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不少人物设定都有史可查,比如陈近南,就是根据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写的,陈近南的原型是清初福建漳州人陈永华。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对陈近南这一英雄化人物的刻画是非常到位的,作为天地会的总舵主,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为此不惜传授韦小宝毕生所学,让他打入皇宫接近康熙,伺机谋事。根据时间、名字上的设定,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郑经麾下大将陈永华是最接近陈永华这一小说人物的。
陈永华是谁?陈永华,明末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生于崇祯七年(1634年)。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攻破同安县,陈永华之父同安教谕陈鼎不屈自谥。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招揽天下有识之士,陈永华得到兵部侍郎王孝忠推荐,与郑成功谈论时事,相谈甚欢,郑成功还把他比作当世之卧龙先生。陈永华被安排留守厦门,辅佐世子郑经。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世子郑经承袭延平王爵位,统领台湾军政大事,陈永华得到郑经重用,军国大事都要与他商量。郑成功对陈永华有知遇之恩,父亲被清军逼杀,家人离散,故国不在,国仇家恨使得陈永华尽全力发挥他的辅国经世才能,在郑经抗清和经营台湾大本营上陈永华都多所筹谋。
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在岛外重要的两处据点金门和厦门被清军占领,郑经败逃铜山岛(东山岛),一时人心惶惶,多有投降清军者,郑经身边亦有不少人劝说他投降清朝,只有陈永华和太傅洪旭站出来力言不能降清,陈永华更是指出那些降清的人多是商人、仆从,只是假冒明郑官员以取得清朝优待厚赏,郑经听到深以为是,放弃投降的想法,整理兵马全军撤往台湾,从此对陈永华更加信任和重用。
为了稳定台湾根基以做长期对抗清朝的打算。陈永华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向郑经提出了“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在全岛大兴文教,亲自制定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陈永华依照明朝教育模式,在全台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育系统。同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有用之才。陈永华还对岛上原住民高山族同胞实行一视同仁的教育教学。此举大大改变了台湾岛落后的教育水平。康熙五年(1666年),陈永华主持修建了台湾第一座孔庙,台湾文教大兴,风气大开,得到了郑经的肯定和褒扬。
康熙十三年(1674年)爆发了三藩之乱,东南震动,清朝全力围剿而暂时停止对台湾用兵。郑经积极响应三藩反清复明,亲率郑军与靖南王耿精忠会师伐清,命世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时任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郑克臧处理政务。
但是三藩之乱很快就遭到清军的强力反击,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都见风使舵投降了清朝。三藩之乱很快平息,清朝开始着手解决台湾明郑问题,郑经在军事上的失误也使得刚刚有所起色的抗清大业再复黯淡,最后再一次退回台湾。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郑经返回台湾后,陈永华遭到冯锡范、刘国轩等大将的排挤,心灰意冷辞去一切职务退闲居所,同年七月病逝。
陈永华追随郑成功、郑经父子三十多年,为郑氏集团坚决抗清、经营后方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功绩堪比三国孔明辅佐刘备。金庸先生《鹿鼎记》小说原型,正是这位千古流芳的抗清名将陈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