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辅军中郎将奋威将军:潘濬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辅军中郎将奋威将军:潘濬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822 更新时间:2023/12/15 23:14:16

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因按杀贪污的沙羡长而闻名。建安十六年(211年),被刘备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与守臣关羽不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得荆州,拜潘濬为辅军中郎将。又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孙权称帝后,拜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黄龙三年(231年),授假节,与吕岱率军五万平五溪蛮夷叛乱,经三年而斩获数万,使得一方宁静。潘濬为人刚正不阿,在吕壹弄权时,屡请孙权将其诛杀。甚至想亲手击杀吕壹,使吕壹对他非常畏惧。赤乌二年(239年),潘濬去世。

人物生平

闻名荆襄二择其主

潘濬二十岁时师事于宋忠,并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山阳人王粲赏识,因而知名。不到三十岁就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当时沙羡县长贪污腐败,被潘濬审查处死,使得全郡震惊恐惧。后来担任湘乡县令,治理颇有名声。刘备统治荆州后,任命潘濬为治中从事,入蜀后又将潘濬留下管理荆州事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将领官员全都归附,而潘濬却称疾不见。孙权亲自登门拜访,潘濬仍涕泪交横,伏床不起,孙权以观丁父、彭仲爽等俘虏出身的楚地先贤为例安慰潘濬,又派人以手巾帮他擦脸,潘濬才下地拜谢,并将荆州军事部署详细告诉孙权,被拜为辅军中郎将,之后又升迁至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奋武中郎将芮玄死后统领他的军队,屯夏口,之后主要与陆逊屯驻武昌,管理荆州事务。

平定叛乱重创五溪

武陵从事樊伷,企图煽动五溪蛮夷将武陵献给刘备,孙权询问潘濬,潘濬认为派五千人就够了,孙权问为何轻视他,潘濬回答:“樊伷颇能卖弄唇舌,实际上却没有辩论之才,先前曾为州中人士准备宴会,但是到了中午都还没有东西吃,十几个人就自行离开了,这就如同只看到侏儒的一部份,就可以得知全貌一样。”孙权大笑,派遣潘濬统领五千人前往,果然斩杀平定樊伷。孙权称帝后,官拜少府,进封刘阳侯, 随后又担任太常,黄龙二年,率领五万人平定五溪蛮夷的叛乱。潘濬治军严明,斩杀、俘虏的敌军数以万计,是以五溪蛮夷衰弱,一方宁静。当时骠骑将军步骘屯沤口,请求招募诸郡以增加兵力。孙权问潘濬的意见,潘濬说:“豪将在民间,耗乱为害,加上步骘有名有势,是被身边的人谄媚,因此不可同意。”于是孙权听从潘濬的建议。

观人于微一心为国

孙权喜欢射雉,潘濬劝谏,孙权说:“上次与你相别后,就没有像以前那么常射雉了。”潘濬说:“天下未定,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射雉又不是什么要紧事。弦和弓坏了都能造成伤害,请您为臣停止这种行为。”接着就亲手将用雉鸡羽毛做的车盖弄坏,于是孙权就戒了射雉的喜好。

潘濬奉行法律而不畏他人议论,好像中郎将豫章人徐宗虽然是名士,但放纵部下,不奉节度,于是潘濬杀了他。潘濬亦观人于微,降臣隐蕃以辩才而令豪杰向他交好,潘濬之子潘翥也跟他结交,潘濬知道后,写信痛骂儿子一顿,当时的人都觉得潘濬莫名其妙,直到隐蕃图谋叛变被杀,众人才信服。

235年,潘濬的表哥蒋琬升任蜀汉大将军,有间谍谣传潘濬派遣密使联络蒋琬,打算投奔蜀汉。武陵太守卫旌上表告诉孙权,孙权说:“承明不会做这种事。”并且免除卫旌的官位。

孙权宠信校事吕壹,吕壹为人刻薄,用法严酷,又操弄权势,潘濬与陆逊对于他的作为感到忧虑,说到伤心处还以泪洗面,甚至感到不安与恐惧。吕壹门客犯法,被建安太守郑胄收押并且考问至死,吕壹怀恨在心,于是诽谤郑胄,孙权大怒,因而召回郑胄,有赖潘濬、陈表为之请命才得以释放。236年,吕壹弹劾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二人下狱。黄门侍郎谢厷问吕壹:“顾公的事如何?”吕壹回答:“情况不太可能好。”谢厷又问:“那么顾公被免职的话,谁会代替他?”吕壹没有回答,谢厷说:“会不会是潘太常?”吕壹过了良久才说:“你说的很有可能。”谢厷说:“潘太常恨你切齿,只是路远没机会而已。今天他一但接替顾公,恐怕明天就打击你。”吕壹大为害怕,于是顾雍的事便不了了之。之后潘濬请求朝见孙权,想要极力劝谏,到了之后听说太子孙登早就说过很多次但都不被接受,于是大规模宴请百官,打算在宴会中亲手杀死吕壹,可惜事迹败露,吕壹借口生病不去。潘濬只好趁著每次近见孙权的时候,大力陈述吕壹的奸险,因此吕壹受到的宠幸逐渐衰微,最后被诛杀。潘濬为人刚正不阿,甚至连有名声的人后代亦不予宽恕,重安县长陈留人舒燮因罪而下狱,潘濬想将他依法处置,经孙权堂侄孙邻劝解,潘濬才打消念头。

潘濬于赤乌二年(239年)逝世,由儿子潘翥继承爵位。

标签: 潘濬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平魏将军武陵太守:钟离牧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钟离牧

    钟离牧,生卒年不详,字子干,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东汉尚书仆射钟离意七世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早年因宽容而名声鹊起,而后入行伍,安定山越,破五溪夷族,深得部下爱戴。后封都乡侯,兼任武陵太守。死时家无余财,为后世所称赞。人物生平早年事迹钟离牧早年曾在 永兴县居

  • 东晋大臣临淮太守:周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勰

    周勰,字彦和,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东晋时期官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南豪强义兴周氏,西晋平西将军周处之孙,吴兴太守周玘之子。因父亲遗言而谋划起兵叛乱,但由于叔父周札不支持且向太守告密,叛乱失败。晋元帝因周氏家族名望未做追究。周勰归家后自我放纵,终于临淮太守任上

  • 周札一生有哪些成就?如何评价周札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周札

    周札(?-324年),字宣季,义兴阳羡人,东晋将领,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建武将军周玘之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札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孝廉,曾授郎中、句容县令、吴国上军将军等职,西晋末年时因平定钱璯叛乱有功,封漳浦亭侯。他进入司马睿的丞相府,担任从事中郎,后又出任吴兴内史

  • 周玘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周玘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周玘

    周玘(258年-313年),字宣佩,义兴阳羡人,西晋官员,西晋末年支持司马氏的江南士族首脑,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孙,平西将军周处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玘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秀才,曾授议郎。西晋末年,石冰、陈敏、钱璯先后在江东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周玘纠合江南地主武

  • 西晋大臣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乌程县侯:周玘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玘

    周玘(258年-313年),字宣佩,义兴阳羡人,西晋官员,西晋末年支持司马氏的江南士族首脑,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孙,平西将军周处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玘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秀才,曾授议郎。西晋末年,石冰、陈敏、钱璯先后在江东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周玘纠合江南地主武

  • 三国东吴西晋大臣大臣新平太守广汉太守:周处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处

    周处(240297年),字子隐,吴郡阳羡人,西晋大臣、将领,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拜东观左丞,迁无难都督,功业胜过父亲。吴国

  • 三国东吴大臣裨将军关内侯:周鲂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鲂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鲂年少时好学,被举为孝廉。历任宁国县长、怀安县长、钱塘侯相,一月之内,便斩杀作乱的彭式及其党羽,因而升任丹阳西部都尉。彭绮率数万人反叛时,周鲂被任命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共同将其生擒,因功加职昭义校尉。后诈降

  • 明朝开国功臣大都督曹国公:李文忠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文忠

    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朝开国著名功臣。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李文忠是洪武三年时,朱元璋封的六位公爵中(死后追封的不计),除常遇春之子常茂外最年轻的。不过,常茂是凭借父萌,以及姐妹常氏将要嫁给皇太子朱标的原因成为国公,李文忠是实打实的凭借战功入选。当然,李文忠的另两重身份也起了一

  • 唐朝宰相同三品侍中门下省事务:裴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裴炎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唐朝宰相,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裴炎是唐朝宰相,在帮助武则天掌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最后却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杀死。那裴炎到底与武则天发生了什么矛盾,导致自己身首异处呢一,出身名门裴炎出身河东裴氏,为当世有名的世家大族,因此自幼受到良好的教

  • 北宋政治家诗人宰相莱国公:寇准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寇准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