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87 更新时间:2023/12/16 0:56:45

正所谓“亡六国者六国也”,在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一书中,曾以一句“术治亡韩,失才亡魏,乱政亡赵,分治亡楚,迂政亡燕,偏安亡齐”将山东六国覆亡的原因一笔点破。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因“术治”而强,又因“术治而亡”的韩国吧。

韩氏,本是晋国公族,在骊姬之乱中深受打击,实力衰微,成为了依附于赵氏的家族之一,其家主韩厥更是被赵衰一手抚养长大,韩赵两家关系密切。

晋景公时期,为了分化各大卿族势力,晋景公将一些此前显赫的家族重新纳入了卿族之中,这其中就有韩厥带领的韩氏。不久,下宫之难(赵氏孤儿案的原型)爆发,赵氏遭到了灭顶之灾,在韩厥的护卫下,赵氏得以保存下了最后一丝血脉。

在韩厥的呵护下,赵武长大成人,而后,在晋厉公的扶持下,重振赵氏。感念韩厥之恩,赵氏与韩氏结成了坚实的联盟,大力扶持实力尚弱的韩氏,使得韩氏得以坐稳六大卿族之位。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了,经过了百余年的斗争,晋国卿族从巅峰时期的十二个,逐步变成了智、赵、魏、韩四家。而后,赵、魏、韩三家联手,灭掉了不可一世的智氏,进而三家分晋,晋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赵、魏、韩取而代之,由此,战国七雄正式形成。

说起“术治”,必然绕不开韩昭侯和他力主推行的那场“申不害变法”。

公元前351年,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郑之贱臣”申不害拜相,在韩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史称“申不害变法”。

韩非子整合法家各派之前,法家曾分为三大派系以商鞅为代表,主张“法治”的法家法派;以申不害为代表,主张“术治”的法家术派;以慎到为代表,主张“势治”的法家势派。

作为法家术派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在韩国推行的变法,自然便就是以“术治”为核心,即不断加强君主集权,加强君王权威,而非重视法治,使得君王可以肆意凌驾于律法之上,在韩国形成了“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的局面。不仅如此,这场基于“术治”之上的改革,还在韩国形成了各种阴谋诡计不断滋生的土壤,使得韩国君臣开始不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反而寄希望于阴谋诡计之上。

这种风气到韩桓惠王之时,达成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就是韩桓惠王在位之时的“三大政治乌龙事件”。

移祸大邦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出兵攻占韩国重镇野王,随着野王的失守,韩国本土与上党郡的联系被切断,上党郡已然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为了做个顺水人情,韩桓惠王准备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期换得秦国罢兵休战。哪知,消息传到上党郡,上党百姓群情激愤,在郡守冯亭的率领下向赵国投降。得到上党郡投入赵国怀抱的消息,韩桓惠王欣喜若狂,将此事自诩为“移祸大邦,脱我存亡之危也”。

正是因为上党郡的争端,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提前爆发秦将王龁领兵攻占上党全境,直扑赵国邯郸,与赵军相持于长平,而后秦国换上了沙场宿将白起,一举坑杀四十余万赵军降卒,成就了白起杀神之名。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了保障前线物资运输的便捷,以偏师攻韩。韩国丧失了大河两岸全部重镇与要道,可谓是损失惨重。

肥周退秦

公元前256年,不甘失败的韩桓惠王又倒腾起了另一场政治乌龙。在此时,秦军进逼韩国重镇阳城、负黍,见这两座城池难以保全,韩桓惠王突然以侍奉天子为由,将这两座城池割让给了周赧王,并且鼓动周赧王以天子的身份,发起诸侯会盟,讨伐秦国。

短视的周赧王见轻轻松松就得到了韩国两座大城,喜出望外,便答应了韩桓惠王的要求,发起会盟,邀请燕、楚、赵、魏、韩、齐六国会师攻打秦国。可是,周赧王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以为自己还是那个能够号令天下的周天子,殊不知此时的周王室已然衰微。

到了会盟之日,仅有燕、楚两国象征性地派出了一点兵力,再加上西周君手中的兵力也不过数万,而对面的秦军足有二十万之巨。无奈之下,西周君只能率军退回国内,而秦昭襄王大手一挥,命秦军长驱直入,接连攻陷了阳城、负黍,直扑周王畿,迫使西周君献出下辖全部领土,周赧王悲愤而亡。至此,历时近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了灭亡。

不久,得知此次会盟是韩桓惠王在背后操纵,秦昭襄王又派出大军大举进攻韩国,歼灭十余万韩军,使得韩国从此再无实力对抗秦国。

治水疲秦

在“移祸大邦”、“肥周退秦”之策接连失败后,韩国国力大损,已经没有能力在策划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于是,韩桓惠王将目光投向了经济领域。

就在此时,秦国关内水旱灾害频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国向天下求取治水人才,入秦治水。此时,韩桓惠王又想以治水为由,派遣水利专家入秦,力劝秦国君臣以举国之力修筑大渠,使得秦国再无精力东顾韩国,甚至在必要之时,可以利用修渠之事,拖垮整个秦国的经济。

于是乎,就有了水工郑国入秦为秦国修筑郑国渠一事。在郑国修渠的十年时间里,秦国的确减少了东出攻略各国的次数,为韩国换来了短暂的和平时间。

韩桓惠王的“治水疲秦”之策,对于韩国来说虽有一时之利,但只要郑国渠修成,秦国关中之地将再无水旱之忧,将会成了继巴蜀之地后又一个天府之地,在此基础上,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灭亡山东六国便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标签: 韩桓惠王

更多文章

  • 唯一五废六立的皇后羊献容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羊献容

    羊献容(?-322年),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尚书右仆射羊瑾孙女,尚书右仆射羊玄之之女 。太安二年(303年),晋惠帝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在他上台后,他的第一位皇后贾南风逐渐掌握朝政大权后大肆残害西晋皇族,引发西晋皇族反抗,太安二年(303年),八王之乱由此开始。永康元年(3

  • 清朝宗室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杰书

    清朝时期,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其中,亲王爵位最高。在整个清朝,有6个人被称为“清代六大亲王”,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时期的代善(礼亲王),皇太极时期的多尔衮(睿亲王),顺治时期的岳乐(安亲王),康熙时期的杰书(康亲王),雍正时期的胤祥(怡亲王),晚晴时期的奕(恭亲王)。

  • 三国东吴大臣张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纮

    张纮的名气,在小说里,没有张昭大,岁数却比他大。张昭生于公元156年,张纮生于153年。仔细比较历史上的二张,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年龄相仿的二张,其实张纮的名气比张昭大。这有什么证据呢?证据1,张昭曾被举为孝廉,但他没有的接受。张纮曾被举为茂才。孝廉,是郡推举的,茂才是州推举的。州比郡大得多,因此,

  • 三国孙权宠妃步练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步练师

    步练师[1](?-238年),女,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三国时期历史人物,吴大帝孙权的宠妃,丞相步骘的族人[2]。早年嫁给吴王孙权,生有二女全公主和朱公主。孙权称帝即位,授夫人,享受皇后礼节待遇。赤乌元年(238年),步练师去世,追封皇后,陪葬于蒋陵,开启皇帝追封妃妾为后的最初案例。说起

  • 如何客观评价周赧王与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赧王

    在汉末到三国鼎立这段时期,在历史课本上重点描写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讲述了这位枭雄如何从一个校尉晋升为魏王的故事。曹操迎落难的汉献帝于许县,并且在许县设立都城,并以汉献帝名义对袁术等诸侯进行讨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自从汉桓帝之后,汉室衰相显现,境外羌、胡、鲜

  • 如何评价“天下第一相师”袁天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天罡

    提到算命先生,大家或许会想,不过是一些街头骗子罢了。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有一职业叫做相师,相师是根据人的面貌去推断他(她)的寿命、福祸以及凶吉的人。而袁天罡被誉为“天下第一相师”。除此之外,袁天罡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玄学家以及天文学家。袁天罡来自于隋末唐初,他的父亲原先是一

  • 如何评价晋平公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晋平公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周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于是,整个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自然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特别是晋文公所在的晋国,更

  • 东汉末大臣丁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丁斐

    丁斐(公元?年-约219年)【现又多被误作“ 丁裴”】,字 文侯,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人物,曹魏前期大臣。为人坚毅稳重,有才干谋略。永汉元年(189)十二月,曹操到陈留招兵买马,丁斐前来投奔,曹操因为丁斐是同乡人,特别宽容爱护他。丁斐特别贪财,多次触犯法律,许多

  • 湘军将领李臣典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臣典

    湘军将领李臣典,也许是史书中明文记载的因纵Yu过度而死的将领。有句描绘湘军的戏言:曾国藩依靠曾国荃,曾国荃依仗李臣典。虽然有些夸张,但形象地体现了李臣典的作用和地位。李臣典,湖南邵阳人。曾国藩奉命在湖南组织团练时,时年18岁的李臣典抛笔从军,起初跟随王珍。王珍病死后,李臣典归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统

  • 如何评价西汉丞相公孙弘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公孙弘

    《资治通鉴》记载:前130年,汉武帝下诏,征召官吏百姓当中,能够明白当代事物、学过圣贤道术的人,由各县按次给予廪食,让他们和计簿使者一起前往朝廷,接受皇上的策问。所谓的计簿使者,就是各诸侯国每年派往京师向朝廷呈报各郡国簿册的使者。淄川人公孙弘出身平民,但很有学问,被征召到了朝廷。据史料记载,这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