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28 更新时间:2023/12/21 10:29:48

方国珍(1319年―1374年5月8日),又名方谷珍[1],台州黄岩(今浙江路桥)人[2-3],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生得身长面黑,力勒奔马,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反元,冤家告方国珍与蔡勾通,官府追捕,国珍杀冤家,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聚众数千人,劫夺海运漕粮。元廷命江浙行省发兵征讨,方国珍俘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请降,不久复反,又俘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后受元招降。十二年(1352年)三月复反,于黄岩澄江杀浙东道都元帅泰不华。次年,使人至京师贿赂权贵,元授以徽州路治中,仍横行海上。十六年(1356年),元授以海道漕运万户。次年,升江浙行省参政,奉命讨伐张士诚,七战七捷,败张军于昆山,张士诚遂降元。方国珍据浙东庆元(今浙江宁波)、温、台等地。[4]

至正十八年(1358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华),遣使招降方国珍,授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国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职,于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其后,仍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加封官职,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国公。二十七年(1367年),为抵抗朱元璋,北通元将扩廓帖木儿,南交福建陈友定。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出兵,十一月被迫归顺。明洪武二年(1369年),领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今南京)。余部收编充船户,隶各卫为军。洪武七年(1374年),病死。

由于部分读者对元末的农民起义不太熟悉,笔者在这里赘述一下。

元朝末年,苛政如虎,民不聊生,百姓不堪压迫,只得反抗暴政。公元1351年,颍州人韩山童发动黄河民工起义,天下顿时大乱,由于起义者头戴红巾,因此称之为“红巾军起义”。三个月后,蕲州人徐寿辉在天堂寨也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起义,徐寿辉的义军也头戴红巾,后人为了区分两支义军,把韩山童那一支称作“北方红巾军”,把徐寿辉的这一支称作“南方红巾军”。南北红巾军名字相同,但互不统属。

后来,韩山童被元军所杀,他的儿子韩林儿(小明王)继续带领北方红巾军抗元,北方红巾军经过大浪淘沙,最后仅剩朱元璋这一支独苗。

徐寿辉的南方红巾军本来拥兵百万,实力强劲,但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弑杀,他的另一个部下明玉珍占据巴蜀称帝。因此,南方红巾军实际上衍生了陈友谅和明玉珍两支。

在韩山童、徐寿辉发动红巾军起义的两年后,也就是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白驹场带领盐民发动“十八条扁担起义”,攻占高邮,后来又占领苏州,成为一方霸主。

这么算来,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等人算是反抗元朝的第二梯队了。韩山童、徐寿辉、张士诚才算反元的第一批义士,但是,他们都不是最早的,被称为“反元首义”之人,是浙东沿海的方国珍。

方国珍是台州黄岩人,他兄弟五人,靠贩运海盐为生。史载,方国珍“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他身材魁梧,三五个大汉不能近身。

方国珍在贩卖海盐的过程中,有一个叫蔡乱头的仇家。后来,蔡乱头在海上抢劫,被官府悬赏通缉。方国珍大喜,要召集兄弟们活捉蔡乱头,好到官府领赏金。

不料,蔡乱头见无路可退,投降官府,并贿赂元朝官员,不仅豁免了自己的罪责,还借着官府的力量来对付方国珍。方国珍大怒,对兄弟们说:

“蔡能为盗,我顾不能耶!”

意思是,姓蔡的能当盗贼,我为何不能?于是,方国珍便带着一帮兄弟抢了几艘朝廷的船只。元廷派人来捉拿方国珍的时候,方国珍正在吃饭。《新元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三》记载:

遣巡检往捕之,国珍方食,左执食案,右持梃,格杀巡检,遂与其兄弟亡入海,劫粮艘,梗运道。时至正八年十一月也。

方国珍正在吃饭时,官府来人捉拿他,他左手拿起桌子当盾牌,右手拿起棍棒便和官府打了起来。最后,他杀了官兵,带着兄弟几人逃到海上,打劫官府的粮食,堵塞漕运,正式起义。

方国珍造反的时候,是元顺帝至正八年,也就是1348年。

以方国珍起义为起始点,3年后,韩山童、徐寿辉才发动北、南红巾军起义;5年后,张士诚才正式反元;7年后,陈友谅才进入徐寿辉的队伍。

因此,史学上说方国珍是“反元首义”,是很有道理的。

笔者此前曾写过张士诚,方国珍和张士诚的境遇很像,都属于“盐民”,都因为被朝廷所逼才奋起反抗。严格意义上说,方国珍属于反抗暴政的勇者,是那个时代义军的先驱。

二、降而复叛,起义三次

方国珍起义后,元朝浙江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五千前来讨伐方国珍,他认为,方国珍不过是一帮土匪海盗,和元朝的正规军根本没法比。事实证明,元廷小瞧了方国珍,方国珍只用一个上午,就把朵儿只班生擒了。

元朝浙江行省大惊,连忙派使者去招安,方国珍觉得招安也好,不料,元廷竟然食言而肥,答应给方国珍的粮米竟然没有兑现,方国珍大怒,又率军起义,这是方国珍第二次起义。方国珍的大军来势汹汹,竟一举攻下了浙东重镇温州。

这下事情闹大了,当地官员只得上报给朝廷,元顺帝派大将孛罗帖木儿率军10万前来镇压方国珍。元朝兵马虽强,但方国珍更擅长水战,方国珍将敌人引入水面,采取火攻,把孛罗帖木儿的战船烧了个干净,最后生擒了孛罗帖木儿。元顺帝见大将被擒,只得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前来招降方国珍。方国珍见元朝给的条件优厚(封方国珍为枢密院判官),于是答应元朝的招安。

方国珍反元,有两件事不得不提:

第一,他一介豪强,为何有这么多人甘愿投奔?《明史·方国珍传》记载:

海滨壮士多应募立功。所司邀重贿,不辄与,有一家数人死事卒不得官者。而国珍之徒,一再招谕,皆至大官。由是民慕为盗,从国珍者益众。

意思是说,当时,沿海百姓有的为朝廷立下大功,但因为没有金钱贿赂上司,因此得不到半点封赏。而方国珍麾下的众人,靠着朝廷的招安政策,个个都被封为大官。因此,那些江湖豪侠、草莽汉子纷纷投奔方国珍,希望在他麾下谋个出路。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方国珍到处抢掠,是不得民心的,他更像是一个海盗头目,麾下聚集了大量的江湖人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至于百姓深受的苦难,他全然不管。

第二,方国珍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刘基)是老冤家。方国珍起义的时候,刘伯温还是元朝官员(浙江行省都事)。刘伯温认为,方国珍这样的人不可信,曾建议元朝不要招降方国珍,要彻底将他剿灭。《明史》记载:

有司惮于用兵,一意招抚。惟都事刘基以国珍首逆,数降数叛,不可赦,朝议不听。

结果,朝廷没有采纳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愤然辞官。

冤家路窄,刘伯温绝对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和方国珍会再次成为同僚,不过,那是在朱元璋的麾下了。

就在方国珍享受着元朝高官厚禄的时候,韩山童在颍州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元顺帝为了镇压红巾军,派蒙古大军蜂拥南下,方国珍惊惧不已,认为元朝会连带自己一起收拾,于是率领部下再一次反叛。

这是方国珍第三次反元,他杀掉了元朝台州路的主官达鲁花赤泰不华。然后带着部下逃到海上。元顺帝当时一门心思要剿灭红巾军,便派人继续招降方国珍,承诺封赏方国珍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不同意,率兵攻下了太仓。元顺帝没有办法,只得任由方国珍逍遥快活。

两年后,张士诚起兵,元顺帝想借助方国珍的力量来对付张士诚,于是派人南下,承诺封赏方国珍为浙江行省参政。封疆大吏,这个职位让方国珍心动,于是,方国珍第三次答应朝廷的招安。

既然吃了朝廷的俸禄,就得给朝廷办事,元廷命方国珍讨伐张士诚。1354年,张士诚派大将吕珍、史文炳率兵七万攻打昆山,方国珍亲率大军迎战。当时,元朝派遣的督军也在方国珍营中,督军看到张士诚兵强马壮,“旌旗数十里不绝”,心虚不已。没想到,方国珍却说:

“濒海之地,非通衢可比,士诚参用步骑,兵虽盛,不足畏也。”

方国珍根本看不上张士诚的7万大军。事实证明,方国珍果然不是吹牛,他靠着一片芦苇沼泽地,仅仅用了5万兵马,就完胜张士诚。结果是:

文炳、珍皆弃马而遁。明日以战,七战七捷,直至平江城下。

方国珍七战七捷,把吕珍和史文炳打得丢盔弃甲,直接打到了苏州城下。最后,张士诚不得不和元朝交好,方国珍这才撤兵。因此,方国珍被元顺帝封为太尉、兼任浙江行省左丞,风光一时无两。

笔者读元史发现,在元末众多起义的枭雄中,方国珍是最“能屈能伸”的一个。他虽然起义最早,但他骨子里并没有那种“一定要推翻元朝”的种子。这是他和朱元璋、陈友谅等人不同的地方。

换句话说,方国珍始终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反抗压迫和民族大义,而是浅显的利益。这也是方国珍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方国珍的历史贡献,毕竟,他在反元的历程中,也是出过大力气的。

三、首鼠两端,犹豫不决

随着红巾军起义愈演愈烈,江淮大地战火延绵,方国珍却靠着元朝的庇护,不断壮大自己。当时,庆元、温州、台州都是方国珍的地盘。元朝失去江淮大地之后,为了保证南北物资的畅通,更加依赖被方国珍控制的海运要道,所以,当时方国珍的小日子非常快活。

实际上,方国珍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他并没有野心。方国珍麾下有一位谋士叫张子善,他曾向方国珍建议,趁元朝和红巾军酣战之时,沿江而上,占领江东诸地,再图中原。

可是,方国珍却回答说:“吾始志不及此。”

原来,方国珍根本没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他适合当一个富庶的山大王,每天带着兄弟喝酒吃肉。或者说,他更适合当一个无忧无虑的富家翁,只要别人不侵犯他的利益,他不在意谁当天子。

张子善的建议,方国珍没有听取,在遥远的金陵,另一位枭雄却对江左之地志在必得,他就是朱元璋。趁着元朝在镇压韩林儿和徐寿辉之际,朱元璋迅速夺下金陵,然后派徐达、邓愈、胡大海等骁将一路扩张,朱元璋的大军夺皖南,攻浙江,占苏北,势不可挡。

1358年,朱元璋派猛将胡大海攻下婺州,与方国珍的势力接壤,朱元璋派使者联系方国珍。方国珍便和兄弟们私下商议:

“江左号令严明,恐不能与抗。况为我敌者,西有吴,南有闽。莫若姑示顺从,藉为声援以观变。”

方国珍的意思是,朱元璋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我现在西有张士诚,南有陈友定,不宜再和朱元璋为敌。不如先放低姿态,静观天下大势。

于是,方国珍派人给朱元璋送了黄金五百两,白银上千两,表示愿意“归降”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他知道方国珍虽然委身于元朝,其实并非真正为元朝卖命,便命胡大海不可攻打方国珍,于是,方国珍所在的庆元、温州、台州三镇,名义上是朱元璋的地盘了。

我上文已经说了,方国珍是个利己主义者。他表面上投降朱元璋,私底下仍首鼠两端,当朱元璋派人来封赏方国珍官职的时候,方国珍却称病不出,不肯接受朱元璋所赐的官印和官服。

与此同时,元朝为了拉拢方国珍,封方国珍为衢国公,方国珍也欣然答应,派使者私底下去向元朝表忠心。

1363年,朱元璋打赢了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身死,朱元璋收复武昌之后,开始掉头向东攻打张士诚。方国珍见朱元璋势大,十分惶恐。不久之后,朱元璋麾下大将胡深攻入温州,方国珍大急,连忙派人向朱元璋进献“白金三万两”,并且向朱元璋承诺,待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攻下杭州之后,他就带着人马前来归降。

1367年,徐达、常遇春将张士诚围困在了苏州,方国珍自知处境堪忧,立即派人联系元朝大将王保保,又派人给福建的陈友定送礼,希望和陈友定互为犄角。朱元璋听闻后,大怒不已,写信给方国珍,命方国珍火速交纳军粮二十万石,否则必派大军攻打。方国珍接到朱元璋的信后,连忙和部下商量。部下们七嘴八舌,一时拿不定主意。有一个叫丘楠的谋士对方国珍说:

“主公盘踞浙东十余年,遇事总是犹豫不决。朱元璋要攻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失信在先。如今之际,不如趁早归附朱元璋。”

这番话虽然犀利,但仍没有打动方国珍。方国珍连夜让亲信运走金银财宝,准备船只,打算逃到海上,和朱元璋周旋到底。

四、末路降明,称病七年

1367年九月,朱元璋攻入苏州城,张士诚被俘后绝食而亡。朱元璋没等大军休整,就派朱亮祖夺走方国珍的据点台州。然后命汤和为征南将军,出兵剿灭方国珍。考虑到方国珍擅长水战,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副将军,随汤和一同南下。廖永忠出自巢湖水军,是当时朱元璋麾下水军第一人,他和汤和约定,由水陆两路合围方国珍。汤和一路拿下,势如破竹,方国珍逃到海上,又被廖永忠击败。最终,方国珍请汤和转给朱元璋一封信,表示愿意投降。

在投降信中,方国珍言辞恳切,他说:

臣荷主上覆载之德旧矣,不敢自绝于天地,故一陈愚衷。臣本庸才,遭时多故,起身海岛,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为之心……

方国珍首先对自己辜负朱元璋而懊悔,然后又陈述自己不过是一介庸才,从来没有称帝之心,如今走投无路,希望朱元璋能够留他一命。

朱元璋接到方国珍的投降信,考虑到徐达等人还在北伐元朝,南方不宜过度杀伐,于是告诉方国珍:“你之前投降于我,然后又和元朝苟且。我派汤和去招降你,你却逃到了海上。你辜负我的次数实在太多。如今,你既然诚心归降,我便以诚心接纳你,之前的事情,一笔勾销!”

1367年底,方国珍来到南京,负荆请罪,朱元璋责问方国珍:“你来得是不是有点晚啊?”方国珍惊惧,不住地磕头拜谢。

一个月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赐了方国珍一座宅邸,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让他到广西去上任。

到了上任之期,方国珍却拒绝程。吏部多次催促,方国珍干脆装病,每天请郎中为自己看病。朱元璋最终批准方国珍在京城“养病”,让他“食禄不之官”,意思是,他可以不去上任,但照样给他发放俸禄。

方国珍在明朝生活了七年,这七年,除了朱元璋的召见,他基本上都闭门不出。他昔日的部下来登门探望,也被方国珍挡在门外。

朱元璋让方国珍去广西,他为何不去呢?广西天高皇帝远,娶了岂不更快活,方国珍为何装病呢?

其实,方国珍虽然出身草莽,但他知道,像他这样最后一刻才投降明朝的人,朱元璋是不可能完全放心的。他若远离京城,难免会引起朱元璋的种种猜忌。不如就待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不参与政事,不交往权贵,让朱元璋挑不出毛病,这样才能善终。

事实证明,方国珍果然是智慧之人,他在明朝生活了7年,虽然低调,但他起义时积攒了大量的财宝和美姬,他关起门来生活,好不惬意。当然,这也是方国珍一心想当个富家翁心态的体现。

洪武七年,方国珍生了一场大病,不治身亡。朱元璋亲自去祭奠方国珍,并承认了他的抗元之功,封赏了他的儿子。

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回眸往昔,当初反元的第一批义士,韩山童被元军所杀,徐寿辉被陈友谅所弑,张士诚兵败绝食而亡。方国珍第一个起兵反元,同时,他也是最后一个去世,善终而亡,不可为不幸运。

其实,若不考虑朱元璋这个皇帝,当初抗元的第二批义士中,陈友谅命丧鄱阳湖,韩林儿被廖永忠沉入江底,李思齐被王保保砍下手臂,和他们比,方国珍的结局,仍是最好的。

笔者认为,作为“反元首义”,方国珍虽有小智,在大义方面却是欠缺的。在众多抗元先驱中,方国珍的精神是最不值得提倡的,他起义虽然是因为抗击暴政,但他起义之后,却没有把反抗封建压迫放在第一位。相反,他把自己“投机”的特性展现无遗,这是极不可取的。我们在肯定方国珍“反元首义”的同时,更应该吸取他的教训。

标签: 方国珍

更多文章

  • 蜀汉大臣:来敏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来敏

    这次准备和各位网友介绍一位比较冷门的人物,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来敏。估计很多朋友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那在演义里,来敏曾跟随诸葛亮一起北伐,在军中担任祭酒,主要负责后方事务。但此后发生一件事,导致来敏被免职。来敏十分长寿,他活的岁数要远超当时人们的平均年龄。那下面就和大家简单讲讲有关

  • 清朝后期四川总督:骆秉章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骆秉章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1],字龠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2]。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3-4]。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充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掌撰记。后历任侍讲学士、御

  • 如何客观评价曹魏辅政大臣曹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爽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去祭祀魏明帝曹叡。在曹爽兄弟出城后,司马懿当即释放出被曹爽迁至永宁宫的郭太后,并假借郭太后的名义迅速占领洛阳城,抢夺了曹爽兄弟在城中的武装力量。随后,司马懿上奏曹芳,陈述曹爽的罪行,并让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等人劝

  • 唐朝宗室韩王:李元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元嘉

    他是李渊最宠爱的儿子,玉树临风、修身洁己,一生历经了唐朝四帝,晚年却被赐死,此人就是李元嘉,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元嘉,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一子。之前趣历史小编说了李渊最宠爱的妃子宇文昭仪,他俩育有两子:李元嘉和李灵夔,因母亲受宠的缘故,李元嘉也十分得宠,当时李渊对他的宠爱程度超过了其

  • 清朝宗室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爱新觉罗·福全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康熙帝正在塞外巡视,北京八百里加急送来消息,说裕亲王福全病重。康熙顿时惊慌失措,连忙下令结束行程,提前返京,遗憾的是,还未等康熙回到北京,福全已经病逝。康熙非常痛心,史载“哭至柩前奠酒,恸不已”,康熙哭着到福全的灵柩前祭奠,痛哭不止。康熙

  •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吴王夫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夫差

    夫差(?-前473年),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他继位后,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今天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吴国的灭亡怪罪于他的贪色,也就是中了越国用绝世美女西施美人计,关于他们的故

  • 如何评价蜀汉大臣陈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祗

    没看过三国的朋友,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位陈祗。虽然陈祗名气不大,但他在蜀汉算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其权利鼎盛期,甚至超过了大将军姜维。董允去世后,陈祗接任侍中,此后他和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有了干预政事的机会。当然,也不能说陈祗就是一个奸臣,他曾支持姜维北伐,为此还和谯周展开激辩。当时刘禅十分看重陈祗,

  • 萧绰和慈禧太后人物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绰

    可能一般人很少会把萧绰和慈禧联系到一起,两人相隔近900年。不过仔细研究她们的一生,其实能发现不少相同之处,只是萧绰和慈禧的结局完全不同,就影响力来说,慈禧也会更大一些。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和大家讲讲有关萧绰和慈禧的故事,从小时候开始了解,一直到她们各自的人生巅峰,看看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文章内容

  • 元末义军统帅郭子兴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子兴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郭子兴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个人还是非常厉害的,而且在历史上争议也非常大,所以大家对他的认知不是非常的了解,下面就从《明史》来看看这个郭子兴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郭子兴,明朝建立后被追封为滁阳王,定远人,于1352年前后去世,元末农民

  • 太平天国苏三娘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苏三娘

    说到当时太平天国时期的美女苏三娘,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因为这位女子不仅仅长的好看,而且实力很强,名副其实的第一女将!她作为太平天国的女将,引用善战,立下了诸多的功绩。但是关于她的结局并不是很可观,甚至是还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苏三娘是太平天国前期非常著名的女将,在参加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