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镇守云贵两省的平西王吴三桂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共同举起反清大旗,举兵造反,由此拉开了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战乱之初并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参与,他甚至还帮助清廷牵制住了很大一批造反军队,为平定战乱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为大清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尚可喜竟然没能控制住自己的儿子尚之信。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尚之信发动兵变,将其父尚可喜圈禁,随即加入吴三桂和耿精忠的造反队伍,“三藩之乱”彻底形成。
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尚可喜之所以能被自己的儿子软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尚可喜年岁已高,早在康熙十年,便请求朝廷让自己留在京城的长子尚之信返回广东辅助军务、政务。回来广东的尚之信虽不是广东最高统治者,但却很快牢牢控制住了广东境内的军队指挥权。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又以自己年事已高,向朝廷请求返回东北老家养老,将王爵传于长子尚之信。也就说,尚可喜被儿子囚禁基本上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
尚可喜长子尚之信的性情暴躁、酗酒嗜杀在当时的广东是出了名的,在历史文献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尚可喜又是历史上有名的多产王爷,他的儿子甚至比康熙皇帝还多,共有37位。那么,最为熟悉上尚之信为人行事的尚可喜为何还要将王爵传给他呢?从37个儿子中随便挑出一个承继王爵,比不至于造成后来的儿子软禁老子的事件吧!其实,这里面有尚可喜的苦衷,更有他的无可奈何。
首先,在尚可喜被派往广东镇守一方的同时,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也被朝廷留在了京城当成人质,以达到控制尚可喜的目的,这和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被留在京城的目的是一样的。康熙十年之前,尚可喜并不清楚已经35岁的尚之信变成了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汉族人,王位传承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立嫡立长,所以他才会请求朝廷让尚之信返回广东,协助自己处理军务。
尚之信作为尚可喜的长子,又有着辅助处理军务的名号,想要控制军队,掌握权力肯定很容易也很迅速。而此时的尚可喜早已不是那个驰骋疆场、大杀四方的军事统帅,而是一个步入暮年,力不从心的老人,虽然威望和权势仍在,但对军队和广东局势的控制上肯定大打折扣。而且,面对尚之信慢慢表现出来的暴戾和变态举动,尚可喜非但没有制止和控制,反而为了自保,为了避免自己也遭受其毒手,竟怯懦的向康熙皇帝请求返回辽东养老,以避开尚之信。
尚可喜面对掌握了军队实权的尚之信都有所忌惮,你想想他的那些儿子们能不害怕这个魔鬼一样的哥哥吗?据《清史稿》记载,尚可喜曾经想让自己的次子尚之孝承继王爵,而且已经上报朝廷,但是尚之孝竟然因为惧怕尚之信而不敢应承。这就足以能够证明尚之信当时的可怕程度。所以,让尚之信承继平南王爵位,是年老的尚可喜无可奈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