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说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这不只是《康熙王朝》里的戏词,这段话是见于康熙评价索额图的史料的。
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之前,康熙对索额图的倚重可谓无出其右。索额图是正儿八经的“辅弼重臣”。但是这一年,索额图一下子坠入深渊,其实本质上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鳌拜当初和其父索尼同朝为臣,均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也是这四位中可以立起山头互相制衡的两位。
康熙即位之初,整个朝堂本质也是赫舍里氏和瓜尔佳氏两族之间的明争暗斗。只不过索尼年纪大了,懂得布局身后罢了,而鳌拜相对年轻,一心擅权,没有把年幼失祜的康熙放在眼里。
但要论鳌拜有没有反心?想将康熙取而代之?那是绝对没有的。毕竟当初就连顺治的皇位,也是他们拿刀跟多尔衮死扛,保下来的。鳌拜毕竟比起索尼,算是相对底层,靠自己能力和忠心一步步上位的,人狂妄,但是政治智商不够。
索尼年纪大,是职场老狐狸。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所以他不会去和鳌拜争,托病在家,但身后布局,为子女计,一百个鳌拜也赶不上。
索尼把自己孙女嫁给康熙,而且要坐就坐正室,鼓动让康熙亲政。就这两手,鳌拜差的不是一丢丢,鳌拜也嫁女给康熙了,他把自己跟班遏必隆的女儿认作干女儿嫁给了康熙,这就变成啥意思了?监视着康熙?
当鳌拜以一个权臣的姿态,阻挡在年幼的康熙亲政的道路之上时,这个矛盾本质上就不可避免。
可是“擒鳌拜”的真正策划者是谁?康熙自己吗?不是!孝庄吗?更不是!甚至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孝庄知道“擒鳌拜”这事。而“擒鳌拜”的真正策划者恰恰就是时为御前侍卫的索额图。康熙秘密召见索额图商议擒鳌拜这事是见于史料的。
可以说用布库擒鳌拜,这一招相当高明。但是这只是康熙还不懂事时的看法。等康熙懂事后才明白,索额图正是利用了康熙不得不赌的心态,拿着康熙被废乃至有性命之虞的风险,去谋求他赫舍里家族的巨大政治利益。
果然鳌拜被擒入狱,数了那么多罪状,无非就是太狂妄自大,独断专行,搞小团伙,不尊重小皇帝康熙罢了。可有谋反之罪?没有,因为本来就没这回事。
而鳌拜跌倒,最大受益者是康熙吗?不是,因为三藩未平之时,武人圈地横行,大清仍然是一个危如累卵的烂摊子。年幼的康熙挑得起这个摊子吗?挑不起来!
康熙草率同意削藩,然后得知三藩反的时候,顿时崩溃,几欲退位。而此刻朝廷真正的军国大事,运筹帷幄全丢给了索额图。
所以此刻朝堂真正的最大得益者,正是他索额图。他开始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相当于取代了此前鳌拜的位子,甚至超过鳌拜。但是和鳌拜不一样,他懂得“尊重”年幼的康熙。
所以可以在平三藩、收台湾完成之前,康熙依靠的就是赫舍里家族,实现的从一个“虚位傀儡”到一个所谓的“实权之君”的转变。
但是用完了,索额图该退出了。所以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康熙将赫舍里家族一大帮子人的重要职务全部革了,包括索额图在内,就剩一佐领了。这本质上就是康熙给索额图的一个警钟以及一个基调。
但事与愿违,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康熙并不希望大臣们围绕在皇子身边,而发展各自势力,最终导致党争局面。但事实上这个局面又是不可避免。
而索额图自然也不会退出,因为他是太子胤礽可是赫舍里家族的血脉。也就是说胤礽一旦上位,赫舍里家族将是最大的外戚。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此消彼长,为了制衡皇长子以及其背后的明珠,维护太子胤礽势力,索额图再入中枢,成为领侍卫内大臣。
康熙越到晚年,越担心这些围在皇子身边的外戚势力坐大。所以越是晚年越重用自己的母族佟佳氏,因为佟佳氏在自己后代里没有子嗣,所以康熙认为他们不会陷入党争。
但是索额图的一切努力,可不是为了在关键时刻,等着被康熙抛弃。对于如何蛊惑一个小孩,利用他不得不赌的处境,拿他被废乃至有性命之虞的风险,去谋求他赫舍里家族的巨大政治利益。这事他可拿手啊!
为了确保胤礽顺利即位,杀掉胤礽的兄弟们,逼迫胤礽的父亲康熙退位这些事情,哪个他索额图不善于谋划,不敢去做?
而一旦成功,未来索额图又可趁着拥立之功,以及娘家人的身份优势,再独掌权柄几十年,未为可知。
而康熙年轻时挂在嘴上的功绩之一“擒鳌拜”,此刻显得多么打脸?所以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索额图成为了“本朝第一”。他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赫舍里家族,这不算什么,关键是他毁了胤礽,康熙能不恨他么?索额图岂不是“本朝第一罪人?”
所以索额图倒台后,鳌拜的后人很快被善待,鳌拜也很快被平反。根子其实也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