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匡衡在成为丞相后都有哪些作为?

匡衡在成为丞相后都有哪些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178 更新时间:2023/12/14 15:09:15

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去世,汉成帝刘骜继位,汉成帝即位之后,所有汉朝的臣民都期待着汉成帝能够给汉朝带来新气象,于是汉成帝真的为汉朝惩治了一个大贪官,这个大贪官就是汉朝第一宦官石显

汉成帝示怎样惩治石显的呢?说起来也是比较戏剧性的。

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深得汉元帝信任,甚至到了每件事都征求石显的意见的程度,以至于石显渐渐在朝廷做大。在石显得势的时候,石显就开始疯狂的党同伐异,因为石显的迫害,很多朝廷重臣被汉元帝质疑,退出朝堂,更有甚者直接被石显给逼死了,比如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

汉元帝非常宠信石显,所以在整个汉元帝时期,石显在汉朝都是横着走的,直到汉元帝去世,再也没有人保护石显了,汉成帝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将石显这颗毒瘤拔除,但是要拔除石显这颗毒瘤需要一个突破口。

而这时候,一向和石显同流合污的丞相匡衡在汉成帝继位之后,第一个弹劾石显,匡衡将石显所犯的罪,一桩桩一件件地列出来,上奏汉成帝,经过调查,石显的罪都是证据确凿,应该判处死罪,但是汉成帝考虑到汉元帝刚刚过世,于是决定将石显贬为庶民发回原籍就好了。

于是石显在同伴匡衡的背叛之下,被狠狠地打击了,一代宦官石显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同伴的手下。

匡衡之所以弹劾石显,是为了自保,石显已经被汉成帝看透了,汉成帝是绝对容不下石显的,如果汉成帝亲自动手除掉石显,难免会留下话柄,如果是石显自己出事了,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汉成帝不会留下任何不好的名声。

石显去世之后,匡衡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其实匡衡做丞相的能力是可以的,汉成帝也没有想着动匡衡,但是架不住匡衡之前和石显同流合污的时候,也打压朝臣,并且做过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迫害平定西域小国的陈汤,幸好陈汤心态好,并没有影响心情。

匡衡既然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又得罪了朝臣,群臣必然不是放过匡衡,群臣们收集了匡衡的罪证,于是汉成帝想要维护也有心无力,最后将匡衡也贬为平民,匡衡回家后没几年,就病死了。

因为语文老师不能告诉小朋友们,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变成了一个和奸佞宦官同流合污的大贪官。毕竟这对小朋友的心理影响不好,老师只是想激励小朋友读书,不想让小朋友学坏。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匡衡,到底是怎么从一个勤奋刻苦读书的人,变成了一个贪官呢?在匡衡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凿壁偷光这件事,不就是投机取巧吗?而且这本来就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但是凿壁偷光的目的是读书,那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人们就把这件事赋予了某种神奇的意义,让这件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事情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励志故事。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古代的蜡烛到底有多贵啊,至于买不起吗?而且你把人家的墙凿出一个洞,那不是什么东西都被看到了吗,说严重点,这叫偷窥吧。

再说了,凿人家墙这件事,应该藏着瞒着,为什么会被人知道呢?难道是邻居发现了,认为匡衡的好学精神值得赞扬,所以给匡衡打了广告?

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不过匡衡小时候,家里确实没什么钱,匡衡的家里世代务农,到了匡衡这一代,匡衡也是真的热爱读书,所以千方百计打工赚钱,支持自己读书,匡衡没做官之前,生活确实挺苦的。

匡衡读书是为什么?为了做官啊,幸好当时的西汉当时的选官制度,向平民百姓打开了一道门,也就是汉武帝创建的察举制,因为有了察举制,匡衡认为自己读书是有希望的,于是每年都去报名参加这个考试。

不知道是匡衡学习能力不行,还是受教育水平有限,匡衡连考了九次才考到了丙等,后来做了一个文学卒史,负责文书工作,如果匡衡只有这个工作,那么匡衡一辈子都不会出头了,幸好匡衡有一个拿手戏。

匡衡有什么拿手的呢?

匡衡这个人,性格非常的风趣幽默,匡衡又喜欢《诗》,对《诗》的研究非常理解透彻,由匡衡讲解的《诗》,非常深刻有趣,很多人都很喜欢听匡衡讲《诗》,匡衡就到有人喜欢他将《诗》,也非常有成就感,就经常给人们讲,时间久了,匡衡讲《诗》的的名声就流传了出去。

后来很多高官权贵,甚至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都对匡衡很有好感。

汉元帝是一名儒家弟子,爱好文学,汉宣帝时期,汉元帝虽然喜欢匡衡但是也不能提拔匡衡,毕竟当时是汉宣帝当家,在加上汉宣帝对文学和《诗》,也不太感冒。

但是汉元帝非常喜欢啊,所以,汉元帝在上位之后,就把匡衡提拔起来了,任命匡衡做郎中,博士,给事中。

于是匡衡因为汉元帝的欣赏,第一次走向了汉朝的政治核心,如果匡衡是一个没有野心的读书人,可能这样的官职很满意,但是匡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读书就是为了能够升官发财啊,所以匡衡开始想办法博一个更高的位置。

正好汉元帝有一段时间沉迷天降异象的说法,十分擅长投其取巧的匡衡便抓住这次机会,想汉元帝上书,劝说汉元帝“不要铺张浪费,要任用贤能的官员,制定合理高效的制度,近贤臣,远小人”。

匡衡这些话听起来没什么毛病,并且好像还挺有道理的,但是大家细细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道理是个人都能说得出来,但是架不住汉元帝年幼无知啊,汉元帝看了匡衡上书的竹简,就认为匡衡明理宽和,应该给他升官,于是汉元帝将匡衡提拔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的位置。

匡衡就这样从一个小小的博士,给事中,一跃成为了汉朝的核心权利忠心的三公九卿的位置上。

匡衡升官这件事,大部分是因为汉元帝偏爱,小部分原因是匡衡投其取巧,匡衡升官之后,恐怕自己都在想,就这么简单就升官了?好神奇啊。

要知道,在汉元帝之前,很多官员都是兢兢业业地爬了好多年,经历过文官谏官父母官,用很多政绩都不一定够能够爬到高位的。

如果匡衡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也不会这么做,可匡衡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啊,所以即使是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也不能满足匡衡对权利的欲望。

在之后的几年里,匡衡主要做两件事,那就是给汉元帝讲《诗》,哄住汉元帝,再就是好好做官。匡衡在几年里将这两件事把握得很好,所以后来匡衡很顺利就就升官了,这次升到了御史大夫。

再后来前任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就任命匡衡为丞相,封安乐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匡衡就这样凭借《诗》讲得好,和也不知道能不能拿得出手的政务能力,成功了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在汉元帝早期的时候,匡衡就靠着这两招维持着丞相的位置,但是到了后来,宦官石显的势力越来越大,汉元帝也逐渐地越来越荒唐,匡衡感到了危险,如果再这样下去,匡衡哪天一不小心得罪了石显,也是要被石显搞死的。

匡衡经过权衡之后认为,如果抗衡不了石显,那不如就和石显同流合污吧。于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开始了他的贪官生涯。

其实做贪官无非就是结党营私,铲除异己,贪财好色之类的,但是这些事情是不是听起来就很刺激,无论这个人有没有良知,如果能够肆无忌惮的做这些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于是匡衡就做了,具体是不是每样坏事都做了,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铲除异己这件事,匡衡确实做了。

虽然汉宣帝时期,基本平定了西域,但是还是有一些西域的国家反复无常,在投降于反叛之间反复横跳,西域有一个叫郅支的国家,就是这么干的,突然就在西域反汉了,当时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陈汤见郅支来势汹汹,如果不及时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甘延寿和陈汤一合计,就假传圣旨调兵将郅支给平定了。

虽然是假传圣旨,但是这件事毕竟是安邦定国的大功劳啊,应该论功行赏,至于假传圣旨的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应该忽略不计,但是石显认为,如果论功行赏,让甘延寿和陈汤加官晋爵,这两个武官做大时候,就会威胁到石显的利益。

所以石显决定,拉上丞相匡衡,一起反对给甘延寿和陈汤加官晋爵,就拿他们假传圣旨的事情说事,尽全力搞死甘延寿和陈汤。

于是昏头的汉元帝真的有点拿不定主意,接下来就没有将他们加官进爵,只是后来群臣看不下去了,纷纷为甘延寿和陈汤说话,汉元帝才清醒一点,将甘延寿和陈汤都封侯了。

石显眼见着甘延寿和陈汤做大了,非常着急,于是一逮住机会就弹劾这两个人,后来经过石显和匡衡的不断洗脑,汉元帝后来还是将陈汤贬为平民了。

这在历史上也是很著名的一件事,毕竟是非太明显了,假传圣旨这件事在汉宣帝的时候发生过,那时候也是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当时汉宣帝虽然没有给当时的将军封侯,但是也没有将其治罪,汉元帝但凡有点脑子,参考一下他父亲的做法,也不会因此将陈汤治罪的。

可见汉元帝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后来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汉成帝早就对石显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一上位就找了个理由将石显治罪,并贬为庶人了。

在此之前,匡衡也知道汉成帝上位之后首先就是要对付石显,匡衡想起了自己和石显同流合污铲除异己的事,担心自己会被石显牵连,就反手弹劾了石显做贪官的种种罪行。

于是汉成帝果然没有将匡衡治罪,但是群臣看不下去啊,他们容不下一个贪官继续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就纷纷上书弹劾匡衡,后来匡衡做贪官的种种贪赃枉法的事情被扒出来了,汉成帝就将匡衡贬为平民了。

其实做贪官也是有技巧的,但是匡衡做得比较粗糙,让人家拿住了把柄,再加上匡衡并没有得到汉成帝的信任,成为汉成帝的心腹,没有拢住新君,又得罪了群臣,这才是匡衡失败的原因。

至于匡衡为什么变成这样,其实是很自然的,匡衡本身就是一个为了利益投机取巧的人,这里不是说投机取巧不好,这种事情其实跟善恶没有关系,以汉元帝时期的政治环境来说,大臣只有同流合污才能活下去,所以大多数人换到匡衡的位置上,其实都会做出和匡衡一样的选择。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是真理,而且匡衡做丞相也并没有显示什么非凡的能力啊,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只能如此,所以匡衡变成贪官这件事,只是说是适应环境罢了。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后唐太监监军:张承业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承业

    张承业,本姓康,字继元,唐末五代宦官。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投靠李克用张承业原本姓康,唐懿宗时为内常侍张泰畜的义子,因此改姓张。唐僖宗时他主持郃阳军事,担任内供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讨伐王行瑜,张承业多次出使,因此留在李克用处监督军务。唐昭宗为李茂贞逼迫,想要逃往太原

  • 庞统有哪些优点?为什么鲁肃会把庞统推荐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庞统

    庞统有哪些优点?为什么鲁肃会把他推荐给刘备?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鲁肃本来是准备向孙权推荐庞统的,可是由于孙权“以貌取人”,以形象太差为由拒绝了他,于是鲁肃就问了庞统接下来的打算,庞统说自己准备前往

  • 蜀汉将领镇北将军:黄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黄权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人。黄权在年轻时担任郡中小吏,之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令为主簿。建安十六年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蜀帮助自己对付张鲁,黄权得知后认为一国不容二君劝解刘璋不要让刘备进川,刘璋不但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还将他贬为广汉县长。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反目成仇,两年后刘璋在简雍的劝解下开

  • 三国时期名将陆逊和姜维区别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陆逊

    首先,先来说一说陆逊这个人。在演义当中,陆逊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那么接下来就来看一看陆逊在武艺和统帅方面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吧。先来说一说陆逊的武艺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呢?其实在演义当中基本上没有对于陆逊本人武艺的描述,由此就能看出来陆逊他自己的武艺实在是有些稀松平常。毕竟他走的是类似于周瑜和诸葛亮的儒将

  • 蜀汉大臣巴郡太守:郤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郤正

    郤正,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人。他的祖父郤俭昏庸无能,益州刺史的职位也是凭借钱财买来的,益州刺史虽然不是一品大员但也算的上是封疆大吏,到任之后他横征暴敛、大肆收税、烦扰百姓,最后被黄巾军杀。他的父亲曾在刘备麾下担任营都督,之后跟随孟达一起投降了曹魏,他的母亲最后也改了嫁。父亲投敌与母亲改嫁这种悲

  • 北宋末将领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种师道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种师道

    说起“杨家将”,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但说起同一历史时期的“种(Chóng)家军”,听过的人却很少,其实种家军不论是对北宋做出的贡献,还是家族渊源都胜于杨家军,只不是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而种家军被封存于史书中。种家军英雄辈出,种家子弟五代从军

  • 清仁宗嘉庆帝皇后:孝淑睿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淑睿皇后

    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0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敬额之女,嘉庆帝的第一任皇后。乾隆三十九年,赐册为皇子永琰嫡福晋,年十五岁。乾隆四十五年,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永琰第二子绵宁(即道光帝)。乾隆四十九年,生永琰第四女(即

  • 清德宗光绪帝皇后:孝定景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孝定景皇后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孝定景皇后(隆裕)朝服像清廷入关后,历经10帝,然而最后一位皇后却是第九帝光绪的孝定皇后叶

  • 北宋末名将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种师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种师中

    种师中(1059年1126年),河南洛阳人,世居住陕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将。其祖父种世衡、伯父种谔、兄长种师道皆为北宋名将。种师中长于军中,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金兵入侵,他率兵进入京勤王,后奉命救援太原,因友军失约未至,陷入重围,力战而亡。诏赠少师,谥曰庄愍。熟悉《水浒传》的人应该会对“

  • 隋朝权臣尚书令越国公:杨素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素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潼关)人[69]。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杨素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记室、礼部下大夫、大都督,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参加灭北齐之役,并随上大将军王轨救援彭城,俘虏南陈主将吴明彻。后随上柱国韦孝宽攻取淮南,在此期间交好隋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