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朝大将军蒙恬生平 蒙恬结局 蒙恬子女

秦朝大将军蒙恬生平 蒙恬结局 蒙恬子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79 更新时间:2024/1/9 8:44:06

秦朝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那么历史上的蒙恬将军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吗?仅仅是一介武夫吗?

一、出身官宦世家

蒙恬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虽然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为秦国高官,都是秦国将军,都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

蒙氏家族的功勋在当时秦国很少有家族可以与之相比。也正是这样显赫的家世和武将世家为蒙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恬祖父蒙骜早在秦昭公时就官至上卿,并且多次拜为将军带兵出征他国。公元前248年攻打韩国,占领成皋、荥阳等地,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再次攻打韩国,这次一下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

公元前247年攻打与秦国同祖的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

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结果蒙骜战败。不过,公元前242年蒙骜利用信陵君去世的时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报了上次战败之仇。

蒙恬父亲蒙武的功勋虽然没有其祖父蒙骜那么高,但是也是比较高的。比如在秦昭公22年,蒙武率军攻打齐国(田氏齐国),占领齐国9座城池。

公元前223年蒙武和大将王翦一起攻打楚国,结果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了楚国,而率军抵抗秦军的楚国大将项燕被杀,项燕就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的父亲。

二、蒙恬的功勋

司马迁的《史记》为蒙恬作了列传,而没有为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专门作传,但是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说应该不如、比不上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特别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蒙恬一登上历史舞台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败战。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项燕反击,伐楚全面失败。

此战中的蒙恬看见李信兵败,便果断迅速撤兵,减少了秦军损失,不过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蒙恬还是很会用兵的。当然这个仇他的父亲蒙武帮他报了。

蒙恬正式走进人们视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考虑到蒙恬的家世,就派他跟随大将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齐国,结果俘虏齐王建,灭掉齐国。蒙恬得益于在次灭齐的战功,被秦始皇拜为内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部地区面临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这就为蒙恬永留青史提供了机会。不过说来也有意思,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击匈奴,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匈奴侵扰秦朝,而是在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在向秦始皇献的一本图书中说到“亡秦者胡也”。

可能是秦始皇太相信迷信,另外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统治也没什么信心,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不负秦始皇所托,顺利的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河套一带),击败匈奴。

为此蒙恬戍边抗击匈奴长达十多年。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免遭匈奴的掠夺,蒙恬采取诸多措施防御。其一,以黄河天险为要塞屏障,沿黄河修建44座城池,驻兵防守。

其二,众人皆知的是,蒙恬根据山险地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一巨大工程虽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是引起亡秦农民大起义的因素之一,这一点秦始皇和蒙恬是没想到的。

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奉命修建了一条自咸阳到九原长达一千多里的大驰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巩固北方统治,实际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与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蒙恬正是依靠抗击匈奴的功勋流芳百世,入选《史记》列传,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结果。

蒙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做出重大贡献,相传我们今天书写书法用的毛笔就是蒙恬用兔毛与竹管做材料创造的,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过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三、深受秦始皇信任

秦始皇是一位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相信大臣的皇帝,那么秦始皇与蒙恬的关系怎么样呢?应该说蒙恬是个特例,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有以下证据可以证明。

首先,秦始皇让蒙恬带30万大军居上郡抗击匈奴达十多年,而蒙恬弟弟蒙毅(就是电影《神话》中成龙扮演的角色)受到秦始皇亲近,“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史记·蒙恬列传》)

兄弟俩一个在外带30万大军驻扎在一地达十多年,一个在朝内做参谋。如果不是深受秦始皇的信任,那么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以“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叛乱的。

其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公子扶苏表示反对,并且多次向秦始皇上谏,惹怒秦始皇。而愤怒的秦始皇对于这位将来皇位继承人扶苏的惩罚措施却是让扶苏去上郡给蒙恬当监军。

一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不信任。我认为这正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秦始皇让扶苏监军蒙恬不是让扶苏监视、监督蒙恬,而实际上是让蒙恬培养扶苏,锻炼扶苏,让扶苏建功立业,增加政治资本,消除秦始皇自认为那些不利于统治言论的负面作用,以便更好的继承皇位。

最后,秦始皇在病重期间,“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李斯列传》)这实际上是秦始皇托孤,是让蒙恬辅佐扶苏治理国家,充分表现了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

秦始皇为什么如此信任蒙恬?我认为有四点原因:一是蒙氏家族的蒙骜和蒙武两位将军都很忠诚;二是蒙恬虽然功勋很高,但是不骄纵,三是蒙恬和蒙毅兄弟俩对秦始皇非常忠诚、忠信,为秦始皇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四是蒙恬本人除了有战功外,还很有谋略和能力。

四、有谋远的蒙恬

蒙恬虽然出身武将世家,但他并非像多数武将那样仅仅是一介武夫,蒙恬是一位非常有谋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对手赵高和李斯对他的评价中看出。赵高在拉拢李斯扶植胡亥夺权时对李斯说,李斯的才能、功劳、谋远、民意支持率和受扶苏的信任度都不如蒙恬,这也得到李斯本人的承认。

其次,胡亥夺权后,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时,从扶苏和蒙恬两人对于诏书的反应也可以看出。当扶苏接到赐死诏书时,就哭着要自杀,而蒙恬却劝阻扶苏不要自杀,并对赐死诏书的真伪性表示怀疑,提出要重新核实真伪后再自杀。

但是扶苏未听劝阻而自杀,蒙恬则拒绝自杀。如果说蒙恬没有智慧的话,是不决不会想到皇帝诏书是假的,而且蒙恬的怀疑并非胡猜,而是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

他认为,“陛下(秦始皇)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史记·李斯列传》)事实上,蒙恬早就知道秦始皇的心思,要让扶苏继承皇位。

那么蒙恬的智慧和谋远是不是天生的呢?显然不是。蒙恬的智慧和谋远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后天培养的。蒙恬由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蒙恬学的也很好。

一是因为蒙恬曾经“书狱典文学”,二是蒙恬死前与胡亥使者的对话很有水平,能够多次引经据典。这些足以证明蒙恬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忠臣也有悲哀遗憾的一面,没能像扶苏一样反对秦始皇的暴政,未能体恤到民间的疾苦。

五、悲惨的结局

蒙恬乃至整个蒙氏家族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胡亥夺位后,斩杀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药自杀,其家族则被灭门,成为胡亥夺权的陪葬品、牺牲品。为什么这么一位有大智慧,又拥有重兵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结局?

首先,蒙恬悲惨结局是赵高报复的结果。扶植胡亥上台的宦官赵高曾经被蒙毅判处死刑,差点就被蒙毅斩了,这件事一直让赵高怀恨在心,寻找报复机会。

其一,赵高与李斯、胡亥夺权的原因之一就是赵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史记·蒙恬列传》)其二,赵高拉拢李斯帮助胡亥夺权的游说词就是把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说李斯不如蒙恬。

其三,在扶苏自杀后,胡亥本打算释放已被囚在阳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赵高的强烈反对,赵高是“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蒙恬列传》)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巩固帝位的结果。虽然蒙恬一门三代忠良,对大秦王朝忠心耿耿,不会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阴谋夺权继位,是夺了与蒙恬关系亲近的扶苏的帝位,并谋害了扶苏,且把蒙恬囚禁在阳周以图杀害。

胡亥是非常害怕活着的蒙恬,万一释放了蒙恬,而深受民众支持的蒙恬则率领他的30万大军为扶苏报仇的话,就严重威胁了胡亥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说,蒙恬的悲剧是封建统治的必然。

因为任何一个皇帝不会留着一位手握重兵且与自己有矛盾的将领活着。蒙恬只能叹息一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一代戍边名将就这样吃药西去。

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一个人独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不断的重复上演着。因为在封建王朝里,专制统治着是无情的冷血动物,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力和欲望。

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和欲望,是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任何忠臣良将的生命都是无关紧要的。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毕竟那是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

标签: 蒙恬

更多文章

  • 耶律金娥是谁?杨四郎次妻耶律金娥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耶律金娥

    耶律金娥是《杨家将》中的人物,杨四郎次妻,辽国萧太后次女铁镜公主,又称碧莲公主。又名耶律琼娥。四郎杨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但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盗取令箭,使四郎趁夜混过关去与杨家团聚。

  • 西夏太后梁落瑶:强势到亲自领兵作战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梁落瑶

    《芈月传》热播,看着别人家“娘娘”受追捧,更应该知道咱西夏历史上也有娘娘,她的经历绝对不比芈月差多少,甚至有编剧认为,她如果成为影视剧的主角,更具代表性,同时还充满正能量。据《神秘的西夏》总撰稿、作家唐荣尧介绍,这位娘娘本名叫梁落瑶,出身汉人大族,是西夏的第二位皇太后。一个

  • 元末大臣陈友定生平 陈友定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友定

    元朝统治全国97年,民族矛盾一直都处在激烈的对抗之中;尤其是从元武宗海山到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元朝开始了从强盛走向了衰落的转折,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集团内的皇权斗争也日趋激烈,各地反元的起义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可以说,在元蒙入主中原后,中原汉族民众各地民众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以推翻元朝少数民族

  • 元末名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生平 王保保结局 王保保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保保

    扩廓帖木儿(Kö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将领。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农民起义时,

  • 元朝宰相刘秉忠介绍 刘秉忠结局 刘秉忠子女 刘秉忠政治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朝,刘秉忠

    中国古代元朝时期刘秉忠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在政治方面也为当时朝代做出来极大的贡献,辅佐忽必烈建立元朝!一起来了解刘秉忠。刘秉忠简介: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刘秉忠逝世后,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

  • 爱国学者作家臧克家生平简介 臧克家的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臧克家

    臧克家臧克家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封建中小地主家庭,父母早年都去世了,他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爱作诗。臧克家著有诗集《烙印》、《宝贝儿》、《难民》、《老马》等作品,尤其是《有的人》为世人熟知,曾经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臧克家生平简介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潍坊诸

  • 臧克家的子女后代 臧克家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臧克家

    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臧克家先生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他被誉为我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臧克家师从闻一多先生,代表作有《难民》、《烙印》、《有的人》等,最终于2004年病逝北京,享年98岁。臧克家的子女后代臧克家长子臧乐源:192

  • 近代“蜀学传人”蒙文通的作品 如何评价蒙文通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蒙文通

    蒙文通(右)蒙文通被誉为近代“蜀学传人”、经史大师,著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等作品。蒙文通先生历任各大高校,耕耘一生,成就颇丰,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又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优秀人才。蒙文通的作品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 、《辑校李荣老子注》、《

  • 蒙文通是谁 蒙文通简介 蒙文通的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蒙文通

    蒙文通蒙文通原名蒙尔达,汉族人,出生四川盐亭县石牛庙乡,毕业于四川存古学堂,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古代史及古代学术。除了在史学方面,在佛学上他也很有研究,据说还是能海上师的继承人呢!蒙文通是谁 蒙文通简介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历

  • 白寿彝的主要贡献 怎么评价白寿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寿彝

    白寿彝白寿彝毕业于燕京大学,师从冯友兰、顾颉刚,与郭沫若、臧克家、季羡林等人都是好友。白寿彝一生致力于回族史、伊斯兰教史、中国民族关系等的研究中,且颇有建树;而且,他任职高校多年,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白寿彝的主要贡献白寿彝对中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以及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