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五个非常悲哀的没有登上皇位的太子大盘点

历史上五个非常悲哀的没有登上皇位的太子大盘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866 更新时间:2023/12/17 21:34:58

第一名悲哀的太子:刘据:巫蛊之祸的戾太子

纵观整个西汉王朝,从头到尾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外戚专政,从吕后,到窦太后,到导致西汉王朝灭亡的王莽。在武帝之前,已有前车之鉴,刘汉王朝差点被改姓。而武帝登基之前,也因为窦太后的原因,差点与皇位失之交臂,即便登基之后,也处处受窦太后掣肘。凡此种种,在武帝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太子事件之前,虽然卫青已死多年,但卫氏的关系网还在那里,更重要的是,卫子夫又是一个极顶聪明的女人。而太子刘据的性格“仁恕温谨”。由此武帝断定,如果刘据继承皇位,必定导致卫氏专政的结局。而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刘据来说,如果不能继承皇位,就只有一死了之。

江充诚然是个小人,但他充其量是个打手的角色,他执行的是武帝的旨意。蛊惑事件,并不是江充在蒙蔽武帝,而是武帝在利用江充,即便没有江充,也会有李充、王充。

武帝一生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晚年并非头脑昏花,反而是在政治谋略上愈发的炉火纯青。当然,他晚年也多了几分谨慎,对于钩弋夫人这样一个无根无底、无权无势的女子,也不放心,立其子而杀其母。

整个西汉王朝,首尾皆受外戚专政之祸乱,唯独武帝及其身后这一时期是个例外,不能不佩服武帝的英明。

后记:一年后,汉武帝经过调查,发现所谓太子谋反案实是冤案,于是将江充家族灭族,将苏文烧死,并在刘据自杀的湖县修建了“思子宫”。刘据死后,汉武帝选择了少子刘弗陵为太子,即汉昭帝,可惜汉昭帝命薄,21岁就英年早逝并且死时无后,大将军霍光在刘氏子孙中挑了个遍,最终选择了一个叫刘询的年轻人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是为汉宣帝,而此人正是太子刘据那唯一的孙子,他登基后给自己那冤屈的爷爷所选的谥号为“戾,耐人寻味”。

点评:被父亲冤枉而自杀、母亲因此自杀、儿女因此被害,刘据的悲惨从他孙子给他的谥号中就可见一般,如果当时刘据可以从容地应对江充的诬告,最起码等到汉武帝回来进行调查,也许惨案都不会发生,从后来汉武帝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冤案平反来看,刘据的死其实很不值,甚至可以说是白死了,但对于刘据可喜的是,经过一番的折腾,汉室江山最终还是回到了刘据一系的手中,至少历史的进程并没有因为这起冤案而影响太多。

悲惨指数:★★★★★★★★★★

可惜指数:★★★★★★★★★★

影响历史进程指数:★★★★

综合悲情指数:★★★★★★★★

第二名悲哀的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秦始皇长子(?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也就说赢扶苏也叫赵扶苏和赵国王族一个祖先,赢是周天子赐的}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而嬴政也的确是把扶苏当作子的继承人来培养的,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心怀仁慈,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秦王雄才大略,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长子过于妇人之仁,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而扶苏也确实没让秦王失望,在名将蒙恬的指点下,扶苏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他经常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不过我估计也有蒙恬军的将领们不想和他争功的原因},因此在蒙恬军中逐渐有了威信。估计这也是秦王让扶苏去军队的原因,在秦国军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军功,小兵也能当君侯{比如秦国的白起},扶苏有了军功,在军队里的威信也就树立了,而且他也有了一支支持他的精锐蒙恬军{从这就能看出秦王对扶苏有多大期望了把}。

扶苏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陈涉世家》里就有提过“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胜当时不过一个服徭役的人,他说假借扶苏的名义能得到更多人支持这也说明扶苏在百姓心中的确是受爱戴的{不过我没查到扶苏给百姓做过什么好事不清楚他没爱戴的原因,难道抵御匈奴也算?}。他对六国士子.遗民的主见是安抚,化解与秦国直接的仇恨,以此来收服他们的心,就算他们有的人还不会真正臣服秦国但也没办法掀起什么浪来,由此可见扶苏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接到一封赐死的诏书然后自杀了?!“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於阳周。”《史记》。扶苏傻么?不傻,而且很聪明,但这封明显有问题的诏书他不听蒙恬的话去复请而直接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太史公没有给我们详细描写{估计他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只能靠猜测。

秦王和扶苏的关系一直扑朔迷离因为他们的政见完全相反,特别是秦王“焚书坑儒 ”扶苏数次直谏后把扶苏赶到蒙恬军做监军,难道真的只是生气?其中原因我没找到,但还是知道秦王是不会因为这中事情杀自己的儿子的,而且还是扶苏到蒙恬军几年后才下诏。至于说扶苏到蒙恬军后没什么建树,反而损兵折将更是屁话,有蒙恬带着想不立功都难。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由此可见,秦王嬴政心中的太子一直是扶苏,尽管他一直没立太子,没立王后,尽管他很喜欢小儿子胡亥,但秦王还是知道把王位交给谁好的。

关于扶苏的死有个人必须要提,那就是李斯。李斯与扶苏一直有矛盾,二十六年,丞相绾提出仿周制分封子弟,嬴政和扶苏是赞同的,当时是廷尉的李斯以周朝的没落反驳,当时秦王想想觉得李斯说的不错。从那时候起扶苏对李斯没什么好映像,李斯的人品也确实不怎么样,后来在李斯的推动下,嬴政“焚书坑儒”,扶苏对李斯的映像更恶劣,这也是赵高能说动李斯立假诏书的原因。赵高说的不错,如果扶苏上位,那他一辈子也没机会了,如果胡亥上位,他就有从龙之功,从此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李斯是个势利的人,他知道怎么选。于是 扶苏自杀,蒙恬没害死...虽然扶苏知道自己要想称帝很简单,以他在军队和民间的威望只要他振臂一呼“清君侧”皇位觉对是他的,或许扶苏真的是太善良了,怕战火一起,刚太平几年的百姓又要遭殃,或许是扶苏不想手足相残。不管怎么样扶苏还是死了,尽管他的死有太多的疑点。扶苏的离去断绝了秦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这样结束在战火硝烟中。

如果扶苏知道胡亥比他父亲还暴政,断送了几辈人的心血,他还会自杀逃避么?

如果扶苏选择挥军咸阳,陈胜还会起义么,刘邦还有机会和项羽争霸么?

后记:在后世也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扶苏其实已经看出这是胡亥等人的阴谋,如果以他的号召力,再加上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及其手下三十万秦军的协助,打回长安,夺回属于自己的帝位真是轻而易举,但是扶苏却认为天下初定,不应该再挑起战事,因此希望以自己的一死来平息战事。可是他不会想到,因为胡亥的暴政,他死后的一年,陈胜、吴广就领导爆发了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而用的旗号正是他自己,随后天下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扶苏死后仅四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

标签: 太子

更多文章

  • 文成公主——唐“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文成公主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

  • 明神宗之子福王朱常洵简介 历史上的朱常洵真的很胖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常洵

    朱常洵生于1586年2月22日(公元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明神宗第三子,母亲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而在此之前的万历十年八月(1582年),王恭妃生长子朱常洛。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想废长立幼,被众大臣、孝定李太后极力反对,史称“国本之争”。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

  • 康熙帝第三子诚亲王爱新觉罗.允祉简介 允祉的妻子儿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允祉

    爱新觉罗允祉,原名是爱新觉罗·胤祉。因为雍正皇帝即位以后,为了名字上不与自己重复,就让兄弟们名字中的“胤”,改为“允”。允祉简介允祉,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二十,生母是荣妃马佳氏。康熙三十七年,允祉2

  •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怎么样 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施行的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入侵爱尔兰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这个人怎么评价历史上对于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时代的掌舵者,将风云际会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有的说他是时代的钻营者,在乱世当中左右逢源来达到个人目的。评价克伦威尔这个人物,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才能真实还原克伦威尔的人生和历史影响。克伦威尔(右)剧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的正面意义在于

  • 李通妻子刘伯姬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通,刘伯姬

    刘伯姬(公元前2年---公元30年),生于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南阳蔡阳(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西南)人。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父刘钦,西汉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南顿)县令,母湖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大富豪樊重之女。伯姬兄妹6人,长兄刘縯、次兄刘仲、三兄刘秀(东汉光武帝

  • 东汉名将阴识在历史上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阴识

    阴识(?59年),字次伯。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异母兄。最初随刘縯起兵反王莽,任校尉、偏将军,随从包围宛城,又另外攻下五县。更始二年(24年),刘玄封阴识为阴德侯,行大将军事。后随阴丽华至宛城,拜骑都尉,封阴乡侯。建武二年(26年),任关都尉,迁侍中。建武十五年(39年),定

  • 栗林忠道军事能力 栗林忠道自杀的原因 栗林忠道的武士道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栗林忠道

    介绍栗林忠道的军事能力栗林忠道军事能力是他的一绝,栗林忠道军事能力在日本陆军军官排名上名列前茅。自栗林忠道进入陆军军官学校,就一直是名列前茅,在各项学习中都是拔尖的人物。他毕业后就是骑兵少尉,而后几年军衔也在不断地提升。栗林忠道旧照栗林忠道军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他1934年就被授予勋章,当年由于他在

  • 唐生明是怎么死的 爱国将领唐生明的资料 唐生明与陈赓有怎样的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生明

    揭秘唐生明是怎么死的唐生明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中既享了福也受了罪,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他的生活可以用舒服来形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他的生活也还好,他最不幸的时期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那唐生明是怎么死的呢?唐生明照片作为一代爱国将领唐生明出生于一个富足的家庭,早期是典型的“花花公子&rdquo

  • 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生平简介 丰臣秀吉结局 如何评价丰臣秀吉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1537年3月26日)- 庆长3年8月18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16世纪末日)、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丰臣秀吉画像丰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天文6年2月6日(1537年3月26日)出生于尾张国

  • 奥朗则布是如何当上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的? 如何评价奥朗则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奥朗则布

    印度莫卧儿王朝极盛时的皇帝(1618~1707)。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奸诈、残忍,并具有军事才能的一位君主,早年任德干副王。在激烈的皇位继承战争中击败了3个兄弟,并囚禁了父亲,终于成为帝国君主。他采用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手段,将帝国版图扩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舍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