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消失的古国之于阗历史介绍 于阗民族历史简介

消失的古国之于阗历史介绍 于阗民族历史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24 更新时间:2024/1/25 1:20:45

辽、北宋-于阗等部(公元1001)

于阗就是和田。公元前3世纪,东土移民1万余人来到于阗河下游,不久阿育王宰辅耶舍也率领7000人越过大雪山北上来到这里,他们决定联合建国,这就是《大唐西域记》中的“瞿萨旦那国”。

这里正处于中国神话中神圣的昆仑山,它就在昆仑山北麓。这是古代中国内地与印度的中转站。从于阗越过昆仑山就是印度河。于阗王国是著名的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美玉之邦,是驰名天下的“瑶玉之所在”。中国出产玉石的地方木少,但“凡玉,贵重者皆出于阗”。于阗还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名扬中外的“绢都”,为丝绸贸易增光添彩。

于阗,曾经的西域乐园

于阗古国,清代时曾被称为和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位于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大国,又被称为器萨巳那、涣那、屈丹、于适、豁丹等。于阗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产品丰富,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流经这个绿洲,河中盛产美玉,其中品质上乘者呈白色,润如羊脂,故名羊脂玉,桑蚕和丝织业也很发达。同时,这片绿洲是中国信仰佛教最早的地区之一,古代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

于阗国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手工纺织业非常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曾远销东西各国。

于阗国的早期居民主要是伊朗的西徐亚人、印度人和汉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于阗这个城邦之国就已经出现。当时,王国的都城就设在距和田西9公里的约特干。张骞出使西域,从大月氏回来时就是经过于阗返回的。西汉时,于阗王都设在酉城,人口达19300人,全国有3300多户,战士2400人。

西汉末,中原发生战乱,于阗国乘机向外扩张,称雄丝路南道,全国已经有32000户,83000人口,30000精兵。其国土东起罗布泊,南邻吐蕃,西南至葱岭,西北到疏勒。晋代,于阗国王被册封为“晋守传中大都附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公元445年,吐谷浑慕利延败退到于阗,曾杀死于阗王,占据了于阗国。公元648年,吐谷浑被唐太宗打败,于阗复国,正式隶属唐朝。公元674年,唐在其地设毗沙都督府,封于阗王尉迟伏阁雄为都督。

后来,于阗王尉迟屈密即位,将王子送到长安做质子,被授予相当于都督的毗沙将军衔位,于阗与唐朝正式确立君臣关系。公元938年,统治中原的后晋曾派张匡邺等人到于阗,册封于阗王李圣天“大宝于阗国王”。公元755,吐蕃杀入西域,于阗国又被攻陷,直到吐蕃势力的衰退,于阗才重新建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势重新强盛。

宋朝建立、中原统一后,于阗与宋朝的交往更加密切,多次进贡玉石。于阗不仅与宋朝来往不绝,有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而且与宋在西北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结为姻亲。当时曹议金的长女嫁给甘州回鹘首领,次女嫁给李圣天为皇后。在敦煌莫高窟中头戴冕旒、身着法服的“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李圣天的巨幅画像后,即是“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的画像。这位皇后贤惠能干,在于阗王室中有很高的地位。

遗憾的是,没过多久,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发生战争,不久战败,于阗国就此消亡。

这个由尉迟氏建立的佛国,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北宋仍有极强的辐射力,与中原王朝联系不断,朝贡不绝。其王朝经历了13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下属王朝,国祚之长与生命力之惊人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极为罕见。

于阗国这个绿洲文明,早期主要受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当地铸造的钱币,正面印有汉文钱币的文字,在背面用佉卢文印着印度俗语。

自2世纪末佛教传入于阗后,于阗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

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使者宋云曾在于阗听到这样的传说:于阗国王原本不信仰佛教,后来,有个商人带领一位比丘毘庐旃前来,对国王说:“今天有一位异国沙门来到城南杏树下,愿王能信受供养。”国王因此受到比丘的感召而信仰佛教,并且建塔供养他。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有类似的记载,并提到那位比丘名为毘(pí)庐遮那阿罗汉,来自迦湿弥罗。

于阗是我国佛教入传的必经之地,原本盛行小乘,然而到西元五世纪初,盛行大乘佛教,凡传入中国的经典,十之八九都要经过这里。早期来华的译经高僧,有于阗沙门只多密。他将《光赞般若经》传入中原;唐代时提云般若来中原,译出华严部和密教的经典各两部,另有《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此外,还有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等大乘经典。唐中宗时,有一位于阗王的质子在中原出家,取法名为智严,后来译出《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法华经》、《药王经》及《决定业障经》等四部经书。

曹魏时,中国第一个汉族西行取经的僧人朱士行来到于阗,访求梵本大品《般若经》。魏晋至隋唐,于阗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如华严部经典,就大多是从于阗取得梵本,于阗僧人提云般若、实叉难陀等,都为汉译华严经典作出贡献。

公元4世纪末,法显曾到过于阗。他在行记中说于阗国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垦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玄奘取经途中,也路过于阗,受到热情接待。当时,于阗国已大半是沙碛,但气候和畅,人民的性情也温恭有礼而崇尚佛法。玄奘来到于阗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当时于阗已经有上百所寺院,有近5000名僧侣,其中也有外国来此挂单修行的僧人。在公元3~4世纪时,印度西北部的印度俗语作为国王发布公告及行政用语。与此同时,古代于阗语就已经作为口头用语传播开来。到了公元4~6世纪,它发展成了书面用语,用这种语言写出了一些重要的佛教作品,如《金光明经》。

隋唐时期的于阗地区确实是西域的一个比较强大、文明程度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政权。在西域伊斯兰化之前,这片绿洲都是丝绸之路南线上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与塔里木盆地北部流行的洞窟寺不同是,于阗的寺院主要是平地垒砌。寺院中心设瘁堵波,四周有院墙环绕,在院墙与瘁堵波之间形成右旋礼拜的回廊,在回廊内装饰壁画和塑像。在于阗佛教艺术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

还应该被提及的是,隋末唐初,于阗国相继产生过两位艺术大师,时称大小尉迟氏。大尉迟名叫尉迟跋质那,小尉迟名叫尉迟乙僧。他们将独具魅力的西域绘画新技法带到长安,不仅改变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风格,而且对朝鲜半岛乃至日本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于阗”之名的含义

于阗是我国西部边陲一块蕴金藏玉,宜农宜牧的热土。清代褚延璋曾有一首律诗描写这一地区:“毗沙府号古于阗,葱岭千盘积翠连。大乘西来留法显,重源东下问张骞。渔人秋采河边玉,战马春耕陇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

在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原史书中还没有于阗这个名字出现。“于阗”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阗。”

此后,《汉书》、《后汉书》、《魏书》、《梁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本》等正史都记载了于阗古国,《法显传》、《洛阳伽兰记》、《续高僧传》也都对于阗做了记述。于阗在各种古书中也曾被称为五端、兀丹、斡端、忽炭、扩端,鄂端等,到清代时就成了和阗,1959年,“阗”字简化为“田”字,和阗就成了和田。历史上,唯独《大唐西域记》将于阗称作“瞿萨旦那”。

每个国家的名字都是有它的含义的,“于阗”这个名字也不应该例外。那么,“于阗”是什么意思呢?从唐代至今,1000多年来,人们对于阗含义的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于阗”这个名字是“地乳”的意思。这种观点来源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土蕃文献《于阗国授记》、《于阗教法史》等。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说“瞿萨旦那”就是地乳的意思。这个说法来源于古于阗国的一个传说:

相传,印度阿育王的太子遭到阿育王妃的陷害,双目被人挖出。阿育王迁怒于身边的大臣,就把他们全族驱逐到雪山以北。这些人在于阗西边自行推举酋长,尊立为王,与东边族人形成对立的局面。

后来东西双方发生战争,东方取胜。为了收拢西方的民众,他们就在于阗地方建国。然而,当时的国王年老无子,担心断绝后嗣,就到寺庙里向毘沙门天的神像祈祷,乞求神佛赐给他一个孩子。他虔诚的祈祷感动了毗沙门天神。神像额头裂开,现出一个婴儿。国王兴高采烈地捧着毗沙门天神赐予的孩子回到宫中,国人都来庆贺。谁知道,这个神佛赐予的孩子不吃人奶。国王担心孩子养不活,又到神庙中祈求养育之法。这时,神像前的地面突然鼓起来,形状就像妇女的乳房。孩子立即上前吸吮。就这样,靠着地上的乳房,孩子逐渐长大了。他的智慧和勇敢超过了先人,国内风范教化传播开来。东方皇太子的继位者因吃地乳长大,因此也被取名为地乳,国家也因此以地乳为名。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相似的传说在藏文史料《于阗国授记》中也有记载:达磨阿输迦之治世第十三年,于阗国王后生了个儿子。占卜者一番卜算,禀告国王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杀害父亲,夺走王位。国王又惊又怒,下命扔掉这个孩子。于阗王后怕不扔掉孩子丈夫会动手将孩子杀掉,只好从命。奇怪的是,就在王子被抛弃的时候,地上生出一只乳房。王子得到大地乳汁的养育,才活了下来。因此,这个王子被叫做瞿萨旦那,意思就是“地乳”之义也。

“瞿萨旦那”这个词的读音,与梵文“Kusetana”非常相似,而在梵文中,“Ku”就是“地”,“Stana”就是指妇女的乳房,合起来也正是“地乳”的意思。

不过,追寻于阗的真正起源,据说是公元前3世纪,东土移民一万多人来到于阗河下游。不久,阿育王的宰辅耶舍也率领7000人越过大雪山,北上来到这里。经过争执,他们最后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于阗国。

而清代的汉文文献则认为,“于阗”的意思是“汉人”。有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椿园的《西域闻见录》一书。椿园在这部书的《新疆纪略•和阗》一节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说:现在的和阗就是古代的于阗,而回族人吧汉人叫做“赫探”。东汉曾在西域建立都护府,派任尚率领部分汉军驻扎在这里。后来,这些汉人就被遗留在这里,于阗人就是这些汉人的后裔,所以回族人将他们的国家称作赫探城。和阗应该就是赫探的音译。后来的清朝方志及史籍都沿袭了这个说法。但这种说法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在东汉的任尚担任西域都护,之前,西汉的《史记》中早已经记载了于阗这个名字。

另有人认为,于阗是“花园”的意思。汉文古籍《翻梵语》一书,将于阗译为“优地耶那”,并在后面解释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后堂”。“优地耶那”就是梵语的“Udyana”,真正的含意是“遐意的果园”或“花园”。有人因此认为,于阗其实就是花园,是于阗人对自己的绿洲之国的称呼。但“优地耶那”只见于《翻梵语》一书,未见于其他记载。这个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有趣的是,不仅中国学者对“于阗”一词的含义在苦苦探寻,外国学者对其含义也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外国学者瓦特在自己所写的《玄奘旅行记》一书中,认为玄奘所说的“瞿萨旦那”,实际上应该是“Godan”或“Gotnan”这样的词的演变。他提出,“Godan”或“Gotnan”最先在突厥语中出现,后来又出现在印度方言里,涵义是“放牛的牧场”或“放牛的地方”。同时,《于阗国悬记》记载:早在迦叶佛之时,佛法就盛行于此地。后来,人民渐渐怠惰而不信佛法,使得诸龙大怒,把全国各地化为湖水,直到佛陀出世,来到此地,命令舍利弗及多闻天让湖水枯竭,现出陆地。佛陀入灭后,称呼这里为 “Liyul”,并预言未来这里将会陆续建设城市。吐蕃语中中,“Liyul”意为“Li之国”。而“Li”就是牦牛,于阗就应该是“牛之国”的意思。一些中国学者很赞同这种说法,认为玄奘所记栽的“瞿撒旦那”的原型不应该是“Kusetana”,而只有两个梵语复合词:Gosetana和Gostan。这两个词都没有“地乳”意思,第一个词的意思是“牛地”,第二个词的意思是“牛乳”。 两个词中的“Go”就是牛的意思,“setana”是地的意思,“stan”是乳的意思。学者们认为,玄奘舍弃这两个复合词的前一部分“Go”,将两词的后一部分拼凑在一起,完全是为了附合“地乳所育,因为国号”的荒诞传说。因此,他们认为瞿撒旦那的涵义是“牛地”。于阗当地的一些维吾尔人也称,“瞿萨旦那”是突厥语中的“Kotan”,意为“牲畜圈”。但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对这种说法表示了反对。他认为所谓的突厥语形式是虚构的,“Go”与“Setana”组合在一起仍然是“地乳”的意思。

俄国的布锡尔博士则认为,“于阗”是“玉城”的意思。日本的白鸟库吉非常赞成这种说法,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证。他的解释是,于阗一词为吐蕃语。西藏语言中,玉石一词为“gyu”,而在古代是“于”的读音是“khu”或“gu”。所以,他认为“于”是玉石的意思。西藏语中城邑、村落称为“tong”,与“阗”读音很相近。因此,“于阗”的含义应该是玉城、玉都,而于阗地区自古盛产美玉,这种说法也比较能让人相信。

法国学者列维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玄奘所说的“瞿萨旦那”一词中的“瞿”,应该按汉族人的发音习惯还原成“qu”,而不应该还原成“ko”或“ku”。在印度语中,“qustan”的含意就是葡萄。所以,列维称,于阗是葡萄的意思。

直到现在,除了“于阗意为汉人”这个说法明显不正确,其他说法都看上去有理有据,让人难以选择。因此,直到现在,“于阗”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仍然是一个谜。

于阗,美玉的故乡

古代中国是一个崇玉尚玉之国,我们的先民们很早赋予了玉器以神秘、道德等含义,使其富有特殊的使命。中国玉器经过了漫长的玉石共存的发展过程,到了新石器时代便彻底与石器分离,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先河。先民们最早的用玉动机,是基于玉石本身美丽无比的材质。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其制成装饰物,佩挂在身上。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玉器便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由此产生的装饰意义,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的道路。人们相信玉具有特殊的法力,可以沟通天上神祖和地上先民,并凭借玉器来呼唤神灵求得保护,祭祀天地。

由于玉的神秘和儒家赋予它的种种道德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在贵族阶层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珍贵物品。《礼记•玉藻》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

更为离奇的是,人们还相信玉能够辟邪、消灾,甚至替主人挡灾、治病。

玉在人们心中有如此之多的功效,难怪会对玉如此喜爱了。

于阗,自古就是玉的故乡,是中国玉石的重要产地。于阗的玉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

在于阗地区,有一个关于于阗玉的神话传说:

相传,古代于阗国的玉河畔,居住着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和他的徒弟。在60岁生日那天,老石匠在玉河中拾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一个漂亮的玉美人。看着自己雕出来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孩子该多好啊!”话刚说完,玉美人竟然真的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认老石匠做父亲。老石匠非常高兴,给这个女儿取名为塔什古丽。

后来,老石匠去世了,塔什古丽与父亲的徒弟小石匠相依为命,渐渐产生了爱情。可是,当地有一个恶霸,无意中见到了塔什古丽,立时对美貌的塔什古丽升起淫欲。他趁小石匠外出,抢走塔什古丽,逼迫塔什古丽成亲。塔什古丽坚决不从。恶霸强占不成,恼羞成怒,用刀砍塔什古丽。一刀下去,塔什古丽身上蹦出耀眼的火花,点燃了恶霸的家。恶霸和他的帮凶在大火中被烧死了。塔什古丽自己化成一股白烟,向玉石的故乡昆仑山飞去,一路上,她的身体里撒下了许多小石子,化为后人找玉的矿苗。

当地人在讲起这个传说时,还会以一句谚语做总结:“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堂上的地毯。”由此可见,于阗玉在人们的心中是高贵、春节的象征。

和阗玉,古称“昆山之玉”、“塞山之玉”或“钟山之玉”,清称“回部玉”,维吾尔族称“哈什”。它的出产地是号称“群玉之山”、“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于阗玉就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昆仑山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每年5~8月份,昆仑山上的雪水融化以及下雨产生流水,就会将这些碎料冲刷入河水之中。经过河水的冲刷以及河底砂石的磨砺,这些玉石就会被打磨成上等的于阗玉。

于阗玉是玉中上品,按类型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以前者更为名贵。《游宦纪闻》说,于阗国出产的玉可分作五色,白如脂肪,黄如蒸粟,黑如点漆,红如鸡冠或胭脂。

和阗玉有7000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昆仑山下的原始人就发现了和阗玉,制成生产用具及装饰物品。

自殷商时代起,和阗玉大举东进,成为宫庭权贵用玉主体,统治者视其为宝物,商代已形成规模开发。在殷墟的“妇好”墓中,曾出土了700多件玉饰随葬品中,绝大多数都出自于阗。

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于阗玉成为帝王玉。皇宫的玉器多是于阗玉制成,特别是象征皇权的玉玺多用玉制作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于阗玉。

到了隋唐时期,于阗仍然以玉产地著称于世。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唐德宗继位后曾派使者到于阗国求玉,得到了一个玉枕、一个玉圭、五个玉佩、300个玉带挎以及其它玉器。公元823年,唐人韦端符曾亲眼见到了名将李靖后裔珍藏的于阗玉带。这条玉带,是李靖平定萧铣后唐高祖赐予的。玉带镶嵌着13块玉,7块方形,6块菱形,每块玉附缀一环,用来佩带物事。

公元940年,后晋的高居海出使于阗,描叙了于阗采玉的情形。他说:“于阗境内有一条玉河,流至牛头山后,分成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三条支流。虽然发源于同一条河流,但是各条支流中出产的宝玉颜色却与支流的名字一样。每年五、六月份,河水暴涨,玉石就从昆仑山顺流而下。每年出产玉石的多少,就由水这时水势的大小决定。到了七、八月份,河水水势减缓,人们就可以的哦河里采玉了。因为河里玉石太多,采集过程并不艰难,当地人把采玉叫做捞玉,可见当时于阗玉的开采多么容易。当时于阗国国法规定,玉石的采集要由官府首先进行。如果官府没有去采玉,任何人都不许到河边去。因为玉石资源丰富,于阗国里的大小器物以及衣服上的某些零件都常常是用于阗玉做的。现在中国的玉,大多都是从于阗来的。”

标签: 于阗

更多文章

  • 唐朝李孝常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李孝常是谁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孝常

    李孝常(?-627年),唐朝郡王、官员。隋朝大将李圆通的儿子,李园通有勇力。因护驾有功,隋时历任左庶子、尚书左丞、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李孝常曾任隋华阴令,掌握永丰仓。李孝常生平简介大业末年饥荒严重,李渊太原起兵后向关中进军,然而进军途中粮食问题始终困扰唐军,故李渊至黄河边后迟迟未能渡河人关。李孝

  • 唐朝宰相李义府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义府

    李义府(614年-666年),字不详,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父李德盛,隋西城郡守,唐魏州刺史,宰相。李义府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自小聪慧,早年因祖父担任射洪县丞,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贞观八年(634年),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又得到刘洎、马周的

  • 张易之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易之

    武则天临朝晚期的朝政大事多由张氏兄弟把持,701年,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和女婿武延基私下议论二张,易之闻后至武则天处告状。武则天赐死这三人,一说李仙蕙因有孕暂时幸免,但一日后仍死于难产。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革命,迎唐中宗复辟,诛杀张氏兄

  • 清朝晚期的格格照片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格格

    溥仪妹妹二格格、三格格载沣长女大格格爱新觉罗·韫媖旗装照,曾嫁给婉容的哥哥润良为妻肃亲王的十七格格爱新觉罗·显琦(又名金默玉),川岛芳子的妹妹朗贝勒府五格格爱新觉罗·恒馥末代皇后婉容的养母爱新觉罗·恒香(毓朗贝勒的二格格)毓朗的女儿爱新觉罗&

  • 汉灵帝皇后何蜜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何蜜

    何蜜(?-189年),父舞阳侯何真,母称舞阳君;家住南阳,由采女升为贵人,后生汉少帝刘辩而成为何后,汉灵帝皇后,何进之妹,少帝刘辩之母,曾毒杀刘协生母王美人。少帝即位后,因灵帝之母董太后专政,于是使何进将董太后“迁宫本国”,董太后不久忧死,民间因此不附何氏。董卓入京后,废少

  • 二战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简介 隆美尔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隆美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欧洲、非洲、亚洲都被卷入斗争中,作为罪魁祸首的希特勒最终没有成功。当时的纳粹德国拥有几位出色的将领,隆美尔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也是当中评价最好的。当然,人们对于这位“沙漠之狐”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视其为军事天才,有人唾骂其为纳粹帮凶

  •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影响 对黑塞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黑塞

    赫尔曼·黑塞不仅热爱着文学、诗歌,对东西方哲学人物也是敬仰不已,这就形成了他特有的美学世界观。黑塞于1962年在瑞士去世,时年85岁,但他的影响却没有结束,甚至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黑塞赫尔曼·黑塞的影响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着,影响着世界各

  •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简介 黑塞结婚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黑塞

    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后来迁居瑞士,加入了瑞士国籍。黑塞从7岁就开始写诗,可以说始于诗歌终于诗歌,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尤其受年轻人欢迎,经久不衰。黑塞赫尔曼·黑塞简介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

  • 黑塞作品 黑塞最好的作品 黑塞的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黑塞

    赫尔曼·黑塞是德国著名诗人、作家,代表作有《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冯泰纳奖等荣誉。黑塞的一生对诗歌充满热爱,并将诗化生存哲学思想传达给人们。黑塞黑塞作品 黑塞最好的作品小说:《彼得·卡门青》《在轮下》《盖特露德》《印度之行

  •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影响 怎么评价奥尼尔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奥尼尔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美国戏剧界有着奠基人的地位,代表作有《天边外》《琼斯皇》《悲悼》等。奥尼尔晚年患上了帕金森氏症(即老年痴呆),于1953年在波斯顿逝世。尤金·奥尼尔尤金·奥尼尔的影响奥尼尔对美国戏剧的发展有划时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