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竺可桢生平资料简介 竺可桢的成就有哪些?

竺可桢生平资料简介 竺可桢的成就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915 更新时间:2023/12/14 21:17:25

竺可桢资料简介:竺可桢生平经历是怎样的?竺可桢的成就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竺可桢资料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竺可桢生平经历

一、少年英才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童年起,学习勤奋,并萌生爱国思想,敬佩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学者王阳明等人的学识和思想。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

1905年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入上海澄衷学校,以品学兼优,为人热情正直,被同学推为班长。

1908年春,同学要求撤换不称职教师举行罢课,学校一度停办,竺可桢乃于暑假后转入复旦公学学习。

190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将中国留学潮引向美国。此时的竺可桢,正就读于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他“最热烈的希望是要出洋到欧美”。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

二、美国留学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任鸿隽、杨铨等人提议组织一个科学社,并创办杂志向国内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不久,科学社及其刊物就随其创办人一同转到了哈佛大学。

1915年10月,科学社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第一批成员,并积极参与社务活动。他从《科学》第2卷第2期发表文章以后,成为《科学》杂志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1915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留在哈佛继续深造竺可桢也是中国科学社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由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及其刊物《科学》杂志,使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有了相对固定的阵地和代表人物,并最终促使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多篇论文,于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伊麦荪奖学金。

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于秋季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三、回国研究

竺可桢回国后,不受官职厚禄,先受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课。他自编讲义,内容新颖、丰富,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和气象学说,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深得同学爱戴。他的教学成绩与负责精神,也深为校方重视。

1920年秋,竺可桢改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气象学、地理学等。这年冬天,在南京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开始筹建东南大学,1921年竺可桢任地学系主任。

在此期间,发表了有关东南亚台风、天气型、历史上气候变迁和阐述发展科学地理学等一系列专著,并当选为中国科学社讲演委员会主任(1923年)、中国气象学会首届理事(1924年)、副会长(1925年)等职。

后因东南大学领导闹派系,竺可桢自1925-1926年曾转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南开大学教授各一年,至1927年重返东南大学任地学系主任。期间曾受中国科学社派遣,至东京出席第三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

1928年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辞去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职务,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出版了所著的中国第一本近代《气象学》。

自此至1936年4月,全力创建北极阁气象台的地面和高空观测、天气预报和气象广播等业务,推动全国气象台站建设,培训气象人才,带头开拓气象研究,8年中发表论著约50篇。并自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3年参加第五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中国代表团做首席代表,1934年与翁文灏等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5年派人设立拉萨测候所,被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兼气象研究所所长)。抗战爆发,敌焰迫近杭州时率校西迁江西泰和。西迁中,电告教育部并建议将存浙文澜阁四库全书内迁。获同意,由浙江大学协助运存贵阳。

1938年,敌骑入赣,率校再迁广西宜山,倡立“求是”校训。1939年冬,敌骑犯桂,12月率校迁黔北。

1940年初定居遵义、湄潭,直至1946年夏复员返杭。正当竺可桢忙于勘察第三次迁校新址时,他的次子竺衡和夫人张侠魂相继病逝,竺可桢在这突来的打击下,以极大坚毅忍住精神创痛,顺利完成了迁校任务。

至此6年中,竺可桢锐意发展浙江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与教学水平,扩充院系,设分校,培植良好学风,使浙江大学声誉大增。

1940年3月15日,竺可桢与陈汲在重庆举行婚礼。

1940年12月14日,陈汲生一女孩,小名毛毛,大名竺松。

1946年,组织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增设医学院。他本人被选为国际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大会。

1947年,“于子三案”发生,而围绕所谓“于子三系自杀”的定谳,竺可桢与国民党当局几成决裂之势。而围绕安葬和纪念于子三,竺可桢亦与“学运”方面发生摩擦,几乎受到“葛杯”。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4月下旬婉拒教育部长杭立武电催赴沪去台,只身赴沪暂居。7月应邀至北平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8月先后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议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讨论制订《共同纲领》过程中,提出专列发展自然科学一条的建议,被采纳。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分管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竺可桢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调整、建立研究机构的原则,并组织实施;选聘研究人才,组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竺可桢一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亲自主持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四、晚年生活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后仅1个月,中国科学院即宣告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主要负责地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组织与领导工作。

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1955年6月,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学部成立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在院内设置一个“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综合性的考察工作,以适应全院日益繁重的综合考察任务。在竺可桢的推动下,1956年1月1日,“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亲自担任了委员会主任。

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

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

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他联合其他科学界代表由他领衔向人民代表大会呼吁开展自然保护工作。

1964年,竺可桢发表了《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是中科院惟一一个可以不参加中科院党组活动的党员副院长,由于周恩来的保护,他没有直接受到暴力冲击。整个“文革”期间,他既没有受到正面批判斗争,也没有遭到抄家之祸。

1972年前后,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很不健全,一些领导人不便对外,竺可桢与吴有训副院长一起,承担了大量工作,为发展当时民间外交和沟通对外科技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的成就有哪些?

一、学术成就

1、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

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2、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3、在历史地震学上的贡献

竺可桢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所组织编制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有关研究工作。

4、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的贡献

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5、“可持续发展”思想贡献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竺可桢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

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二、教育成就

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在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13年之中,浙大从原来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16个系的规模,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2000千余人。

先后成为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浙大学生(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也达3500余人。换言之,这些人才后来几乎全是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为纪念竺可桢校长,后人于2000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三、政治成就

竺可桢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修改者之一。

四、文学成就

竺可桢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下来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这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竺可桢一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这是其主要文学作品。

如何评价竺可桢?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的学术见解大多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他的学术意见,经实践证明大多是正确的。

纵观竺可桢精彩的科学人生,人们由衷地敬佩他崇高的科学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巨大贡献。

早在哈佛念书时,竺可桢就确立以研究中国科学史为己任;回国后虽忙于教书、创办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主持浙江大学,但他的科学史研究引领着中国,影响了世界。

建国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组建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使国家的科学史研究事业走上了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正是他一生的执着追求,才有今天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繁荣景象。

标签: 竺可桢

更多文章

  • 徐建寅生平故事简介 如何评价徐建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徐建寅

    徐建寅生平简介:徐建寅的故事有哪些?如何评价徐建寅?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徐建寅生平简介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江苏无锡人。其父徐寿为为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和造船工业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861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1875年在山东机器局任总办。1879年出使德、英、法等

  • 英国玛丽王后的故事 玛丽王后的影响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玛丽王后

    玛丽王后是泰克公爵弗朗西斯和剑桥公主玛丽·阿德莱德的女儿,她经历了英国6位君主的王位交替,见证了英国的盛势与陨落,帮助丈夫与儿子巩固了英国君主制,使丈夫成为一个“人民的国王”。玛丽王后的故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结婚后,为了方便称呼,菲利普亲王在加入英国

  • 玛丽王后简介 玛丽王后与乔治五世的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玛丽王后

    玛丽王后原名维多利亚·玛丽,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皇后、乔治六世和爱德华八世等人的生母,也是一位深受民众爱戴的王后。那么,玛丽王后与乔治五世生了几个子女?玛丽王后玛丽王后简介英国王后,乔治五世之妻。1867年生于伦敦肯辛顿宫,是符腾堡泰克公爵和剑桥的玛丽·阿德莱德公主(乔

  • 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故事 爱德华八世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八世全名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是乔治五世的儿子,英国国王,退位后被弟弟乔治六世封为温莎公爵,是一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君主。爱德华八世的故事193

  • 萨师俊凭什么获得了国共两党的赞誉?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萨师俊

    1997年1月28日,一艘沉在海底60年的军舰被打捞出水,这艘军舰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山舰。中山舰被打捞出水后,人们想起的不是中山舰的建造历史,也不是发生在它身上的“中山舰事件”,而是1938年随它一起沉入海底的中国海军军官萨师俊舰长。萨师俊是抗日战争和二战中阵亡的军衔最高

  • 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谭鑫培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

  • 四大须生之一"新谭派"创立者谭富英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谭富英

    谭富英(1906年10月15日-1977年3月22日),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派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四代嫡传人,四大须生之一,"新谭派"创立者。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出身于梨园世家。京剧大师谭志道曾孙,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他在1923年出科后,先与王蕙芳、徐碧云搭班,后又到上海与荀慧生合

  • 蔡希陶生平故事简介 蔡希陶的贡献成就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蔡希陶

    蔡希陶生平简介:蔡希陶的故事是怎样的?蔡希陶的贡献成就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蔡希陶生平简介蔡希陶(1911年1981年),男、汉族,谱名中矩,名希陶,字侃如,中共党员,研究员,出生于浙江东阳,上海华东大学毕业。历任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193

  • 西汉和亲公主之一解忧公主:为汉朝一生嫁给了三个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解忧公主

    我们都知道当年西汉为了对付匈奴,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会让公主和亲,而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公主身兼重任,要嫁到乌孙国,让他们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一起抵御匈奴,这个公主就是解忧公主,当年她的年纪轻轻就必须委曲求全,不管是为了爱情还是政治,一直在为别人而活,不得不多次改嫁,甚至还嫁给过自己的儿子。据说解忧公

  • 小王桂卿生平经历简介 如何评价小王桂卿?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小王桂卿

    小王桂卿简介:小王桂卿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小王桂卿?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小王桂卿简介小王桂卿(1927~2011),男,京剧武生。原名王强华,武生王桂卿之子。自幼随父习武生,兼学老生。青年时期自己组班,独立挑梁,驰名南北,尤以猴戏著称,与其弟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桂卿、小四王桂卿合作,广受赞誉。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