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蜀汉大臣法正?法正的历史功劳

如何评价蜀汉大臣法正?法正的历史功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00 更新时间:2024/1/6 2:42:56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流传甚广。不过多数人可能对法正并没有那么熟悉,论知名度,法正在三国军师中也不是特别突出,那法正为什么会对三国起到如此重要的影响力呢?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法正有着独有的远见,并且刘备非常信任法正,有这两个因素存在,才让刘备此后能够建立起蜀汉政权。有关法正的成就下面就和各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对三国史感兴趣的话,一定不要错过了。

1、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来自《三国志蜀书》中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一句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夷陵之战,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理由,不顾与东吴携手防曹操的默契,一意孤行地发动对东吴的大战,结果大败而归,蜀汉军八万余被消灭,立国未稳的蜀国元气大伤,蜀国自关羽水淹七军,全歼于禁援军,威震华夏开始形成的匡扶汉室趋势被彻底刹住,蜀汉、东吴、曹魏对峙的三国局面开始逐步形成。

法孝直即为法正,在诸葛亮的言语之中,法正若是在世,他是可以有机会阻止刘备东征的,且退一步说,无法阻止,也不至于刘备的军团全军覆灭。

刘备集团若没有夷陵之战的大败,重新收复关羽失地的刘备,趁机扫六合,宇内归一统的极大。诸葛亮在三国迷心中,是神机妙算的“军神”,而诸葛亮对法正的感叹,基本承认了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是诸葛亮承认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要高于他,他自己劝不住刘备,但他认为法正可以。

第二个事实则为法正军事能力要比他强,因为在诸葛亮口中,法正若随军,蜀军不至于大败。而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也从侧面证明,刘备心里,他的军事能力要优于诸葛亮。因为是让一个“神级人物”诸葛亮自愧不如,法正的地位也在网友们口中被无限放大,于是结合夷陵之战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后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就有了那句“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2、助刘备攻取益州

那么这位被诸葛亮衬托火的法正,到底有有多强?是不是有真材实料?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最少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法正是这个集团可以有鼎立之势的实际操盘手。刘备是卖草鞋的出身,起事之初并没有固定的地盘,一直是游离于各大诸侯之间求生存,直到法正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局面。

《三国志》:……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法正在决定追随刘备之后,立马献出见面礼,帮助刘备取益州: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法正先是找好内应张松,然后用十拿九稳能赢的局势分析,说服了刘备入主益州。

当刘备正式进军成都时,益州军阀刘璋的手下献计策“坚壁清野”,饿死远道而来的刘备军团。刘备听闻后不知如何是好,而就是此时,法正出现了,他凭借自己对刘璋的了解,安抚刘备要稳住,继续进军。

《三国志》:……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黜度,不用其计。

法正的判断是正确的,刘璋虽然无才,但不是大奸大恶之人,牺牲百姓换取胜利的事干不出来。最后,没有坚壁清野的刘璋部被消灭,益州归了刘备。

法正劝刘备入益州,并帮助刘备拿下益州,刘备从一个无根基的流窜“犯”,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军阀。此后的论功行赏中,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第一等的封赏。法正得以平级于诸葛亮、关羽、张飞,归入刘备的核心团队。

3、再拿汉中

刘备稳坐益州后,法正出于整个刘备集团的考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在见到曹操拿下汉中之后,并没有立马南下巴蜀,意识到这是1个曹操的失误,刘备集团翻盘的机会,于是极力劝刘备北伐汉中。

《三国志》: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法正一语点破曹操目前汉中兵力空虚,同时给出刘备一定要拿下汉中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汉中为益州进入中原的口子,有了它,北伐的时候,敌人将无险可守。

第二个理由:汉中居雍、凉要害,得它可以将上诉二者蚕食。

第三个理由:汉中为出中原的口子,同时也是进益州的口子,守住它,可以阻挡敌人的长驱直入。

与此同时除了劝说北上,法正个人还以随军军师的身份出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的大军在定军山和曹操的夏侯渊部、张郃部对峙。为了打破僵局,在法正的示意下,蜀军分一小部分兵力攻张郃部,但进攻时并不一次性全押上兵力,而是分成诸多队伍轮番攻击,给张郃是刘备主力在进攻的错觉。

张郃在被强攻多日后上当,向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分兵救。结果夏侯渊刚派出援军,刘备真正主力就杀向夏侯渊部。法正一招声东击西,击溃曹操所部,最终刘备得以入主汉中。对于法正的妙计,作为对手的曹操从侧面肯定了法正的强。

《三国志》: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华阳国志·卷六》: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汉中一战,法正帮刘备扼守住了益州的门户,使益州成为后方,得以发挥出自己天府之国的最大资源优势,而这为刘备集团在汉末能立足,并最终造就三国鼎立之局的根本。可见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法正是必不可少的大功臣。

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标签: 法正

更多文章

  • 三国文昭甄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甄皇后

    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帝王是国家的主宰者,多数性格阴晴不定,一人独宰天下。皇帝的无情,无数个葬身在冰冷的宫墙里的女子都见证过,甄宓一个美貌与才华并重的不凡女子也是如此悲催的命运。文昭甄皇后,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相传其名为甄宓。甄宓出身于豪强望族,家族世代袭二千石俸禄的郡守级官职,正儿八

  •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生平介绍及评价 晋文公是怎么称霸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晋文公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光环,成功背后的艰辛,曾经偷偷流下的眼泪,都不曾被人看到。晋文公的成功之路就异常艰辛,回国登上王位的时候,已经62岁了,却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成就了一番宏伟帝业。现在就让我们回到2600多年前,共同回顾一下晋文公曲折而不平凡的一生。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年,薨于公元前6

  • 明朝宗室徽庄王朱见沛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见沛

    朱见沛,生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二月初二日,生母德妃魏氏,明英宗第九子。其母魏德妃是邳州人,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魏忠之女。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以17岁的年纪被选入英宗后宫,除了朱见沛以外,还生了两个女儿。其一为第六女宜兴公主,另一女则殇亡未封。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七月十二日,5岁

  • 北魏宗室永昌王拓跋健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拓跋健

    拓跋健,明元帝拓跋嗣之子,太武帝拓跋焘的弟弟,母亲是尹夫人。拓跋健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他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拓跋健的出生年月不详,只知422年他被封永昌王,加任抚军大将军。皇帝的儿子一般都是几岁或者十几岁时封王的,长子拓跋焘是14岁封王,而拓跋健排第五,年龄应该不到10岁。史料记载拓跋健身材魁梧、四

  • 三国东吴首任丞相孙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孙邵

    自古以来,丞相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过的官职,而能够做到丞相之位的大都是名望很高之人,而这类人在史书上一般都会被详细记载。然而三国时,孙吴的丞相孙邵却是一个例外,他力压张昭、顾雍成为孙吴的第一任丞相,却未被正史《三国志》立传,关于他的事迹,只能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找到只言片语。《三国志》中但凡有点名气

  • 如何评价商朝开国功臣伊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一公元前1550),姒姓,伊氏,名挚。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因伊尹后来作了商朝的右相,所以人们叫他伊尹。他是夏末商初的政治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伊尹,出生在伊水流域,在很小时侯,就被卖到有莘国为奴。有一次,商汤的左相仲虺去给夏桀送贡品,途中在有莘国小住几天

  • 春秋时期兵家孙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一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谋略家,是中国军事谋略的奠基人。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兵圣”孙武为何能被世人啧啧称赞呢

  • 唐朝名将裴行俭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裴行俭

    因《风起霓裳》这部剧,让很多朋友认识了裴行俭这个人物。历史上,裴行俭是唐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立有诸多战功,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成就,擅长草书、隶书,可以说裴行俭是真正的文武双全。不过影视剧毕竟有虚构的成分,想要了解真正的裴行俭还是要从正史入手。下面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下裴行俭的生平,看看他在当时究

  • 蔡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简介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

  • 西晋开国功臣荀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荀顗

    荀顗,西晋开国元勋,曹魏太尉荀彧的第六个儿子。荀彧的儿子大多早逝或者夭折,其中较出名的只有荀顗和荀粲了。荀顗是个极孝顺的孩子,年幼时就有好名声了。因父亲被任命为中郎,司马懿见到荀顗都惊讶道:“真是荀令君的儿子啊!”于是提拔他为散骑侍郎,后来慢慢升为侍中。荀顗学识广博心思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