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锦衣卫沈炼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锦衣卫沈炼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721 更新时间:2024/2/20 11:29:44

沈炼(1507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朝官员、锦衣卫。 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因事左迁为锦衣卫经历,长官陆炳与严嵩友好。

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每饮酒辄箕踞笑傲。以“十罪疏”(指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弹劾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居保安州为民。沈炼在塞外,却仍以詈骂严嵩父子为乐,严嵩得知大怒。嘉靖三十六年,严世蕃遣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总督杨顺设计诛除沈炼。恰逢白莲教教徒阎浩等人被捕,招供多名嫌犯,于是列上沈炼的名字。沈炼终因被诬为谋反而遭到杀害,两子同被害。隆庆初年,朝廷下诏,褒奖敢于言事者,特追赠沈炼光禄寺少卿,任用一子为官。天初年,追谥忠愍。天下士人推崇其德,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集》。 《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沈炼(1507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聪敏能攻古文,汪文盛以提学副使校浙士,得其文惊绝,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始补府学生。

嘉靖十七年(1538年)考中进士,历任溧阳、茌平、清丰县令,为官清廉,颇著政绩,为百姓所称道。但因其不阿谀奉迎,而秉性耿直,每每龇龉权贵,被贬职为锦衣卫经历。沈炼任官期间,屡次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上疏历数严党专擅国事,排斥异己,遍引私人居要地,吞没军饷,战备废弛,致东南倭患猖獗,北方俺答寇掠京畿等十几条罪状,要求严正典刑,借以纠正“人心纪纲,败坏难言”。沈炼以低微的职位与严嵩父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他的慷慨正义却触怒了嘉靖皇帝,不但当场受到呵斥,还被廷杖数十,贬至保安州为民。

沈炼携妻挈子去保安(今河北怀来)五年多,虽沦落草野,而发愤抗疏之心犹耿耿不能忘焉。保安系边境地区,当时保安州所属的宣大(宣府镇、大同镇)总督为严嵩干儿子杨顺。他谎报战绩,放纵士兵杀良献首冒功请赏,沈炼获悉在杨顺的庆功宴上献诗一首:“杀良献首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白草黄沙风雨狂,冤魂多少觅头颅”。杨顺忌恨不已。在保安,沈炼还以李林甫秦桧、严嵩的像作靶,让人日日练射,这使严氏更加刻骨切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遂密令杨顺等杀害沈炼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党被劾,严嵩削职,严世蕃处死,沈炼一案才得以昭雪。

人物生平

弹劾严嵩的勇士

沈炼(1506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明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史》有传。

嘉靖十七年(1538年),沈炼考中进士,先后出任溧阳、茌平、清丰县令。清廉爱民,政绩卓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蒙古瓦剌军入侵,威逼京城。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退敌之策,从早晨到中午没有一个人发言。退朝时,国子监司业赵贞吉一人大声说道:“臣以为天子应该拿出金银丝绸招募军队,亲自重赏勇猛之士,文武百官自会同心守城,敌人定会退兵。”锦衣卫经历沈炼极力支持赵贞吉的意见,并慷慨激昂地加以补充。吏部尚书夏邦贤斥责沈炼:“文武重臣没说话,你一个小小的官员瞎说什么?”最终,朝廷采纳了他们主战不降的建议,不久,敌军撤兵。

当时,北方边患十分严重,而又适逢内阁首辅严嵩擅权,瞒报军情。沈炼眼看大明江山将要灭亡,心急如焚,他在朋友家喝酒,感伤国事,当场写下奏疏,揭发严嵩父子的十大罪状。皇帝下诏说,沈炼去年在金殿吵闹,不注意作为人臣的礼仪,现在又想通过诬告诋毁大臣来获取名声,责令对他廷杖。最后,沈炼被廷杖后贬斥到塞外的保安州(今河北涿鹿)种田。

沈炼在保安种田,州城北关的一个商人主动腾出房屋让他居住,里长帮助沈炼解决柴米。沈炼同乡里人谈论些忠义大节之事,也写些壮怀激烈的诗篇。其中一篇《塞上感怀》这样写道:

沙塞黄花带雪开,谪臣中酒坐徘徊。

睢阳骂敌心偏壮,上国思君意未灰。

南北风尘常按剑,乾坤气序更含杯。

醉醒数把春秋看,还有程婴救赵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兵部侍郎、宣大总督杨顺与蒙古族鞑靼部落交战,丢失城池40余座,杨顺却杀害一批躲避战争的无辜居民来谎报军功。沈炼访知此事,给杨顺寄去两首诗责问他,措辞十分严厉尖刻。杨顺即与巡察保安州的御史路楷商议,以白莲教的名义杀害沈炼。十月十七日,沈炼被害,时年51岁。

沈炼死后,杨顺还把沈炼的次子杖死,并派人前往浙江捉拿沈炼长子沈襄,捉拿后每日严刑拷打。后来给事中吴时来上疏揭发杨顺、路楷,皇上看后大怒,下令缉捕两人,释放沈襄。严嵩父子倒台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为沈炼平反昭雪,追赠他为光禄少卿,并在保安卫(今怀来县新保安镇)西街为他建立了祠堂。追谥号忠愍。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以《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记述了沈炼的这段悲惨故事。

沈炼的侄儿沈京、孙子沈良卿和他们的后代一直留在保安州,求学成家立业。

天下士人推崇其德,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集》,该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廉政思想:

“夫庸将熏染成风,其心术大坏,譬如牙胥之不可责,其廉洁倡家之不可导,以死节也。诚能一朝议成着为宪令,举明忠义之道,风于四方,示之以利害。道之以悃诚。”《青霞集·卷十二》

标签: 沈炼

更多文章

  • 明朝大臣吏部尚书王琼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琼

    王琼(1459年1532年),山西太原(今太原市刘家堡)人。王琼于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 年)登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六品工部主事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二品大员。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的五年中,因执掌兵部,有特殊功勋,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l

  • 明朝礼部尚书章纶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章纶

    章纶(1413年1483年4月28日),字大经,温州乐清(今乐清雁荡山北麓南阁村)人。明代名臣、藏书家。祖先原为乐清北阁吴氏,后出继南阁章氏,遂以章为姓。正统四年(1439年)章纶登进士第,官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年间升任礼部仪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

  • 明朝太子太保戴珊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戴珊

    戴珊(1437-1505)字廷珍,号松厓。江西浮梁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与刘大夏同年。历官御史,督南畿学政,陕西副使,督学政,正身率教,历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左都御史,赠太子太保,谥恭简。《明史 列传第七十一》戴珊,字廷珍,浮梁人。父哻,由乡举官嘉兴教授

  • 明朝科学家王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徵

    王徵(1571~1644)明代科学家。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支离叟,明西安府泾阳县鲁桥镇温丰乡盈村里尖担堡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王徵对明末西

  • 明朝学者罗洪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

  • 明朝内阁首辅彭时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彭时

    彭时(1416年1475年4月27日 ),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 。明宪宗时名臣、内阁首辅。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驾崩后,与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迁吏部右侍郎,兼学士。

  • 明朝政治家吕调阳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吕调阳

    吕调阳(1516 1580),广西桂林人,一说祖籍大冶市茅潭港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字和卿,号豫所,谥文简。明代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

  • 明朝少詹事姚希孟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姚希孟

    姚希孟(15791636)字孟长,号现闻,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希孟十月,父亲就去世了,由寡母文氏一手抚养成人。母亲又对他寄寓了很大的希望。后来他和舅父文震孟一起念书,在当时都负有盛名。姚希孟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改庶吉士。简介姚希孟,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希孟十月,父亲就去世

  • 明朝大臣孙鑨生平介绍:与陆光祖、陈有年并称“浙中三贤太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鑨

    孙鑨(1525年~1594年),字文中,号立峰,晚号柒园供事,浙江余姚横河孙家境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历官武库主事、武选郎中、文选郎中、光禄卿、大理卿、南京吏部尚书,入为吏部尚书。人物生平孙鑨(1525年-1594年),后人有误传作“孙龙”,字文中,号立峰,晚

  • 明代官员、散文家古文家归有光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