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夏西夏梁太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西夏西夏梁太后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292 更新时间:2024/1/4 1:54:19

梁太后是西夏惠宗李秉常的生母。惠宗之父毅宗在壮年时就死了,年仅七岁的惠宗继承了父位,由其母梁太后代管国事。梁太后掌权的时候,独断专行,铲除异己,软禁惠宗;当宋军大兵压境之时,她从容指挥,击败宋军,体现了过人的才智。

后来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权,她出于无奈,只得让惠宗复位,但是仍然不愿将实权拱手相让。

西夏毅宗的皇后梁氏原本是没藏讹庞的儿媳,后来跟毅宗通奸,生下李秉常。毅宗掌权之后,梁氏做了皇后后来毅宗去世,李秉常登基,即位时年仅七岁,是为西夏惠宗。

梁氏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垂帘听政。那时候,其弟梁乙埋担任国相,姐弟二人欲控制朝政,他们委派自己人在朝中出任要职,极力铲除异己势力,特别是对皇室势力,更不姑息。

嵬名浪遇是景宗李元昊之弟,凭借其军事才干和对边境事务的熟悉,在毅宗时手握大权。然而,他不赞同梁氏集团的作为,因此最终被罢免,贬往外地,并于两年后死在那里。

外戚势力打败了皇族势力掌权后的梁太后成为保守派的代表,她极力拉拢党项贵族,废除了毅宗时施行的汉礼,并且在1069年夏天,借惠宗之名上书宋朝,要求在西夏重新实行蕃仪,获得宋朝许可。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声望,转移西夏人的视线,梁氏姐弟经常对宋朝开战,并计划以此威胁宋朝,获取更多的岁贡。

1070年,梁太后亲自带兵三十万,倾巢而出攻打宋朝大顺城,驻军于榆林,离宋朝庆州(今甘肃庆阳)只有四十多里。梁太后派西夏骑兵直接打到庆州城下,使得宋朝朝野震动。后来,吐蕃头领董毡见有隙可乘,领兵打到西夏境内,使梁氏姐弟不得不回师救援。

1071年,宋朝跟西夏抢夺罗城,最终西夏在辽国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当时,西夏因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兵困马疲,政治局势动荡。1076年,惠宗年满十六岁,开始亲政。但是,此时朝政大权依然握于梁太后和梁乙埋之手。

惠宗崇尚儒学,常常跟从宋朝俘虏来的文人雅士打成一片,学习宋朝的礼仪制度,欲在西夏复行汉礼,取消蕃仪。1080年春,惠宗正式颁布法令废蕃仪,复汉礼。

法令一出,遭到梁氏一党的全力反对和阻挠,然而,惠宗置之不理1081年,惠宗接受大将李清的建议,欲将黄河以南之地割予宋朝,借此与宋朝交好,并利用宋朝的力量打击梁氏集团,削弱梁氏一党的势力。

当惠宗即将派李清出访宋朝的时候,梁太后知晓了此事,她立即叫来亲信商量最终决定引李清来喝酒并趁机捕杀他。李清来了之后,很快被抓了起来,并被处死。

为了完全掌控惠宗,梁太后又马上把惠宗囚于离兴庆府皇宫五里远的木砦,并派军队把守要道,隔断国都和外地的联系然而,惠宗被囚之事还是泄露了,朝野震动,皇室宗亲、惠宗的亲信和各个部族领袖接连集合兵力,跟太后一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时间西夏国内混乱不堪。

西夏保泰军统军禹藏花麻,一直对梁氏集团把持朝政十分不满,因此趁机请求宋朝发兵助战,征讨梁氏在处理西夏国的内战问题上,宋朝朝廷内有主战派和反战派之分。最后,因为神宗的支持,主战派处在了上风。宋朝遣兵近五十万分五路,从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大举进攻西夏。

宋军兵分五路攻打西夏,起初势头很好,连续获胜。后来,梁太后采用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计策,于灵州城大败宋军。从1082年夏天开始,宋朝在夏、银、宥三州交界处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一带),对西夏产生了严重威胁。

两军在永乐城下进行厮杀。宋军首战战败,退回城中。西夏军将城团团围住,切断宋军的水、粮供应,而后攻破城池,宋军死伤几万人,两国又次议和。

梁太后监禁惠宗后,群臣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呼吁惠宗复位之声不绝于耳。梁太后又常年与宋作战,导致宋朝不再给西夏岁贡,她还关闭了榷场,中止了宋夏两国的外贸活动,致使西夏财政困难,物价居高不下,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局渐渐不稳。这一切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恨,使得朝政片混乱。

1083年,梁太后姐弟迫于形势只得解除了对惠宗的囚禁,让其复位,从而暂时缓解了政治上的矛盾。但是大权依然掌握在梁太后和梁乙埋手中,他门一边以惠宗之名派人去宋朝,上奏称臣,再次获得宋朝的岁贡;一边又借讨还西夏原有国土之名,继续在宋朝边疆滋扰、抢掠。

1085年春,国相梁乙埋谢世。梁太后又一手包办,让梁乙埋的儿子梁乙逋接任国相,梁氏集团继续执掌朝政,惠宗依然处在梁太后的支配下。

同年,专权的梁太后故去,梁乙逋没了后盾,地位渐渐不稳。西夏统治阶级内部,皇族与外戚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烈。惠宗懦弱,没有才能,处于尖锐的权力斗争中,进退两难,心力交瘁,于1086年郁郁而终,享年二十六岁。

人们对飞扬跋扈的梁太后普遍评价不高,今人往往将她看成是慈禧式的人物,而将惠宗李秉常比做光绪帝。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但细加思量,梁太后的才能要在慈禧之上,她既知晓军事战略,又有决策和行事的魄力,反观慈禧,仅仅是一心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对于国家大事,她既不懂也不关心。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梁太后意识到,西夏能与中原对峙,凭借的是其少数民族的特色,如果失去这种特色,就十分容易被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同化。

因此她一直顽固地维持自己民族的制度和文化。从这一点上看,她还是很有远见的。

标签: 梁太后

更多文章

  • 东吴丞相名将陆逊生平介绍及评价 陆逊为何被孙权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陆逊

    相信大家有应该都知道,对于这个孙权和陆逊,他们两个人都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人物,孙权就不说了,毕竟是吴国的皇帝,至于陆逊是吴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两个人对吴国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最后,为什么孙权要逼死陆逊呢?他们之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孙权为什么要逼死陆逊首先,公

  • 如何客观评价清朝高级宫女苏麻喇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清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她历经四朝,曾亲身参与过许多历史事件。她虽身为侍女,却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康熙的启蒙教师,被皇室成员视为至亲,当她以九旬高龄逝世时,整个皇室为之哀痛。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康熙的一生尤其是前半生中,有两个女

  • 北魏孝文帝皇后冯媛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媛

    北魏孝文帝一生共有两位皇后,都姓冯。第一位皇后叫冯媛,本来可以皇后的位置就是她的,可惜她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不说普通话,也就是汉语。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事情是这样的,公元490年,孝文帝23岁,他开始全面推行改革:一是迁都洛阳,二是禁止胡服,三是语正中原,四是&ld

  • 羊献容是怎么被立为皇后的?羊献容又是如何评价晋惠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羊献容

    魏晋最重门第,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泰山羊氏、晋陵杜氏、清河崔氏、琅琊诸葛氏、阳夏谢氏……都是门庭显赫,她正好是泰山南城人。可惜,门第高贵的她好嫁不嫁,嫁给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问“穷人没有饭吃为何不吃肉羹”的白痴皇帝。前皇后贾南风,就是那个丑陋而凶狠

  • 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贺

    中国历史上被废的皇帝有很多,比如说西汉第三位皇帝,假装是后张嫣所出,实乃汉惠帝跟其他宫人诞下的前少帝刘恭;再比如说王莽篡位后被废掉的西汉末帝孺子婴等等,没有四五十也有三四十。但这些皇帝好歹都能有个稍微体面点的称号(虽然并没有特别体面就是了),唯独这个刘贺,比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这些称号更加不堪,

  • 如何客观评价商朝由昏变明的国王太甲?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太甲

    “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昏君,是对古代荒淫无道君王或者王侯的一种统称,历史上最著名的昏君有两位,一位是商纣王,一位是秦二世,大商将近600年的基业在商纣王手中毁灭,不过后来商纣王也稍微洗白过一点;但秦二世就洗不白了,父亲秦始皇亲手打下天下,形成大

  • 东汉末扬州刺史刘馥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馥

    由于“大魏吴王孙十万(孙权)”的“精彩战绩”,很多曹魏名将和名臣如今在网上都有了外号,比如“张八百(张辽)”、“文睡觉(文聘)”、“满数十(满宠)”等等。而其中侮辱性最强的外号当

  • 清朝大臣陈廷敬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廷敬

    陈廷敬生于崇祯十二年也就是1639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清兵入关后,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上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于是朝廷给他加上“廷”字,

  • 如何评价春秋霸主晋文公?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

  • 清朝宗室和硕和亲王弘昼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弘昼

    众所周知,雍正共有10个儿子,只不过好几个都夭折了,最后活下来只有4个,分别是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六阿哥弘曕。如果说名气的话,只有四阿哥弘历才是最高的,而且他后来成了乾隆皇帝后,而且也是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如果说聪明程度的话,弘历就不是公认的第一了,其中要说弘昼并不比弘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