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贾瑞不怀好意搭讪,王熙凤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为何非要他的命?

贾瑞不怀好意搭讪,王熙凤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为何非要他的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三读说史 访问量:4346 更新时间:2023/12/8 2:13:05

《红楼梦》里,自始至终不见一人出生,却死人不断。而贾瑞,就是故事中四大家族里第一个死去的人,而且死得相当不光彩。

虽然姓贾,但贾瑞在贾氏一族中,是非常边缘的存在。他自幼父母双亡,仅跟着祖父贾代儒过活,虽然饱受祖父严厉的教育,但是贾瑞还是活成了一个合格的破落户浪荡子。因为贫穷,他交结薛蟠,为其在学堂“交朋友”提供各种便利;他欺软怕硬,敲诈年小的学生,典型的“校园一霸”……

不过,如果不出意外,贾瑞这样的落魄公子,还是能娶一房媳妇,依靠宁荣二府偶尔的施舍浑噩度日的,可惜意外却来得那么快。

二十左右的贾瑞,血气方刚,某日在宁府的后花园遇到了堂嫂王熙凤,两人交谈中王熙凤内心厌恶,但表面仍谈笑风生,她笃定主意:“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手段”。贾瑞以为有戏,胆大包天私闯王熙凤私宅,谁料两次皆遭到王熙凤戏弄,最后酿得一场大病,一命呜呼。

贾瑞之死,历来成为了一段公案,众说纷纭,难以判决。有人称贾瑞又愚又妄又色,下场悲惨是罪有应得;而有人则称贾瑞不过年少无知,是王熙凤小题大做,太过心狠手辣了。

其实,初次被贾瑞打招呼,王熙凤这么精明世故之人,一看就知道贾瑞要做什么。而但凡王熙凤正颜厉色,一副不可冒犯的样子,以她在贾府的威望,贾瑞只怕是吓得落荒而逃的。可是王熙凤不仅没有,反而有意让贾瑞浮想联翩:

“等闲了咱们再说话。”“一家子骨肉,说什么年轻不年轻的话。”

贾瑞放出的信号足够明显,所以王熙凤的这种表现,在任何人看来,不就是同意的意思吗?

所以,贾瑞会主动上荣府找王熙凤,完全是有缘故的啊。他怎么会知道这一去不仅没能如愿亲近这位嫂子,反而还丢了性命。

所以,在被贾瑞搭讪后,王熙凤就已经笃定主意要他性命了。可是,贾瑞和王熙凤不过堂叔嫂关系,两人素日未曾交集,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怎么一见面,她就想要他的命呢?

在许多人看来,王熙凤此举,不过是为了卖弄她的威风而已,这当然是存在,毕竟王熙凤本性虚荣好强。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这里,而是王熙凤在遇见贾瑞之前,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可卿。

话说这一天是贾敬寿辰,宁府排宴,合族之人皆来庆贺。王熙凤等人到时,却不见秦可卿,一问起来,方知秦可卿病了。以秦可卿好强的性子,这么大日子若非迫不得已,不可能不出来应酬张罗的,所以王熙凤一听就赶紧去探望这位好闺蜜啊。

两个闺蜜就这么聊起来。聊什么呢?当然是秦可卿的病情。而秦可卿的病,显然因其与贾珍的私情暴露而起。

在第七回,王熙凤与贾宝玉在宁府玩至点灯,临走时却见奴才焦大在骂主子们呢,其中一句:“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令在场之人无不魂飞魄散。

众人都假装没听见,到底还是听进心里去了。之后秦可卿便病了起来。

“人言可畏”,这四个字应该是王熙凤在秦可卿处得到的发。

有意思的是,王熙凤的风评似乎也不太好。譬如她和贾蓉贾蔷这些侄儿走得异常亲近,导致丈夫贾琏都表示不满,对平儿满腹牢骚:

“只许他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女人略近些,他就疑惑,他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就不怕我吃醋了。”

贾琏之所以有此牢骚,当然是在外面听来什么风声。

而在王熙凤引诱贾瑞时,特特说到:

“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我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糊涂虫,一点不知人心。”

说明王熙凤知道贾瑞也听闻了外面的传言。而这正是王熙凤要贾瑞于死地的原因。

秦可卿病入膏肓,因为被旁人传言水性杨花,不守妇道。两人经过一番深谈后,王熙凤必定是又惊又恨。惊的是风言风语可以杀人,恨的是那些到处垢之人。

显然,贾瑞就撞到了枪口上。

贾瑞此前是见过王熙凤,但都是远远看着,并未敢走近一步,为啥呢?他自己说的:

“只因素人闻得人说,嫂子是个利害人,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得,所以唬住了我。”

贾瑞之前很自知之明的,自己什么个货色,人家王熙凤是什么身份?加上这么个厉害角色,岂敢轻易冒犯啊?可是为何突然胆儿就肥起来了呢?无非是他偶然听闻,这位嫂子的某些风月故事,而且似乎还“不挑食”,不仅和贾蓉有些首尾,连那没爹没娘的旁系子孙贾蔷,都能与其。

“和尚摸得,我也摸得”,在这种心理作祟下,贾瑞开启了他的死亡之旅。

对于贾瑞,王熙凤只是略有印象而已,她一看从后山石跳出来的贾瑞,便知道他此行目的了,这不就是刻意侯着王熙凤嘛,可之前看都不敢多看一眼的癞蛤蟆,怎么突然盯上自己了呢?还用猜吗?无非是焦大的醉骂传遍了贾家,尤其是贾氏学堂这种地方。

想到这里,王熙凤自然恼怒无加,遂起了杀心。你敢这么看我,我就让你好看。

所以,贾瑞之死,实在怨不得王熙凤,如果非要怨,那还是怨焦大吧。

标签: 贾瑞

更多文章

  • 贾瑞进入风月宝鉴,与王熙凤相遇之后,为什么出来就丢了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贾瑞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爱财如命,也有人会为了心中,无法被克制的贪欲,而葬送了性命,更有甚者在前方,满是荆棘之际,却选择了明知山有虎,而却偏向虎山行的举动。自古以来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吓死胆小之人,但是会撑死胆大的角色,虽然此番话听上去,过于直白犀利。可是细细品味之后,却能够察觉到其中,那些暗藏于字字背后的真

  • 《红楼梦》背后:演员皆如戏中人,“贾瑞”马广儒32岁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枯燥的生活标签:贾瑞

    王朔在一次采访中坦承对红楼梦原著的崇拜。要看懂八七版《红楼梦》,就要读懂原著。可又有几人像王朔一样,耐心看完过《红楼梦》呢?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专家做了一次调查,发现某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学生,竟然没看过四大名著。导演王扶林看到这个调查报告心痛不已。当时国外早已经将经典著作莎士比亚,搬到了荧幕上,我们的

  • 处事周密的王熙凤,为何对贾瑞痛下杀手,却被贾芸用15两银子拿下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贾瑞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公妙笔生花,短短几句描写,就让王熙凤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熟悉的王熙凤,或是精明强干,八面玲珑,又或是贪财好利,心狠手辣。没有一个词能够完整地概括王熙凤,她天生就像一个多面体,让人又爱又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一个穷小子用15两“

  • 《红楼梦》里的坏男孩——贾瑞:无法自控,所以沉沦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贾瑞

    贾瑞和薛蟠,似乎都是红楼梦中的坏男孩。贾瑞只是贾府旁支的子孙,唯有个祖父在贾府里当私塾先生。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到底也算是一个普通百姓,得了机会能够读书。可在学堂里,贾瑞不学好,就跟着薛蟠为非作歹,欺负同学,也被同学欺负。“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贾瑞或许没有享受过父爱母爱,所以更不懂

  • 凤姐设计相思局,贾瑞真的无辜吗?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贾瑞

    在《红楼梦》中,有一位作死的公子哥,他就是贾瑞,如果他不去调戏凤姐,也不会年轻轻轻就丢了性命。王熙凤是贾府的当权者,本就心狠手辣,以她的性格怎么能容忍贾瑞在自己面前撒野呢?王熙凤不但对贾瑞狠,对勾引丈夫贾琏的女人们更狠。贾瑞招惹了王熙凤,所以她的下场注定是凄惨的,王熙凤恨贾瑞到了什么程度呢?在贾瑞病

  • “贾瑞”为什么会爱上陈晓旭,87版红楼梦那些幕后事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贾瑞

    87版红楼梦当时招收演员的时候,还办了培训班,请红学家为大家讲课,因为这些花季雨季的少年们对红楼梦的了解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有些人只听过“红楼梦”三个字而已,像欧阳奋强在进入剧组前,根本就没有认真的翻看过红楼梦。然而在这些演员当中,有一个是对红楼梦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他叫马广儒;如果说他的名字大家可能熟

  • 贾瑞的悲剧,隐藏了贾府两位公子的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贾瑞

    贾瑞之死,难道真的只怪他太贪色、不知悔改,以及王熙凤太狠毒吗?贾瑞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两点原因:一是他调戏王熙凤不成,反被王熙凤两次戏耍,在寒冷冬夜里被冻了两晚,又被泼了粪尿,还被要挟写了巨款欠条;二是他不思悔改,得到跛足道人送来风月宝鉴相助后,却依然作死去看正面。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本质原因其实和他

  • 《红楼梦》人物:凤姐心狠手辣,贾瑞罪不至死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贾瑞

    《红楼梦》诸多好色男子之中,贾瑞是色胆包天的一位,他的主意竟打到了王熙凤的身上,王熙凤是何许人也?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但凡懂点事的就该敬而远之,谁知这贾瑞竟这样地不知死活,也没有几分眼色,他也不看看,凤姐是他能勾得上的吗?只是勾引嫂子确实是大罪,但真的就该死吗?凤姐此人,并非不通风月的呆子,相反

  • 贾瑞为什么敢打王熙凤的主意?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贾瑞

    从小乖巧听话的孩子,一般不出事,一出事都是大事,贾瑞的人生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少年,犯了一次大错之后,彻底断送了性命。古代虽然经常会出现大家族聚集的情况,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一个大家族内部,也会分出远近亲疏,像贾府这种大家族,远与近,直接决定了你的命运好地位。贾瑞就属于贾府里面,处在偏远地位的一支

  • 贾瑞荒淫无耻,屡屡骚扰王熙凤,凤姐为何不愿求助于丈夫贾琏?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不红标签:贾瑞

    《红楼梦》里关于贾琏、王熙凤夫妻关系的反映,有一个隐晦的例子。原著第十二回,贾瑞对王熙凤动了淫心,言语间每每有勾搭之意,于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让贾蓉、贾蔷合伙做局,当场拿住贾瑞,不仅敲了一百两银子的竹杠,还浇了他一身的尿粪,我个人初读《红楼梦》时,看得最开心的就是这一章。但很少有读者思考这件事反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