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赵国赵悼倡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战国时期赵国赵悼倡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276 更新时间:2024/1/16 11:30:23

《大秦赋》热播以来,饱受争议,其中两个女角色戏份较多,一位是嬴政之母赵姬,另一位是赵偃之妻倡后。这两位角色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她们都出自邯郸,地位都很低下。第二,她们都曾是王后,后来成为太后。第三,她们都曾祸乱宫闱,载于史册。因为赵姬的缘故,秦国发生了嫪毐之乱。因为倡后的原因,导致赵国灭国。历史上的倡后,可能没有剧中的戏份多,但赵国的灭亡,和她有很大关系。

在写倡后之前,先和大家明确一个字,“倡”字,作动词时,有“提倡”之意。作名词时,“倡”指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说文解字》云:

“倡,乐人也。”

两汉之后,这个字逐渐演变成了“娼”字,意思不言自明。所以,有人说倡后是娼妓出身,其实是错的,在战国时代,“倡”还不是那个意思,而是歌女卖唱出身。虽然地位也很低贱,但两者意义还是有区别的。

《列女传》记载:

倡后者,邯郸之倡,赵悼襄王之后也。前日而乱一宗之族。既寡,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

倡后,姓名不详,因后来成为赵国王后,因而称之为“倡后”,她本是邯郸城内的一位娼女,因为貌美,被赵氏的一位宗族公子看中,娶回家中。不料,这位宗族公子是个短命鬼,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倡后年轻守寡,十分不甘心。赵王的儿子赵偃偶然间见到了倡后,心动不已,不顾父亲反对,偷偷将娼女纳回府中。

其实,赵偃娶倡后的时候,当时的赵国堪称“祸不单行”。公元前262年,因上党之争,秦赵两国终于爆发大战,结果赵孝成王中了秦相范雎的反间计,以赵括代替廉颇,最终导致赵国惨败,史称“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打了3年,40万赵国英魂埋骨长平,接下来秦军猛攻邯郸,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赵孝成王拼尽血本,在魏国和楚国的帮助下,终于击退秦国。秦国退兵后,邯郸城剩下的都是破壁残垣,满目疮痍。

邯郸之战结束后,赵孝成王终于松了一口气,不久,他又迎来噩耗,他的太子(长子)夭折了,年仅十来岁。

从战败,到差点灭国,再到丧子之痛,赵孝成王心里苦,然而他的儿子赵偃却不思为父分忧,把娼女娶到家中。

太子死了,赵孝成王要另立太子,放眼望去,他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春平君,另一个是赵偃。《大秦赋》中说春平君叫赵佾,其实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名字。赵孝成王很看重春平君,根据《战国策》记载,春平君不仅被立为太子,还被封侯,担任赵国丞相。可见,赵孝成王是视春平君为赵国未来的希望。《史记·赵世家》记载:

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而郎中妒之,故相与谋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故相与谋而内之秦也。

意思是说,因为赵王甚爱春平君,赵国的“郎中”非常嫉妒,便趁秦赵议和的时候向秦国透露消息,让秦相吕不韦力邀春平君入秦为质,结果春平君被吕不韦扣留。

这里的“郎中”到底是谁,《史记正义》认为,“郎中”就是赵偃当时的职位。后来赵孝成王病逝,春平君无法归赵,赵偃名正言顺当上了赵王,是为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可谓“志大才疏”,他登基后一方面高喊口号,要灭秦国,收复失地,但却逼走了廉颇;另一方面要复兴赵国,但他却冷落原配妻子,另立倡后为王后。名将李牧认为:

“不可。女之不正,国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乱一宗,大王不畏乎?”

李牧的意思是说,倡后出身不正,是赵国的隐患。没想到赵悼襄王却说:“有寡人在,怎容她人乱政?”赵悼襄王说的自信,然而却不知,他比倡后死得早,更不知,李牧的一席话已经让倡后怀恨在心。

赵悼襄王虽然立娼为后,然而,赵国太子仍是其元配所生的公子嘉。倡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公子迁坐上太子之位,于是设计陷害公子嘉,赵悼襄王最终废除公子嘉,另立公子迁为太子。

赵悼襄王在位9年,口号喊得响,付诸实际的却少之又少。公元前236年,赵国出兵攻打燕国,不料被秦人暗算,后路被抄,赵悼襄王连失9座城池,深受打击,吐血而亡。赵迁继承了王位,是为赵王迁,倡后因此成为赵国太后。因赵王迁年幼,大权在倡后和郭开手中。

倡后大权在握,自己的家族亲信鸡犬升天,赵国朝堂乌烟瘴气,与此同时,她还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私通春平君。

“倡后淫佚不正,通于春平君。”

当年,赵悼襄王继位后,秦国放春平君归赵,春平君不受赵王重用,成为闲散公子。没想到,赵悼襄王去世后,倡后和春平君私通,祸乱宫闱。

第二,诛杀李牧。

“多受秦赂,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

李牧当初反对倡后为王后,倡后怀恨在心。在郭开等人的协助下,诛杀李牧。李牧死后,赵国无人是王翦的敌手,一年后赵国灭亡。

赵国灭亡后,赵王迁被俘,赵国遗臣拥立前太子公子嘉为王,迁到代地,史称“代赵”,因不满倡后的所作所为,赵国遗臣杀掉了倡后,并灭掉了她全族,倡后一族没留一个活口。六年后,秦国灭代,赵国彻底灭亡。

司马迁认为:从立娼为后,到废长立幼,再到良将被杀,赵国的惨剧都是由赵悼襄王一手造成的。笔者非常赞同太史公的观点,包括《列女传》在内的史书都认为倡后祸乱赵国,其实,很多人喜欢把亡国之罪嫁祸于女子身上,若无赵悼襄王一味纵容,倡后也不止于此。赵国之灭,实乃赵王自食其果。

标签: 赵悼倡后

更多文章

  • 三国东吴皇后潘淑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潘淑

    她是吴大帝孙权的皇后,是吴少帝孙亮的母亲,也是一个从小小婢女逆袭成皇后的奇女子,她究竟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位奇女子便是潘淑潘皇后。潘淑的出身并不高,她父亲只是一名小吏,且早年因违反法律被处死了,于是潘淑和姐姐被发配到宫中的织布工房为婢女。在没进宫之前,潘淑便是远近闻名的美

  • 西汉大臣石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石奋

    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在古代,想要跻身万里挑一的将相之列,必须得有独到之处:要么能力超群、能文或能武;要么情商极高、精于钻营。不过在特定的时期,总会产生特殊的个例。比如在《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位奇人:西汉石奋。这位仁兄连同他的四个儿子

  • 战国时期燕国国君燕昭王姬职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燕昭王

    燕昭王姬职,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君王,也是战国时期燕国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一代雄主。在他在位期间,燕国以弱胜强,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几乎使得齐国亡国,因而被世人列为“战国四雄主”之一,被冠上了“执君”的头衔。可是,对于这位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君王,又有几人

  • 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桓惠王

    正所谓“亡六国者六国也”,在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一书中,曾以一句“术治亡韩,失才亡魏,乱政亡赵,分治亡楚,迂政亡燕,偏安亡齐”将山东六国覆亡的原因一笔点破。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因“术治”而强,又因“术治而亡&rd

  • 唯一五废六立的皇后羊献容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羊献容

    羊献容(?-322年),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尚书右仆射羊瑾孙女,尚书右仆射羊玄之之女 。太安二年(303年),晋惠帝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在他上台后,他的第一位皇后贾南风逐渐掌握朝政大权后大肆残害西晋皇族,引发西晋皇族反抗,太安二年(303年),八王之乱由此开始。永康元年(3

  • 清朝宗室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杰书

    清朝时期,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其中,亲王爵位最高。在整个清朝,有6个人被称为“清代六大亲王”,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时期的代善(礼亲王),皇太极时期的多尔衮(睿亲王),顺治时期的岳乐(安亲王),康熙时期的杰书(康亲王),雍正时期的胤祥(怡亲王),晚晴时期的奕(恭亲王)。

  • 三国东吴大臣张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纮

    张纮的名气,在小说里,没有张昭大,岁数却比他大。张昭生于公元156年,张纮生于153年。仔细比较历史上的二张,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年龄相仿的二张,其实张纮的名气比张昭大。这有什么证据呢?证据1,张昭曾被举为孝廉,但他没有的接受。张纮曾被举为茂才。孝廉,是郡推举的,茂才是州推举的。州比郡大得多,因此,

  • 三国孙权宠妃步练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步练师

    步练师[1](?-238年),女,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三国时期历史人物,吴大帝孙权的宠妃,丞相步骘的族人[2]。早年嫁给吴王孙权,生有二女全公主和朱公主。孙权称帝即位,授夫人,享受皇后礼节待遇。赤乌元年(238年),步练师去世,追封皇后,陪葬于蒋陵,开启皇帝追封妃妾为后的最初案例。说起

  • 如何客观评价周赧王与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赧王

    在汉末到三国鼎立这段时期,在历史课本上重点描写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讲述了这位枭雄如何从一个校尉晋升为魏王的故事。曹操迎落难的汉献帝于许县,并且在许县设立都城,并以汉献帝名义对袁术等诸侯进行讨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自从汉桓帝之后,汉室衰相显现,境外羌、胡、鲜

  • 如何评价“天下第一相师”袁天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天罡

    提到算命先生,大家或许会想,不过是一些街头骗子罢了。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有一职业叫做相师,相师是根据人的面貌去推断他(她)的寿命、福祸以及凶吉的人。而袁天罡被誉为“天下第一相师”。除此之外,袁天罡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玄学家以及天文学家。袁天罡来自于隋末唐初,他的父亲原先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