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位60年,又当了4年太上皇,在他64年的执政生涯中,有2个人最得宠信,这二人分别是福康安、和珅。其中,福康安是乾隆的内侄,而和珅是乾隆最为信赖的宠臣,二人一文一武,是乾隆的左膀右臂,但乾隆却用二人相互制约。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发生叛乱,乾隆要派兵平叛,和珅举荐福康安,其实和珅是想杀掉福康安。
关于和珅,因为其知名度较高,小编就不多介绍了,重点介绍下福康安。福康安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军机大臣傅恒,福康安的姑姑是乾隆的富察皇后,而福康安背后的富察家族,从皇太极时期,就是一等公爵,是清朝镶黄旗著名的豪门。福康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但最得宠,甚至民间有传闻,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但正史上并无记载。
乾隆三十五年,傅恒从金川班师回朝,感染瘴气而死,年仅16岁的福康安接替父亲的部分职位,开始在朝廷中活跃起来。虽然福康安出身贵族,但他并不算是个纨绔子弟,可谓文武双全,尤其在带兵打仗方面,颇有一番建树,再加上乾隆有意培养,福康安成长的很快。10年后,福康安率军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正式成为封疆大吏(云贵总督),此后不断升迁,到了乾隆晚年,福康安已经是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位,就连权势熏天的和珅,在福康安面前也要收敛几分。
当时朝中最著名的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和珅、和琳兄弟为首,另一派是以福康安、福长安(福康安的弟弟,后来依附和珅)兄弟为首。乾隆让这两个集团相互制衡,从而达到统治目的。但不久后,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因为贪污被举报,举报他的人正是和珅的弟弟和琳。而李天培是福康安的嫡系人马,在查抄李天培时,福康安的大量贪腐证据被查出来,和珅想趁机扳倒福康安,让御史们纷纷上奏弹劾福康安。
乾隆虽然发怒,但为了不让和珅一家独大,给福康安的处分仅仅是:罚俸十年,但不久又免去了这个处罚。最终和珅没有扳倒福康安,二人由此结下梁子。此后,福康安也搜集和珅贪污的证据,想一举扳倒和珅,可惜因为同样的原因,没有成功。因为乾隆不愿意让他们其中任何一方倒下,所以斗争虽然激烈,但损失的都是下面的小官员,和珅和福康安稳如泰山。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爆发了著名的林爽文叛乱,再加上天地会的呼应,声势很大,台湾当地的清军节节败退,闽浙总督常青率领五万人,到台湾镇压叛乱,几乎全军覆没。义军势头如此庞大,让乾隆吃了一惊,连忙着急各位军机大臣商议如何派兵平叛。和珅正等待这个机会,他立即向乾隆举荐福康安为主帅,最后得到乾隆的同意。
和珅极其聪明,他为何会举荐政敌福康安呢?实际上,和珅是希望借此除掉福康安。因为台湾叛军势大,福康安获胜的可能性很小,福康安一旦打了败仗,到时等待福康安的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被叛军所杀,要么回来被皇上治罪!退一步来说,万一福康安真的打赢了这一仗,和珅也有举荐之功。所以,和珅这一招叫“杀人于无形”。
福康安毕竟是傅恒之子,不仅打仗有一套,而且头脑很清醒,他很清楚和珅为什么举荐自己,所以他联合海兰察,背水一战,竟然平定了叛军,最终福康安平叛有功,和珅举荐也有功,乾隆非常高兴。
小编认为:在封建王朝,政治派系斗争非常正常,福康安是个人才,和珅也很有能力,乾隆让二者相互制衡,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同的是,福康安比和珅死的早,被封为异姓郡王,得到了莫大的荣誉,而和珅死于嘉庆皇帝之手,身败名裂。斗了20多年,福康安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