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之魏知古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唐朝宰相之魏知古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150 更新时间:2024/1/22 9:50:15

魏知古(647年-715年),深州陆泽人(今河北深州),唐朝宰相。

魏知古进士及第,历任著作郎、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吏部侍郎、晋州刺史、黄门侍郎、右散骑常侍。他上疏劝谏唐睿宗,反对修建道观,被拜为宰相,担任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唐玄宗继位后,魏知古又升任侍中,进封梁国公。开元二年(714年),魏知古因与姚崇不睦,遭其谗害,被罢为工部尚书。

开元三年(715年),魏知古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魏知古为人正直,二十岁便考中进士,历任著作郎、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参与编修国史,又兼任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元年(705年),魏知古担任吏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因母丧离职,后被起复为晋州刺史。

疏谏时政

景云元年(710年),相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魏知古因曾任相王府属官,被拜为黄门侍郎,兼修国史。景云二年(711年),魏知古又改任右散骑常侍。

当时,唐睿宗为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上疏进谏道:“安养百姓是治政之本。为公主修建道观,是要树功德来祈求福佑,但却占用民宅,使百姓无处安身,这既背人事,也有违天时,陛下为人父母,怎能安心。君主言行都要记载在史书中,因此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臣有谏诤之责,又负责修史,如记下陛下不合常理的举动,后人会怎么看?臣认为盛暑修观非常不妥。请陛下体察民意、罢去劳役,造福于民。”唐睿宗不听。

不久,魏知古又进谏道:“臣听说百姓以君为天,君以百姓为本。陛下登基后,百姓都以为朝廷会施新政,但如今却风教衰败,府库空虚,人力凋敝,劳役不止,官员日增。为二位公主修建道观,并非急务,臣此前请求停止这一劳役,但仍未停止。今年水旱成灾,五谷不熟,若到明年春天,一定会发生饥荒。陛下为人父母,想用什么方法来拯救呢?突厥为患,为时已久,如今又遣使来朝,请求和亲。他们乘中国饥虚,在和亲之际,倘若窥测侵犯,国家应怎么提防呢?”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太子左庶子。

担任宰辅

先天元年(712年),魏知古担任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八月,太子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尊父亲唐睿宗为太上皇。魏知古又被擢拜为侍中。不久,魏知古随唐玄宗到渭川打猎,赋诗讽谏。唐玄宗下诏褒扬魏知古,对他大加赏赐。

开元元年(713年),魏知古进封梁国公。当时,太平公主与宰相窦怀贞等人意欲作乱,密谋废立。魏知古向唐玄宗告发,唐玄宗遂抢先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等人。政变成功后,魏知古获赐实封三百户。

遭馋罢相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后与姚崇并列相位,受到姚崇的轻视。姚崇奏知皇帝,任命魏知古为吏部尚书,让他到东都洛阳主持选官,魏知古非常不满。姚崇之子认为父亲对魏知古有恩,便趁机请托于他。开元二年(714年),魏知古从洛阳回京,将此事告知唐玄宗。

不久,玄宗假意问姚崇道:“你儿子才能如何?现在何处?”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两个儿子在洛阳任职,欲望很多但不谨慎。臣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他们一定是借此请托于魏知古。”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魏知古却有负于姚崇,便欲罢免他的官职。姚崇道:“臣的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陛下却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陛下偏私于臣。”唐玄宗最终还是在同年五月将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病逝

开元三年(715年),魏知古病逝,终年六十九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忠。

人物评价

宋璟:叔向古之遗直,子产古之遗爱,能兼之者,其在魏公。

刘昫:魏知古、卢怀慎源乾曜李元纮杜暹韩休、裴耀卿,悉蕴器能,咸居宰辅。或心存沃,或志在荐贤,或出爱子为外官,或止屯田于关辅,或不受蕃人之赂,或坚劾伯献之奸,或广漕渠以充国用:此皆立事立功,有足嘉尚者也。

宋祁:夫志满则忽其所谋,意骄则乐软熟、憎鲠切,较力虽多,课所效不及姚、宋远矣。终之胡雏乱华,身播边陬,非曰天运,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选,使当天宝时,庸能有救哉![14]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后世地位

780年(建中元年),魏知古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位宰臣被唐德宗定为上等。

848年(大中二年),魏知古与李岘、王珪等三十七位功臣被唐宣宗图像于凌烟阁。

个人作品

魏知古著有文集二十卷。

《全唐文》收录其文四篇:《答张九龄贺西幸延期表》、《谏造金仙玉真观疏》、《又谏营道观疏》、《报吐番宰相坌达延书》。

《全唐诗》收录其诗五首:《春夜寓直凤阁怀群公》、《奉和春日途中喜雨应诏》、《从猎渭川献诗》、《玄元观寻李先生不遇》。

标签: 魏知古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之李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训

    李训(?-835年),本名仲言,字子训,后改名训,字子垂,祖籍陇西,唐朝宰相,右仆射李逢吉从子。李训出身于陇西李氏姑臧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河阳幕府,因罪流放象州,遇赦得还。后投奔郑注,得到大宦官王守澄的推荐,被引入禁中,为唐文宗讲解《周易》,历任四门助教、国子监博士、侍讲学士、兵部郎中。太和九年

  • 唐朝宰相之崔圆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崔圆

    崔圆(705年-768年),字有裕,贝州武城(今邢台清河,唐时武城县城遗址在今清河县西北)人,唐朝宰相,北魏左仆射崔亮八世孙。崔圆出身于清河崔氏青州房 ,早年历任执戟、会昌县丞、司勋员外郎、蜀郡司马、蜀郡长史。安史之乱时以迎接玄宗之功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玄宗退位后奉玄宗之命与

  • 唐朝宰相之白敏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白敏中

    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祖籍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郡望太原阳谷(今山西太谷),唐朝宰相,刑部尚书白居易从弟。白敏中进士及第,早年曾入李听幕府,后历任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唐宣宗继位后,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

  • 唐朝宰相之第五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第五琦

    第五琦(712年-782年),字禹珪,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中期政治家、理财家。开元十四年(726年),第五琦以明经科入仕,历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京兆尹、太子宾客、户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钱使和盐铁使等官职,封为扶风郡公。第五琦建策起江淮财赋,创榷盐法,改革货币制

  • 唐朝宰相之朱敬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敬则

    朱敬则(635年709年),字少连,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唐朝大臣、史学家。他好学,重节义,爱助人。唐高宗时,任右补厥。武则天称制,广开密告之门,罗织诬陷,诛杀大臣。敬则进谏,武后采纳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检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恒国公张易之的陷害被判处死刑,朝内的大臣都因惧

  • 唐朝宰相之贾耽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贾耽

    贾耽(730年805年10月26日 ),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曹魏太尉贾诩之后。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六朝。天宝十载(751年),贾耽登明经第。乾元元年(758年),任临清尉,累擢汾州刺史,任内有异绩。历任河东节度副使、鸿胪卿、山南西道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

  • 唐朝宰相之柳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柳奭

    柳奭(shì)(?-659年),字子邵,一字子燕 ,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朝宰相、外戚,北周左仆射柳庆曾孙 ,高宗首任妻子王皇后的舅父。柳奭出身于河东柳氏,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他曾建议王皇后收养李忠为子,后因皇后失宠,请辞相位,罢为吏部尚书

  • 唐朝宰相之段文昌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段文昌

    段文昌(773年-835年),字墨卿,一字景初,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宰相,右卫大将军段志玄玄孙。段文昌早年曾入韦皋幕府,后历任灵池县尉、登封县尉、集贤校理、监察御史、补阙、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祠部郎中。唐穆宗继位后,段文昌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以使相出镇,担任西川节度使。此后历任

  • 三国曹魏大臣:和洽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和洽

    和洽(生卒年不详),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年轻时就被举为孝廉,随后被大将军府征辟,但都被他婉言谢绝。191年,袁绍,取得冀州(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的控制权,开始崛起。之后就派人去请汝南郡的名士,当时很多名士都去了袁绍那里,但是和洽却不看好袁绍,他认为袁绍并非是笑到最后的人。

  • 明熹宗原配皇后张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熹宗,皇后,张嫣

    张嫣,即懿安皇后,明熹宗朱由校原配皇后,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她是一位刚烈的女子,那么她38年的短暂人生都经历过哪些悲欢离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人口众多,同名同姓者亦不少见,在古代就有两位皇后都叫张嫣。一位是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她和刘盈本来是外甥女和舅舅的关系,硬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