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中期太监汪直生平简介及评价

明朝中期太监汪直生平简介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540 更新时间:2024/1/23 8:22:05

汪直作为明朝成化年间的一名非常有名的太监,与王振、刘瑾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如果你对汪直不是很了解的话,看到这几个名字,或许也能知道,汪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但是,汪直却又和其他三人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算是四个人当中的一个另类人物,那究竟汪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大明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西厂太监,大同镇守太监汪直。这位成化年间的著名宦官,一直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其争议呈现两极分化,两派观点各执一词,势成水火。开门见山地说,我对汪直其人,是相当认可的。

年纪轻轻便掌管御马监,创立西厂,帮着皇帝一顿修理大臣。内政的事情搞烦了,就跑去边疆打仗。东北的建州女真,河套的蒙古鞑靼,汪直所到,明军无往不胜。从成化十二年初露锋芒,到成化十九年被贬南京,区区七八年的光景,便能在史书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试问几人能做到?

1、“父母之情”

汪直具体生卒年份已不可考。主流的说法是,汪直是成化初年大藤峡之战中,明军俘获的瑶民后裔。其后跟随大军班师回朝,汪直也来到京城,被阉割送入宫中做了一个小黄门,时间是在成化三年。

史料里对于汪直在宫中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说汪直被送到了昭德宫,之后便升为了御马监太监。字数很少,信息量已经足够大了。

昭德宫是明宪宗朱见深之爱妃万贞儿的居所,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万贵妃。万贞儿与明宪宗的感情不用多说了。

当时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之变“被俘,叔叔明代宗朱祁钰继位登基,然后父亲回朝被叔叔软禁,年幼的明宪宗被废掉太子之位。在那段最悲惨的日子里,一直都是万贞儿陪伴着明宪宗。所以万贞儿虽然不是皇后,却俨然是成化年的后宫之主。

成化三年是个很有意思的时间节点。万贞儿其实是生过孩子的。成化二年,三十七岁的万贞儿生下了皇长子,但一年后孩子便夭折了。成化三年万贞儿的儿子逝世,同年汪直来到了万贞儿的身边服侍。

现在普遍认为汪直创立西厂的时候,年纪应该在十五六岁左右。西厂是在成化十三年创建的,那么在成化三年的时候,汪直大概也就五六岁的样子。

一个刚刚失去自己儿子的母亲,遇到了一个失去双亲的五六岁孩子,会发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我想不用多说吧。万贞儿很可能是把自己的母爱转移到了汪直身上。

我之所以大费周折地讲述汪直与万贞儿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引出明宪宗对汪直的情感。

明宪宗的后宫一直被万贞儿把控着,从万贞儿的孩子早夭后,明宪宗就没听说过后宫有人再有身孕。当然,我们现在认为是万贞儿在从中作梗。

从成化二年皇长子出生,到成化十一年与皇子朱佑樘(明孝宗)相认,期间明宪宗都没孩子。

万贞儿能够把丧子之痛变成母爱转移到汪直身上,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明宪宗未尝不能对爱妃身边的这个小黄门另眼相看?再说直白点,明宪宗很可能也受了万贞儿的影响,在汪直身上投入了类似“父爱”的情感。

如果我们以这种情感视角去解读汪直与明宪宗之间的关系,成化年汪直的很多事情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十几岁出头的孩子,居然能够做上御马监掌印太监之职。

2、少年得志

你以为御马监只是为皇帝养马的吗?御马监发展到明代中期,其职权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甚至在宦官体系的十二监中,仅次于司礼监。

汪直的御马监,除了继续为皇室养马外,还有提督京营,扈从出征,外派监军,出镇诸边的职责。意思是御马监的宦官,可以节制京军,随同皇帝或者武将出征,出任各地镇守太监。最夸张的是,御马监还拥有一支战力不俗的直属军队。

你真的以为汪直仅仅依靠是万贞儿身边近侍的身份,就能突然一步登天变成了西厂的厂公?御马监当时与兵部共同执掌大明兵务,被称为内廷的“枢府”,汪直就是在御马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基础上,成为了提督西厂太监。

明宪宗有多宠溺,多信任汪直,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成化年间,在有锦衣卫与东厂的情况下,明宪宗为什么要新设一个职权相似的刑特机构?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汪直的权力欲?显然不是。

很多人说,成化十二年,接连发生了几件怪事,锦衣卫和东厂在皇帝的盛怒之下一问三不知,恰巧汪直这时候带着人在京城四处乱走,搞到了很多情报,于是明宪宗有了创建西厂的念头。

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全对。

所谓的怪事,无非两件。一个是有一团黑气笼罩在紫禁城上空,数日不散;另一个是有妖道蛊惑人心,勾结宫中太监宫女,屡次入宫意图不轨。

第一件事情属于“超自然现象”,我们暂且不提。第二件事情后来是锦衣卫破案的,说东厂和锦衣卫无能未免夸大其词,最多是防范不力,后知后觉了。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创建东厂,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当汪直倒台后,东厂重新抬头。东厂提督太监尚铭,学了汪直的作风,开始屡兴大狱,并借机敲诈民间富户。尚铭很快被法办,东厂的新任掌权人是陈准。陈准上台就定下了东厂今后的行事基调:有大逆,告我。非是,若勿预也。

也就是说,以后除了有谋逆的大事情,其他的都不要乱管。好一句“非是,若勿预也”。朝臣们觉得陈准这人不错,但皇帝会怎么看?

皇帝用锦衣卫,用东厂,说白了除了保护自身安全之外,最大的用处就是对大臣耍流氓,用厂卫来打压制衡朝臣。如果厂卫每天和朝臣们一团和气,什么事情都不管,各种情报不作汇集整理,那么厂卫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成化十二年时,明宪宗头痛的问题。

锦衣卫和东厂明显有“怠工”的嫌疑,这让明宪宗想要整治朝臣的时候,变得非常被动,因为手里的“黑材料”不够多,锦衣卫和东厂也不愿意为皇帝顶缸得罪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成化十三年正月,明宪宗正式创立西厂,由汪直挂帅全权负责。我们可以看到明宪宗对西厂寄予的希望是非常大的,因为西厂一上来,就规定其编制规模是东厂的一倍,所有办案人员由汪直去锦衣卫挑选出来。

十五六岁的汪直,正式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3、御用宝刀

从成化十三年西厂的创建,到成化十九年汪直被贬南京,汪直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部分叫西厂立威,后半部分叫边疆扬名。

刚刚说了,明宪宗要西厂做的事情,其中一项就是敲打朝臣。汪直的出场就带着这么一股老子后面有人,你能把我怎么样的纨绔之风。

成化十三年,汪直办了两件大案子。第一件是杨烨案,第二件是覃力朋案。

杨烨是“三杨”之一杨荣的曾孙,任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指挥同知是从三品,属于地方卫所的副主官。杨烨与其父在乡里为非作歹,残害人命。仇家跑路来到了京城,把事情捅了出去。于是杨烨来京疏通关节,四处行贿。

当时这个案子并不是西厂受理的,但杨烨看到了汪直的崛起,想着能多拜一尊菩萨就多进一个庙门,便通过别人向汪直行贿。汪直知道后,正式涉入此案,把杨烨带进西厂拷问,并牵连出数位朝臣,份量还都不轻。

这里有什么可以说道的吗?有。

第一,杨烨一个卫所的指挥同知,要亲自来京大肆行贿,足以说明仇家状告之事是确真的,而捅到京城的才这么一件事情,杨烨在地方的恶行应该还有更多;

第二,杨烨是杨荣曾孙。杨荣的门生旧故遍布朝廷,形成一张很大的人际关系网。这张网,就是明宪宗最顾忌的东西。

第三,汪直本可以收点杨烨的“孝敬”,放杨烨一马。因为案子本来就不是西厂的,且汪直与杨烨本身并无过节。按照明代官场明哲保身的做法,汪直强势插手此案,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汪直还是做了。

所以汪直想干嘛?汪直眼里揉不得沙子,这种事情要么别被汪直遇到,遇到了必定一查到底。更重要的是,汪直办事只看结果,中间过程完全无所顾忌。

你看他第一时间拿下了杨烨,牵连出来受贿的朝臣,说捅出去就捅出去了,完全不考虑官场氛围与是否会得罪人。

知道这份名单重量吗?内阁首辅,左都御史都榜上有名。包括第二件案子,他查办南京镇守太监覃力朋走私与滥用职权,事实上也是得罪了司礼监。因为当时两京的镇守太监,多出自司礼监。

汪直真的是被明宪宗宠大的,做事完全不管不顾,无法无天。但这恰恰就是明宪宗要的效果。明宪宗抬出汪直,创建西厂,就是要立一面旗帜。明宪宗要告诉所有人,西厂和之前的锦衣卫,东厂不一样,我用西厂来对付你们,一抓一个准。

后人经常说汪直在西厂用事期间,对朝臣屡兴大狱,滥用私刑,迫害忠良,贪赃枉法。这个真的是在泼脏水。如果你把汪直办过的案子一件件拿出来看,你会发现桩桩件件都是有理有据。也有把人抓进西厂没查出问题的,但汪直后来直接就放人了。试问把人抓进去,然后再清白地放出来的例子,在锦衣卫和东厂有过吗?

至于说汪直受贿,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连清朝修史的人,在汪直廉洁的问题上,也不敢轻易否定和遗漏,只说汪直手下人如何如何。要说黑汪直,清朝的女真贵族是最有动机的,因为后来就是汪直把他们老祖宗打得很惨。当时汪直廉洁的名声,是与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齐名的。

还有一点是我个人的猜测。汪直的胆大包天,敢想敢做得益于明宪宗的纵容。而这份纵容,很可能同皇帝幼年时的悲惨境遇有关。

我们说过了明宪宗幼年生活的战战兢兢,即便他当时贵为太子,行事依旧尽量低调。而明宪宗在后来处理各种民族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强势,又说明他骨子里是一个很热血的人。

那就让汪直来完成他幼年时期想放纵一把的梦想吧,让汪直来补上明宪宗当年未能纨绔一把的遗憾。

当然,汪直这么一闹,还是有负面作用的。杨烨的案子一出来之后,朝臣也看出了皇帝的意图,他们抱团反扑。也就在成化十三年五月,六部九卿共同上疏,要求罢免西厂。明宪宗看了势头不对,暂且拉住了汪直,裁撤了西厂。不过这个裁撤时限,只有一个月。

汪直这把刀明宪宗刚刚磨快,刚刚发现用得顺手,怎么会说扔就扔呢?暂且不用可以,但是这把刀要挂着,让你们这些做臣子时不时地能被刀的反光晃到双眼。

4、大明名将

汪直的军功一直被很多人刻意遗漏。比起做皇帝整治大臣的刀子,汪直在边疆的军功反而是他最出彩的一笔。我们可以快速过一遍。

成化十四年六月,汪直得明宪宗“便宜行事”之敕令,赶赴辽东处置边务;

成化十五年,汪直作为监军,出兵征讨建州女真三卫,大胜;

成化十六年,汪直为监军,于河套地区抵御蒙古鞑靼南下,大胜;

成化十七年,鞑靼进犯大同,汪直率军截杀,胜;同年七月,汪直再领京军精锐主动出击,胜;

成化十八年,汪直任大同镇守太监;六月,于延绥抵御鞑靼,大胜;

成化十九年,汪直获得密报,鞑靼将大举来犯,请求京师支援,未果;六月汪直被贬南京;同年,明军在大同损兵折将。

汪直参与的所有军事行动,都打了胜仗,而在成化十九年把汪直一调离,大同就吃了败仗。当时与汪直在军务上合作密切的,主要是王越和朱永二人。这两个人的军事素养,知道那段历史的朋友不用我再多说了吧,王越更是明代以军功封伯的三位文臣之一。

这里要说明的是,汪直绝非沾了王越和朱永的光,汪直的军功是得到了明宪宗认可的。太监做到汪直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什么官职可以再往上升迁了,所以皇帝对汪直的奖励就是加俸禄。一般来说,二十石为一级。我们可以看看汪直的受赏情况。

成化十五年的胜利,汪直加米三十六石,总督京军十二团营;成化十六年的胜利,汪直加米四十八石;成化十七年的胜利,汪直加米三百石;成化十八年的胜利,汪直加米二十四石。

特别是成化十七年的那次,很显然明宪宗对汪直的表现非常满意。

5、“父子君臣”

上述这段时期,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个是成化十八年明宪宗不让汪直回京,而是让他留在了大同做镇守太监。于是汪直老毛病又犯了,开始挑别人的刺。八月,汪直弹劾了副总兵朱鉴等人;成化十九年五月,汪直又弹劾了几个参将,御史;

第二个是成化十八年三月,明宪宗再次罢免了西厂。但六月汪直打了胜仗,照例给了嘉奖,并把当年汪直弹劾的副总兵朱鉴押到京城下狱。

汪直连续在边疆打出了几个大胜仗,明宪宗依旧罢免了西厂,由此可见当时明宪宗受到的压力有多大。朝臣们是真的慌了,本来汪直就备受皇帝器重,现在又屡立军功,这样的人要是回来再驾驭西厂这个怪兽,那么自己还有好日子过吗?

当时朝臣心知肚明,一下子把汪直拉下马是不现实,但是趁汪直不在京师,把西厂裁撤了还是有可能的。

但我们又注意到,明宪宗对汪直表现出了绝对的信任。他可以一边在京师裁撤西厂,打压汪直的嫡系,一边又在边疆对汪直委以重任,丝毫不担心汪直会有什么不轨之举。而汪直也不哭不闹,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碰到不顺眼的官员,照样上疏弹劾。

这种信任,如果你以君臣之忠义来看,其实是很变扭的,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但是如果联想到上文我提到过明宪宗和汪直的“父子之情”呢?

做爹的要用你,你就上,别嫌苦;要让你下的时候,你就乖乖下来,别抱怨。虽说明宪宗是皇帝,但汪直毕竟不是皇子,还是个宦官,不存在夺权问题,那么明宪宗完全可以信赖汪直,而汪直也深信皇帝不会对自己做兔死狗烹的事情。

这种绝对的信任,只有汪直和明宪宗之间才有。

至于后来汪直被贬到了南京,一者是明宪宗当时需要用到汪直的地方已经不多了;二者这也是对汪直的一种保护,远离京城是非,避避风头。

为了保护汪直,在汪直到南京的同时,南京的镇守太监也换了新人。朝臣们看汪直失势想痛打落水狗,也都被明宪宗及时叫停了。

只是谁都没想到,仅仅过了四年,四十岁出头的明宪宗便因悲痛万贞儿的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驾崩,汪直也没有再等到自己被重新用的时刻。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十岁出头便被置投闲散,不知汪直是否会心有不甘?但他无需过度惆怅。做权臣,他已然权倾朝野;做名将,他已立不世之功。很多人一辈子无法完成的梦想,汪直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做到了,他确实没什么遗憾。

我反而更希望看到汪直的悲痛。成化二十三年,先是万贞儿病逝,接着是明宪宗驾崩,这两位如主如母,如君如父的长辈,比起外界的滚滚红尘,更值得汪直去怀念追思。

标签: 汪直

更多文章

  • 神级狙击手张桃芳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桃芳

    说到张桃芳可能也有很多人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如果说他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第一级狙击手,那估计就有很多人了解了,每次就是那位凭一杆枪33天击毙214名美军的张桃芳,那么这个张桃芳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张桃芳的一生又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在抗美援朝的英雄史册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 昙无竭:关外去西天取经的唯一一位高僧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昙无竭

    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却也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今辽宁省西部的土地上,曾先后出现了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割据王朝,他们都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都定都于龙城(今辽宁朝阳市)。龙城在当时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高僧云集、塔

  • 东汉末凉州刺史韩遂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遂

    凉州,是汉代设立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它位于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此地虽在西汉便纳入中原王朝的疆域,但其主要的居民一直都是氐族人、羌族人。因此,凉州一带的士兵不仅战斗力较强,也容易形成割据一方的实力。东汉末年,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领凉州军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

  • 李自成正妻高皇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高皇后

    李自成虽然不是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但也曾自立为皇帝,也有自己的皇后,就是高皇后。而李自成虽然一生经历十分传奇,但最终的死更是让人唏嘘,他是被村民误杀而死,也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了。不过李自成死后,他的皇后又是什么结局呢?清兵是怎么对待李自成的皇后的,她最后的命运如何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

  • 乾隆帝宠妃淑嘉皇贵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淑嘉皇贵妃

    如果清朝有热搜榜,乾隆一定榜上有名,他的一生,江山政治上,与祖辈一起开创了“康乾盛世”。个人情感方面,他一辈子风流多情,身边宠妃络绎不绝,甚至在晚年,还有嫔妃入宫侍奉,根据史书的记载,他后宫一共有42位嫔妃,其中知名度高的有富察皇后、令妃、香妃等人,今天要说的她虽然没有她们

  • 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荣

    他是大明朝最顺风顺水的官员,一生中只有高升和被封赏,从没被贬,从没被锦衣卫找过茬,从没下过诏狱。他是大明朝的军事战略家、边防规划者,朝廷要和北边的蒙古人打仗了,皇帝出征总是带上他;地方上有盗匪造反了,也总是找他来解决。伴君如伴虎,对他来说根本没有的事儿,他总能让皇帝开心接受他的建议,而同时在朝做官

  • 如何评价明末清初的重臣洪承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洪承畴

    经历了清初的动荡以之后,到乾隆时期,满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基本完成了汉化。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拉拢汉族文人,他在大力表彰明朝忠臣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贰臣传》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大节有亏”之人,简而言之,里面基本上都是背叛明朝,投降清

  • 三国东吴名士桓阶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桓阶

    孙策回到汉水,方知父亲被乱箭射死,尸首已被刘表军士扛抬入城去了,放声大哭。众军俱号泣。策曰:“父尸在彼,安得回乡!”黄盖曰:“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rdqu

  • 春秋时期吴王诸樊之子夫概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夫概

    夫概,姬姓,吴王诸樊之子,吴王阖闾之弟。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遂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

  • 宋辽金“三姓家奴”郭药师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郭药师

    郭药师是辽宋金时期一个很有故事的人物,他先是叛辽投宋,而后又叛宋投金,给金人当了“活地图”,领着金军一路南下,一直攻到汴京城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讲讲他的故事。他的汉奸行径跟后世的明朝叛臣洪承畴有得一拼,中原百姓对其恨之入骨。郭药师出生于渤海铁州(今辽宁盖平东),属于辽国管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