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谁能挽救走向末日的明朝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谁能挽救走向末日的明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小妹说历史 访问量:4331 更新时间:2023/12/7 12:23:09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标志着这个传承了276年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帷幕!

十七岁登基的崇祯,面临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内部,腐朽庞大的文官集团内斗不断、把持朝政,外部,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农民军起义此起彼伏!

尽管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意图复兴明室,却无力回天!明朝并不缺乏杰出人士,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那么,我们从时、势、人、局来分析戚继光、孙承宗、张居正、王阳明四人,就能够很清楚地分析出他们能否让大明朝起死回生。

戚继光:一个出现得太早的军事天才

明朝最牛的武将,基本上扎堆出现在开国时代,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等。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军事天才就很难涌现了。

并不是没有,而是缺乏让他们发光发热的舞台。戚继光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戚继光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几乎以一己之力、编练戚家军、获取朝中重臣支持,将浙江地区的倭寇杀得干干净净,从此海靖平安。

然后,戚继光也曾经为大明戍边,戚家军彪悍的战力,为游牧民族为之胆寒,数十年没有大规模的犯边之举。然而,戚继光也就仅止于此了。因为在这个年代,大明依旧强大,缺少让戚继光继续建功立业的机会。

一句话:戚继光生早了,打打倭寇,守守边防,没有赶上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孙承宗:一个具有超越前战略眼光的盖世强人

孙承宗的年代,大明最大的危机已经显露端倪,那就是来自塞外的后金。

如果再往前推个几十年,谁能想到北方苦寒之地、白山黑水之间,居然会崛起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强人。

而李如松、李成梁等事实上的割据军阀,居然会坐视后金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大明亡国的最大威胁。以李家、吴家等军阀的军事实力,如果扫穴犁庭、直捣黄龙,哪有后金入关?

孙承宗敏锐地看到了后金对大明造成的威胁,费尽心力构筑了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高筑城、广积粮、屯精兵,日夜坚守,清兵数十年未能破关。

更重要的是,孙承宗针对后金的作战模式,优化了城防立体防御作战,依托大明在科技、装备上的优势,将北方防线守得滴水不漏,清军望关而兴叹!

如果孙承宗能够一直被重用,那么大明的历史很有可能改写,可惜他遇到了史上最强太监九千岁魏忠贤,在关外后金虎视眈眈的时候,他却在天牢里蹲苦窑!结果,他以毕生精力构筑的北方防线就此分离崩析!

而在明朝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更是如火如荼,可以说,李自成攻入北京,其实上大明已经亡了!再也不可能组织起国家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其后,孙承宗在危难之时,又被崇祯皇帝起用,可此时大明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孙承宗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有何用?

所以,即使是戚继光、孙承宗这样的战争强人,放在明朝即将灭亡的崇祯时期,也难以作为。

其一,大明没有钱,财政上拿不出钱来编练强军,钱哪去了?都被明朝的官员们贪污了。最后……被李自成打得交了出来!

其二,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刻薄寡恩,那些能打的不是坐牢,就是被他罢官、甚至是处斩。崇祯是勤政,可缺乏政治眼光,勤快就是乱来。

否则,以戚继光和孙承宗的军事才华,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就李自成那点能力,还真不够他们打的!

大明是穷,可如果国内平定,依然有潜力可挖,戚继光、孙承宗率军守卫北边,国内励精图治,谁敢说大明没有回天之力?

张居正:大明排名第一的政治家

如果要给明朝所有的政治家排个名次,我绝对把这一票投给张居正。万历登基之后,张居正出位内阁首辅,开始辅佐皇帝治理这个庞大而臃肿的帝国。

大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钱!为什么缺钱?因为土地大规模兼并,许多良田托庇于官员名下无须纳税。张居正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明史》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它改革的核心就是重新丈量田亩、实行实地实征,短短时间内极大地充实了国库。万历能够有底气有能力发动“三大征”,主要就是张居正的治理之功。

可以说,张居正就是万历朝的中兴之臣!如果张居正出现在明朝最为危险的末世之时,以他政治家的眼光和智慧,一定能够最大程度上去解决大明的内忧外患。

然而,张居正解决不了最重要的问题:

即他根本无法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张居正之所以能够一展抱负,归根到底是万历皇帝和太后对他的充分信任和倚仗!就张居正那性格和脾气,在崇祯年间可能早就去蹲天牢了!

四、王阳明:一个无法预测的全能圣人

王阳明的名气和他在思想界的地位,远比戚继光、张居正、孙承宗要高得多。然而,在务实上,尤其是军事和政治上,王阳明是远不如以上三人的。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思想、文化上。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孔子孟子等。但是从历史的时间尺度来看,这些思想家发挥过什么作用?没有!

真正推动历史进步、造成王朝更替的,反而是那些务实派,例如发明家、军事家、科学家,甚至是阴谋家。

思想家并不是没有用,但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往往要历经千百年的沉淀、消化、吸收才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且,不一定能够成功。

席卷大明天下、攻破北京城的李闯王,它跟老百姓谈思想谈文化了吗?没有!他只说了一句话: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红军发展队伍的时候,讲大道理了吗?没有,只写了一个标语: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

因为他们抓住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需求!所以才能够以星星之火燎原!戚家军为什么战力如此彪悍、冠绝明朝?因为士兵拿的是双饷啊!

王阳明的思想,如果出现在明朝末期,根本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越是伟大的学说思想,越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社会环境来推广。

乱世之中,吃饱饭比听课重要。打跑后金鞑子比学文化重要。所以,即便王阳明生活在明朝的末世,也无法为明朝延续生命。

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生逢其时、一展抱负!

在华夏的历史上,不乏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天才般的人物,时代为他们搭建了大舞台,他们抓住了登台亮相的机会,得以青史留名。

例如天才般的将领卫青霍去病,千里奔袭、北击匈奴、逐虏焉支、封狼居胥,为大汉成就不世功业!

例如唐朝的郭子仪,于安史之乱的危局当中,中流砥柱、征讨平乱、匡扶大唐,为唐续命,功莫大焉!

例如汉初开国功臣韩信,以其神鬼莫测的兵法,横扫天下、大败项羽、几无敌手,为大汉的建立立下赫赫之功。

韩信、郭子仪、霍去病等,他们恰好生了那个“需要他们的时代”,恰好碰到了“能够重用他们的帝王”,他们恰好“掌握了改变局势的力量”。龙虎风云,一旦际会,天下为他们而改变。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无力回天。

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才华不出众,并非能力不超群,并非胸中无丘壑,偏偏生在一个“技无所用、才无所施”的年代,努力一生却终无所得,或者,得到的配不上他们的野心与付出。

例如辛弃疾,胸中有百万兵甲,剑下有万夫之勇,原本是沙场点兵、驱逐金兵、恢复大宋江山的不世猛将,偏偏朝廷不思进取、无所重用,郁郁一生;

例如岳武穆,兵法无双、勇力盖世、金兵闻之丧胆,一生所求便是直捣黄龙、踏破贺兰山,却被昏君奸臣所害,遗恨风波亭;

例如大明少保于谦,国家干材、智勇绝伦、一身铁骨,率领百万军民力抗瓦剌,挽大明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却被英宗所杀,一生壮志难酬。

辛弃疾、于谦、岳飞,或是没有碰到对的人,或者没有碰到好的时代,或是缺少了政治权谋,最终郁郁难伸,令人扼腕!

总结:时代的大潮,如黄河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无可抵御。朝代的更替,也如同山川之崩、大河决荡,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够改变的。

无论是军事征伐无双的戚继光,还是战略眼光超前的孙承宗,亦或是治国有方的张居正,或是思想光耀千古的王阳明,都不可能改变明朝灭亡的现实。

在经济上,明朝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赋税沉重、国库空空、百姓流连、造反不断、田地抛荒;在军事上,长城外的后金虎视眈眈,陕西的李自成剿之不绝,四川的张献忠杀人屠城,可谓内忧外患、无力回天。在人才上,那些军事干才、治世能臣,都被崇祯杀得干干净净,满朝尽是争权夺利、党争不断,为求清名置国家于不顾,泛于空谈而无挽社稷倾颓的良策!在政治上,皇帝多疑寡恩,官吏腐败不不堪、贪婪成性,食尽民脂民膏,老百姓焉能不反?在大环境上,虫灾、洪水、小冰河的低温,导致庄稼绝收、百姓逃亡,出现了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这样的大明,即使是张居正、戚继光、孙承宗、王阳明齐至,又有何用?改朝换代天地宽,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吧!

标签: 孙承宗

更多文章

  • 崇祯皇帝性格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大祸,大将卢象升孙承宗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孙承宗

    我们看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独裁者,自然成为诸多老百姓敬仰的对象。特别是在王朝末年,一个决定很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明朝也是如此,末代皇帝崇祯虽然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通宵达旦的处理朝政。但同时也暴露出他太多的缺点,最致命的就是性格犹豫不决。一般这样的人很难成大事,本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首先要

  • 孙承宗:明朝最后的硬汉一门忠烈,子孙二十一人全部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青瑶书上标签:孙承宗

    大明一朝,历经百年,虽然有过不少辉煌,但晚期的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也把黎民百姓带进了水深火热之中,自“遵永大捷”后,明朝面对清军再没有取得过一次像样的胜利。而“遵永大捷”的制造者,并不是英武盖世的武将,而是一位文臣出身,他就是被称为明末最强帝师,大明最后荣光的——孙承宗。外财不富苦穷人孙承宗自幼家境贫

  • 孙承宗: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这个为大明奋斗半生的人走了。他为大明留下的,不仅是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不仅是支撑辽东战局的袁崇焕,也不仅是几本汇聚心血的兵法。他为大明留下的是一种精神。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创立之后,几代帝皇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四方来朝,堪称第一帝国。但是随着明朝内部权力斗争的风起云涌,外部又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自

  • 明熹宗老师孙承宗,被崇祯誉为明朝诸葛亮,他为什么不能拯救大明

    历史人物编辑:冰点历史V标签:孙承宗

    导言朱由检:汉则孔明,唐则裴度。旧辅孙承宗前劳难泯,死义更烈。崇祯皇帝觉得文臣祸国殃民,素来看不起文官,唯有对一人刮目相看,并称作:“汉则孔明,唐则裴度”,也就是视其为大明朝的柱石。究竟是谁呢?能让这位自以为是的末代皇帝这样高看!他便是明朝末年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明朝末年优秀的国防谋略家,并且还是以前

  • 孙承宗徒有虚名?明史专家:确实如此,此人是拖垮大明的罪魁祸首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孙承宗

    纵观明朝末年这段历史,绕不开一个个所谓的国之栋梁们,孙承宗就是其中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因为他经略的关宁锦防线实在是太出名了。先说个结论,“孙承宗是一个被后人过誉的人物。”在明朝末年,关宁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沿线还修筑了无数个堡垒作为联动。孙承宗认为,设计这样的防线,就能通过层层递

  • 韦小宝和陈近南的感情由相互利用,直到最后才是“父子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陈近南

    陈近南最初一见面就收韦小宝为徒,还让他当青木堂香主,不过是权宜之计,更多的是加以利用,让韦小宝当卧底罢了,至于韦小宝的生死,陈近南真的未必放在心上,说白了就的一个死间,在此之前,陈近南已经把韦小宝的底底细打听的一清二楚,一个妓女的孩子在陈近南的眼里实在是不值一提,但随着韦小宝的地位的不断的提高,最后

  • 67岁“陈近南”4次分手:有钱漂亮有什么用?天天粘着我,好烦!

    历史人物编辑:华若生活标签:陈近南

    夏韶声演过的角色不算多,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要属陈小春版《鹿鼎记》中的陈近南。大家对这位总舵主好感多多:武功高强、为人仗义、重情重义、正气凛然,虽然出场不多但无论人品还是为人处事都非常让人叹服和敬重。但现实中,“总舵主”却与电视剧中截然不同。有"香港摇滚之父"之称的夏韶声其实是一个“浪子”,67岁的

  • 爆笑GIF:所有版本中的陈近南,数他出场最帅,死的也是最快!

    历史人物编辑:动漫小录标签:陈近南

    1.一位外国小哥演绎的“普通人vs卡通人物”,这个画面感有那味了2.所有版本的陈近南中,他是出场最帅的一个,也是领盒饭最快的一个!3.欢乐童年沙雕瞬间集锦,笑死人不偿命4.我应该是皮皮虾里第一个开上火车的人吧5.夜晚作业也是一种风景啊6.玩这个游戏到最后真的会哭的7.来晚了没有摊位了8.这应该是只社

  • 陈近南是谁?非铜锣湾老大!乃台湾教父,他死后清廷方觉平台有望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陈近南

    熟悉金庸先生作品的朋友,对陈近南这号人物都不陌生,正所谓“世人不识陈近南,就成英雄也往南”啊呸,不是往南而是枉然!对于天地会这个“涉黑组织”大伙都不陌生,作为清朝最大“黑帮”头头的陈近南,现代人经常开玩笑将他和香港系列电影《古惑仔》中的陈浩南联系起来,陈近南当然不是铜锣湾扛把子,网友只是调侃一下。别

  • 历史悬疑大揭秘:天地会是谁创的?陈近南跟乾隆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缘人标签:陈近南

    天地会问姓名诗:“义兄问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杨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结义改姓洪。”所以电影《方世玉》里面,天地会总是出现在“红花亭”。天地会是清代民间反清复明、劫富济贫、共济互助的秘密结社,别称洪门或者洪帮。而西鲁故事里说康熙征调南少林的武僧去平叛西藏,回来后因为有人诬陷这些高手造反,结果招到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