目人。

因为有人考证了元代官制后发现,在元代担任路口总管的人并不是蒙古族人,一般都是由色目人担任,也就是女真人或者回族人,因此推断出蒲松龄并不是蒙古族人,而可能是色目人。

但是现在不管那个是蒲松龄民族,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现在的研究还在继续,蒲松龄到底是那个民族,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标签: 蒲松龄

更多文章

  • 评价源赖朝的历史功过 源赖朝的成就有哪些 源赖朝和源义经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源赖朝

    评价源赖朝的历史功过源赖朝,1147年出生在名古屋市热田区,他是日本镰仓幕府首任征夷大将军。源赖朝是平安时代末期河内源氏的源义朝的第三个儿子,幼名为“鬼武者”,他是著名武将源义经同父异母的哥哥。那么源赖朝的功过有哪些呢?源赖朝大将军源赖朝的主要功绩有:统一了全国,建立镰仓幕府

  • 二战战犯东条英机的生平 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之间的对比 东条英机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的生平简介东条英机被大多数人熟知,那么关于东条英机的生平又如何呢?东条英机出生在日本,父亲是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受家庭的影响,自己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后来侵略战争中心狠手辣的刽子手。东条英机照片因为早期受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的影响,他很快从小小的日本陆军中尉成为了关东军的总司令,自此便开始了

  • 多丽丝莱辛作品风格 多丽丝莱辛的思想是什么 对多丽丝莱辛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多丽丝莱辛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风格多丽丝莱辛,英国著名的作家、小说家,笔名简·萨默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人称之为“女性小说鼻祖”,她的授奖词上是这样评价她的:“她是描述女性经验的史诗创作者,她带着怀疑精神,用火一般的热情和想象力呈现一个四分五裂

  • 清朝第一个嫡长子爱新觉罗承祜简介 康熙嫡长子承祜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爱新觉罗承祜

    导读:承祜是康熙嫡长子,也是清朝第一个嫡长子,废太子胤礽的同父同母兄。后因幼殇不序齿(夭折),其皇二子之位恰为其弟胤礽所取代。爱新觉罗·承祜,1670年1月4日(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寅时)生,康熙第二子,生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染病于1672年3月3日(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日巳时)

  • 汉朝平阳公主有几任丈夫 平阳公主第一任丈夫曹寿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汉武帝刘彻同胞长姊,本封为阳信公主,因嫁于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曹时),故又称平阳公主。曹寿去世后,平阳公主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夏侯赐死后,又改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平阳公主一生共有三任丈夫,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平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曹寿吧!电

  • 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改嫁为哪般?城阳公主子女 城阳公主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城阳公主

    城阳公主,唐朝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唐高宗同母妹妹,太平公主姑母兼婆母。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贞观十八年,杜荷卷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处决。城阳公主改嫁薛瓘。麟德初年,因为城阳公主牵涉到巫蛊案件中,时任左奉宸卫将军的薛瓘被贬为房州刺史,城阳公主随同丈夫一起离开长安赴任。咸亨中,城阳公主夫妇死于房州,

  • 清朝后期重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是卖国贼么?怎么评价李鸿章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李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别听什么

  • 刘伯温的师傅是谁 刘伯温的诗词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伯温

    谁都知道刘伯温是个智者,能够预测明朝之后的数百年,传说他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师傅传授的,那么这个神奇的师傅他又是如何相遇的呢。人道中年的刘伯温刘伯温还是穷困书生,他跟所有人一样都要上京赶考,一日,走到了一个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晒谷子。当时太阳当空照,天气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为何说了一句

  • 如何评价魏文侯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文侯

    魏文侯生于公元前472年,卒于公元前396年,名魏斯,一名都,现在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可以说是魏文侯奠定了魏国在战国时期百年霸业的基础,公元403年,周王室承认了韩、赵、魏的诸侯国地位,魏国成为一个封建国家。魏文侯画像魏文侯在公元前445年,继魏恒子之后成为魏文侯,继位的时候,魏国还

  • 刘文典陈寅恪之间的关系 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的原因 刘文典国学大师是怎样抗战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文典,陈寅恪

    刘文典陈寅恪之间的关系刘文典陈寅恪,二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著名的文史大师,从1929年陈寅恪与刘文典相识于水木清华,到西南联大的五年,到历经家国之难,一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二人一直保持着学术上的交流与深厚的友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陈寅恪照片1929年刘文典到清华大学任教,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