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已经让王光裕戴罪行事,为什么王光裕还要自杀?
王光裕在他管辖的范围内,河道治理得一塌糊涂,终于在暴雨和洪峰的夹击之下,黄河决口,淹了七个州县,百姓伤亡惨重,农田村庄变成了泽国。
护河如打仗,河防失守等同于兵败,死罪难逃,皇上要治王光裕的罪。
明珠提醒皇上要谨慎行事,以免落得个“杀人有功,治河无力”的名声。此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于是皇上责王光裕戴罪继续监管河道。
接下来的一场视察戏,不仅把王光裕的贪污暴露给视察者,也证实了皇上的猜测,王光裕的背后有更大的蛀虫
皇上派出伊桑阿和冀如锡两人去勘验河道,了解情况。在这期间,王光裕百般遮掩、推诿,影响两个人的调查进程。
灾民流离失所,有的地方已经发生了吃人的现象。可是晚上王光裕为两人举行的接风宴上,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伊桑阿故意询问银两用度,和河堤具体修缮情况,下辖官员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王光裕为了遮掩,斥责此官员无能,当场撤了官员的职。谁知此举激怒了此官员,他直接说出数年来王光裕的贪腐实情。
伊桑阿明白,王光裕贪污不作为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可是王光裕眼看已经罪行败露,还在垂死挣扎,他马上提出要贿赂伊桑阿和冀如锡,让二人帮忙在皇上面前掩盖事实。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明白,王光裕虽然犯了死罪,但他是不想死的,他想方设法要留一条活命。可是他没有意识到,从贪腐开始,他的命已经不在他手上了。
伊桑阿和冀如锡借口明日再议,趁夜偷偷赶回京城奏明圣上。
从剧情我们知道,修缮河道耗费巨大,王光裕并没有把钱全部用在此处。但是王光裕胆子再大,也不会把朝廷下拨的钱全部装进自己腰包,那么这些钱去了哪里?
到这时,王光裕背后的人终于出现了。
索额图得到了消息,连忙派人让王光裕自行了断。于是在当晚,王光裕服毒自杀。
从王光裕罪行败露后,索额图急着让他自行了断可知,索额图就是王光裕背后那个人。索额图权倾朝野,不缺钱,为什么要收受贿赂呢?
太皇太后说出了背后之人的目的
后来,在木兰围场,孝庄太皇太后召见八旗旗主们,这些人入主中原后享受着荣华富贵,却也培养了骄奢淫逸之气。
太皇太后规劝旗主们的同时,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对在座的明珠和索额图旁敲侧击。
聊天中,索额图仗着自己是太子的叔姥爷,称皇上十天才让他见太子两个时辰。索额图真是昏了头,换成是我,一定不会在这时候强调自己和太子的关系的。
果然,这给了太皇太后借题发挥的好机会。她用太宗皇帝打比方:太宗皇帝生前认为三国的故事中,外戚最伤脑筋。
他们的妹妹或者女儿,被选作皇后或妃子后,就飞扬跋扈,恨不得自己也立个皇帝当当。
如果现在再出个董卓、袁绍之流,那就是这些人想瞎了心。这显然是谁给索额图听的。
索额图和皇后的关系,成为他亲近太子的借口,也因此成为权利斗争中被防备的原因
康熙的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可是皇后生下太子胤礽不久后就病逝了。
根据史料记载,皇后去世后,康熙对儿子胤礽非常疼爱,胤礽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他亲自教育,可见对太子寄予厚望。这些剧中都有体现。
在擒鳌拜时,索额图得到皇上信任,之后索额图被重用。
皇上立胤礽为太子,也是想通过索额图这层关系,让太子有坚实的后盾。皇上的意图是让索额图站在太子背后帮助太子。
索额图对太子有血缘亲情的同时,却借着这一层关系壮大自己的势力。甚至到后来,索额图反过来了,他渐渐地站在了太子的前面。
太子成年后,索额图终于被皇上抓住实证,没有落得善终。这是题外话。
此时朝廷内忧外患问题重重,北有葛尔丹和沙俄侵扰;内有权臣当道,当属明珠和索额图;三番叛乱;满汉矛盾;台湾分裂。混乱中权臣有二心在所难免。
结语
索额图此时已经露出端倪。
历经几个朝代,从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中走过来,辅佐了三位皇帝,太皇太后不会看不出索额图亲近太子的目的。
刚刚又经历了黄河溃决,王光裕贪腐的大事,太皇太后怎么能不怀疑明珠和索额图二人,那些钱进了这两个人的腰包?
太皇太后敲打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外戚干政,甚至图谋不轨,只能是白日做梦,皇上和太皇太后都尽在掌握之中。
怀疑归怀疑,王光裕临死前,一把火烧了河督府,罪证消灭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