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客观评价贾谊?

如何客观评价贾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661 更新时间:2024/1/19 16:49:07

贾谊是汉文帝时期最富才华的政论家,高祖七年(前200年)生于洛阳。文帝元年,受廷尉吴公举荐,召为博士。其才识深得文帝赞许,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但没过多久,因朝廷重臣联合上书,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年仅33岁。

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生才调世无伦,这句诗出自毛主席的《七绝·贾谊》。和此句一字之差的“贾生才调更无伦”,则出自李商隐的《贾生》。可以说,贾谊之才华横溢,从古至今,为世人所折服。他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卓有远见的建议。

针对功臣列侯居功自傲、把持朝政,他提出“列侯之国”策略,让列侯回归自己的封地。列侯离京就国,远离了政治中心,变成一个个分散在他乡僻壤的小国封君,不再能够在汉朝中央政治上发挥作用。

针对诸侯王地广国强、威慑京师,他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将诸侯王的多个儿子全都在国域内封王,把一个大的诸侯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这样诸侯王国数量增加,但单个诸侯王国变得弱小,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

针对当时民众背本趋末、弃农经商,他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使末技游食之民皆回归农业生产,各食其力,从而增加粮食积贮,备战备荒。

在治国理念方面,他推崇儒家学说,建议施行仁政,以礼治国。在汉文帝元年,他就以儒学与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提议“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汉仪代替秦制。

在汉匈关系方面,他主张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敌人,攻心为上,以厚德怀服四夷, 辅以“三表 、五饵 ”之术,争取匈奴的民众之人心,孤立单于,进而使匈奴臣服。

在法律上,他主张“疑功从予,疑罪从去”,对立功有疑问的人,应该给予奖赏;对于犯罪存在疑问的,不应该追究法律责任。这样,在上者可以获得仁政的美誉,在下者可以得到活命的机会。可以说,贾谊是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人,在中国刑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在货币政策上,他主张国家收回铸币权,禁止民间私人铸钱;建议中央垄断造币的原料,不准老百姓私自采炼铜矿。防止币制混乱、劣币驱除良币,从而造成通货膨胀、民生凋敝。

他还倡导俭约,建议禁止奢靡之风;主张移风易俗,使天下民心回归淳朴。这些主张都是高瞻远瞩,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明朝首辅李东阳赞誉他:“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所处的时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可谓治世;汉文帝天姿英纵,仁孝爱民,可谓明君;汉文帝非常赏识贾谊,对他的政论大多认同,可谓君臣际遇。但为什么短短两三年时间,贾谊就被调离中枢,贬谪藩国?

一、贾谊是否怀才不遇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是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真正有理想有情怀的政治家,并不看重爵禄的隆替,而更看重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得以实施。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察看汉文帝是否采纳了贾谊的主张。

文帝二年,代国被分为代和太原,齐国被分为齐、城阳和济北,赵国被分为赵和河间,诸侯王国数从八国增加到十三国;文帝十六年,齐国被分为齐、济南、淄川、胶西、胶东、济北等六国,淮南国被分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诸侯王国数量增加为十七。可以说,文帝积极采纳了贾谊的众建诸侯策略。

文帝二年冬十月,文帝下诏令列侯之国,此事遭到列侯的强烈反对,不仅列侯没有回到封国,反而是文帝作出了许多让步,比如周勃复相、下诏罪己、取消卫将军屯军等。但仅一年之后,文帝再次执行列侯之国令,并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周勃,强行解除周勃的丞相之位,让他回到封地。终于使列侯之国政策得到很好地落实。

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文帝把农业确定为国家的根本,开辟籍田,亲自带头耕作;他同意“入粟拜爵”,上交一定数量的粮食就可以授予爵位,亦可减轻所犯之罪;为鼓励农耕,他把农田租税降为三十税一,后来又干脆免除了租税,这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是绝无仅有的,直到2006年,新中国才免除了农业税。

可以看出,对于贾谊主张的众建诸侯、列侯之国、简朴节约、重农抑商等,汉文帝都积极采纳,并付诸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贾谊并非怀才不遇。班固就持这种观点,他在《汉书·贾谊传》中这样写道:“谊以夭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二、汉文帝贬谪贾谊的深意

文帝贬谪贾谊,并非不识才、不惜才、不用才,只是他的良苦用心,不为贾谊洞察,也不被后人理解。

(一)保护人才。当初,汉文帝急于提拔新锐官员,一年之内将贾谊擢拔为秩二千石的太中大夫,而贾谊也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许多旨在限制诸侯、强化皇权的策略,从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孝文帝将贾谊贬谪长沙,当然有弃车保帅、平息众怒的考虑,但也有让其暂避风头、以保其身的意思。

(二)历练人才。贾谊的才华毋庸置疑,但他谋国不谋身(为了理想奋不顾身,从道德的角度,非常值得推崇,但就成就伟业而言,则有其局限),只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却不考虑这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恶果;他更多考虑是否有利于长治久安,很少考虑会对当下造成什么影响。而一流的政治家应该是弄潮儿,站立风口浪尖却不会为漩涡吞噬。所以,贾谊是优秀的政论家,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还需要社会的历练。

(三)储备人才。宣室会谈之后,文帝调任他为梁王刘揖的太傅。从表面看,贾谊并没有获得职务上的升迁,但背后的意义却非比寻常。梁怀王刘揖是孝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极有可能是太子的替补人,而贾谊极有可能是被作为未来丞相的侯选人对待的。其实,汉初朝廷重臣基本上是功臣集团出身,随后不断用法吏、儒士等出身的官员,贾谊这个兼采儒法所长的高才,不管未来是刘启继位,还是刘辑替补,完全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才有余而识不足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因对梁怀王坠马而死深自歉疚,久久不能释怀,最终抑郁而亡,年仅三十三岁。对他之死,我们深感痛惜,直呼天妒英才。但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在哀悼贾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性格的缺陷。

(一)奋一人之力。欲酬壮志,应先立身。可贾谊一洛阳之少年,势单力孤,进入朝堂尚未结交志同道合之盟友,先把矛头对准朝廷重臣。单枪匹马横冲直撞,碰得头破血流是必然之事。所以时间不长,就遭到众大臣的联合控诉,不得不离开朝廷中枢。

(二)耐不住性子。改革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只能是痴人说梦。贾谊不审时度势,不考虑自己的主张在时代背景之下能否实施,实施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比如他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是要废除高祖元年以来所承袭的秦制,这样会阻断由秦入汉的官吏和臣民的文化认同,这样动摇国本的大事,怎么可能在文帝即位之初实施呢?其实文帝对此事是很心动的,文帝十三年,曾启用公孙臣等来推动改制,但遭得了丞相张苍等的公开反对,只好作罢。

(三)经不起挫折。他不能理解文帝贬谪他的良苦用心,在就任长沙王太傅的途中,以怀才不遇的屈原自况,写下了《吊屈原赋》;后来又写下《鵩鸟赋》,以鵩鸟进宅、寿命不长来慨叹人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辞清理哀的骚体赋,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名篇。但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郁郁不得志和愤怨之情,却让我们看出他面对挫折而缺少的韧劲。人生哪能一帆风顺,碰到一时的挫折,就失去耐心、信心和勇气,这样长期沉浸在抑郁之中,性命尚且难保,又如何扛起政治改革之重任?所以有人说,成就一翻事业智商很重要,但比智商重要的是情商,比情商更重要的是逆商。

对于贾谊,苏轼《贾谊论》有非常精彩的见解,下面摘录几段作为附记。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音yuè,义为跳跃)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标签: 贾谊

更多文章

  • 如何客观评价荀彧?荀彧为曹操献了哪些计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谋士,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荀

  • 鸿门宴前后的项伯有哪些变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鸿门宴,项伯

    项伯,名缠,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叔伯。壹:鸿门宴前的项伯项伯的家族本是周天子所封的项国的王族。项国最早在颍水之南,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项城一带。公元前643年,项国被鲁国所灭,部分项国王族逃往楚国,并逐渐成为楚国的贵族。战国中后期,楚国受到秦国东进的压迫,节节向东方后退,项氏一族也随同东迁。他

  • 清朝辅政大臣:鳌拜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鳌拜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帝在索额图

  • 如何客观评价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晁错

    好多人对晁错有这样一个印象:他仗着汉景帝的信任和宠爱,喋喋不休地唠叨着要削藩;等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让景帝亲临战场,自己却留守后方;在应对叛乱之时,公报私仇,企图借机除掉袁盎。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晁错是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是一个假公济私的人。其实细读正

  • 前秦奠基之主:苻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苻洪

    苻洪(285年-350年),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是前秦政权奠基者。苻洪原名蒲洪,后以谶文有“艸付应王”,遂改苻姓。氐族部落小帅蒲怀归之子,亦是前秦开国君主苻健之父。苻洪先后归附前赵和后赵两个政权,后在后赵内大乱时试图谋取中原。最终虽然遭毒杀,但他所累积的力量令其子苻健在关

  • 如何客观评价娄师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娄师德

    赞誉者称之为,武周时期国力强盛,足可比肩太宗皇帝,讨厌武则天执政的人却说,武则天时代完全是黑暗的时代,大肆清洗李唐宗室和宿功大臣,重用酷吏罗织罪名,弄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其实这两种极端的评价,都是真实的武则天执政时代,毕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上位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这

  • 元世祖皇后:弘吉剌.察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察必

    元朝的建立离不开成吉思汗东征西战,当然也离不开元世祖忽必烈的胆识谋略,是他们的智慧为元朝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忽必烈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背后的女人也同样十分重要,这个女人就是默默辅佐着他的弘吉剌·察必。忽必烈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他的妻子察必也要一份功劳,她在元朝建立初期,是忽必烈不

  • 南宋宋度宗正妻:全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全皇后

    全皇后,女,汉族,约公元1243年生,寿命约36岁。属相兔,星座约为双鱼座,浙江绍兴人。南宋悲情皇后,宋亡后随儿皇帝押解元大都,结局比死还惨。《宋史·列传第二》记载“宋亡,从瀛国公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1276年,南宋灭亡,全太后随儿子宋恭帝赵被押解

  • 朱元璋宠妃:郭惠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郭惠妃子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郭惠妃

    建文四年(公元1402)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抵达金川门下,负责驻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立即打开金川门,让朱棣率燕军进入京师,建文朝从此终结。谷王朱橞是朱元璋的十九子,他的生母是郭惠妃,郭惠妃是滁阳王郭子兴的亲生女儿,马皇后的义妹。郭子兴有两位夫人,都姓张,正室夫人张氏是郭天叙、郭天爵的生母

  • 东汉史学家:班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班彪

    班彪,男,汉族,公元3年生,寿命52岁。属相猪,星座约为水瓶座,陕西咸阳人。东汉班彪的成功人生:不光自己牛,而且儿子女儿比他还牛。《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班彪的祖父班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