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第二贪浙江巡抚:王亶望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清朝第二贪浙江巡抚:王亶望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731 更新时间:2024/1/22 19:44:08

亶望(?-1781年),字味隒[1],号不详,山西临汾人。清代官员,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

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举人,历任皋兰知县、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累迁浙江巡抚,参与了“捐监冒赈”的贪污侵吞活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受到大学士阿桂的调查与弹劾,坐罪处死。

古代朝堂之上大多都是清廉为官的人比较少,借职位之便中饱私囊的官员不在少数。毕竟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动物,没有人会拒绝金钱。不仅仅是在古代,即使到了如今的现代社会,那些在位的高官贪污腐败的也不少。

清朝是封建时期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为还算富饶的一个朝代,当时在位的贪官一定是不少的。清朝时期的第二大贪官王亶望,仅仅其贪污得来的家产就有2.2亿。在他贪污的事件暴露之后,他花了1亿妄图摆平这件事,但最后还是被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用钱买官做

王亶望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江苏巡抚,家境很不错,从小就是被富养长大的少爷。这样的成长环境注定他不会过苦日子,所以他一做官,便走上了贪污腐败的道路。

王亶望曾在乾隆年间考中举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举人都有官做,于是他的父亲就用钱给他买了一个知县来做。没想到,王亶望这一上任仿佛开了挂一样,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是此人真的有能力么?当然不是,他之所以能一路高升的原因便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用钱财来打点一切。几乎大部分做官的都不会和钱过不去,为官者都认为钱这个东西自然是越多越好,所以王亶望的每一次高升都是靠钱砸出来的。

王亶望在朝为官多年,贪污腐败严重,但是却从未被乾隆皇帝发觉,可见是用钱财打点好了一切。每一次无论是对其上面的人打点还是对下面的人打点都不会是一笔小数目,看来王亶望的家底十分丰厚,而这家底是如得来的,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王亶望被派到甘肃去做官的时候,便在心中打好了如意算盘,要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大捞一笔。于是他便策划了一场“捐监冒赈”的贪污腐败活动。

一个其实并不怎么光彩的活动,王亶望却动员了当地所有的官员参加。他们密谋将从中央骗取来的钱财平分,当然王亶望是拿最多的部分。地方官员一听有钱拿,便即刻同意了这个提议,毕竟没有人可以拒绝金钱的诱惑。

王亶望在贪污这方面真的是“有勇有谋”,能想出这种诛九族的办法来,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都没有见过为了钱这么不要命的,他这也算是在刀尖上讨银子了。他在任甘肃地方官时,朝廷上报谎称甘肃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水灾,希望中央赶紧拨款来缓解灾情。

中央一收到地方的通报没有多想便立刻拨款过去,就这样正中了王亶望的下怀,一次赈灾款都是几十万的数目,而所捐钱财均被王亶望和地方一众官员收入囊中。

王亶望向中央通报了一次又一次之后,乾隆皇帝蓦然觉得此事不太对劲。甘肃这个地方之前都是遭遇旱灾,百年都不遇一次大雨,怎么这次人突然会遭遇大雨受灾?而且朝廷已经多次拨款,灾情居然还在继续。于是,他便派了钦差大臣到甘肃去好好调查了一番。

二、家产竟有2亿白银

这一调查不要紧,竟查出了惊天的贪污大案。钦差大臣秘密到了甘肃之后,甘肃此地正是艳阳高照,哪里有什么雨灾,此地还是如往年一般热的不行

于是,来调查的人迅速将在甘肃看到的情况上报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听后勃然大怒,命钦差大臣控制住相关人员,并且彻查此事。王亶望被抓捕起来询问,他一见被抓了个正着,对所有的谎报灾情事件供认不讳。

王亶望被撤职查办,查抄了他的府邸,清算了他的财产,这一清算居然清算出了一笔巨款。王亶望的家底竟价值2亿元人民币,可见在他做官期间没有少搜刮民脂民膏。经此一事,王亶望被斩首示众,相关涉案人员也皆被处置,王亶望所有的家产悉数充公。

三、机关算尽终被杀

其实在快要查到王亶望头上的时候,他还耍了一个小聪明。毕竟2亿家财是个巨款,藏也不好藏。所以在东窗事发之前,他还曾捐出价值1亿元的家产来进行海塘的修筑。

他心里当时的想法一是减少他手中钱财的数量,让目标变小。二是,捐款修筑工事也是在做利国利民的好事,自己都已经捐出了巨款,总不能怀疑他是个贪官吧!不得不说,王亶望真的是一个非狡猾的人,怪不得已经腐败至此,乾隆皇帝都未发现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

虽然王亶望的算盘打的很好,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贪污的事情做的多了,自然总会留下点什么。所以朝廷的钦差大臣很快掌握了他贪污证据,并依法惩治了这个清朝第二大贪官。

所以最终即使王亶望大出血花费了1亿元想要来摆平这件事,也最终未如愿以偿。毕竟做过的事情,即使抹去了所有的证据,那也是做过的事情,只要做过就会留下痕迹善恶到头终有报,王亶望最后也算是自食恶果吧!

四、总结

王亶望是清朝第二大贪官,很多人一定都未曾听过他的名字。但是说起这清朝第一大贪官,想必很多人都认识,他就是和珅。在这第二大贪官倒台后不久,这第一大贪官也被彻查下野了。

都说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为官都应为平民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切忌不可贪污腐败,不要因一点眼前的蝇头小利就置国家人民于不顾。为官者如果一直抱着侥幸心理贪污腐败,终有一天必然会受到惩罚。

标签: 王亶望

更多文章

  • 陈朝陈文帝皇后:沈妙容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沈妙容

    沈妙容,字妙姬,她的父亲沈法深在南朝梁时做过官,官至安前中录事参军,是个低阶官员。根据《陈书·后妃传》记载,沈妙容在十多岁时嫁给了陈蒨,二人婚后生活很平静。548年八月,侯景之乱爆发,陈蒨的叔父陈霸先率军讨伐侯景。侯景知道后震怒,派人抓住了陈霸先的妻儿与家属,其中就包括陈蒨和沈妙容。

  • 陈朝陈武帝皇后:章要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章要儿

    南朝陈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从建国到灭亡只有短短的32年,传五帝。但有一个女人,却历经了陈朝四代帝王,她就是陈武帝陈霸先的皇后章要儿。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郎才女貌成双对,夫做皇帝妻封后在遇到章要儿之前,陈霸先早已娶妻生子,只不过原配钱氏红颜薄命,没有机会看到他成就霸

  • 唐朝中期宰相:李绛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绛

    李绛(764年 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人。唐代中期名臣。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初擢进士,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811年)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高邑男。后因与权贵有隙,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后入为兵部尚书。文宗时

  • 唐朝中期宰相:张镒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镒

    张镒(?781年),字季权,一字公度,吴郡昆山人。唐代中期经学家、宰相。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之子。以父荫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表为元帅府判官。累迁殿中侍御史。肃宗乾元初贬抚州司户参军。徙晋陵令。后迁屯田右司二员外郎。居母忧,以孝闻。与杨绾、崔祐甫善。代宗大历初出为濠州刺史。政务清简,延经术士,讲教生徒

  • 唐朝宰相冀国公:裴居道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裴居道

    裴居道生年不详,但可以考证到他的家族来自绛州(今山西运城)。他的祖父裴镜民曾任隋朝兵部侍郎,父亲裴熙载曾任唐太宗的尚书左丞。人物生平裴居道(?- 690年 7月22日 ), 唐朝将官,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担任宰相。裴居道大半的仕途生涯都不详,只知道他在唐高宗年间任左金吾将军,唐高宗把裴居道的女儿嫁

  • 唐朝宰相:裴冕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裴冕

    裴冕(703年-770年),字章甫,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宰相。裴冕出身于河东裴氏东眷房,历任渭南尉、监察御史、河西行军司马等职。安史之乱时,因参与拥立唐肃宗,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罢为右仆射,两京收复后封冀国公。唐代宗年间,裴冕历任施州刺史、澧州刺史、左仆射,并加集贤院待诏。大历四年

  • 唐朝宰相:裴光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裴光庭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升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

  • 唐朝宰相:权德舆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权德舆

    权德舆(759-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代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少有才气,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元和初,历任兵部、吏部侍郎,改太子宾客,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

  • 唐朝宰相:杨收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收

    杨收,字藏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收长六尺二寸,广颡深颐,疏眉秀目;寡言笑,方于事上,博闻强记。初,家寄涔阳,甚贫。收七岁丧父,居丧有如成人。而长孙夫人知书,亲自教授。十三,略通诸经义,善于文咏,吴人呼为“神童”。收以仲兄嘏未登第,久之不从乡赋。开成末,嘏擢第;是冬,收之

  • 唐朝宰相:崔敦礼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崔敦礼

    崔敦礼(596年-656年),本名元礼,字安上,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崔仲方之孙。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第二房,唐初历任通事舍人、左卫郎将、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通晓诸番形势,多次出使突厥、回纥、铁勒等部落,随李勣击灭薛延陀。高宗年间拜相,历任侍中、中书令,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