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贞顺懿恭惠妃刘氏:一生无儿无女,年纪比皇帝大,却是明英宗宠妃

贞顺懿恭惠妃刘氏:一生无儿无女,年纪比皇帝大,却是明英宗宠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没有任何地方 访问量:2493 更新时间:2024/1/28 21:11:00

前言: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赫赫有名的“土木堡战神”朱祁镇“大渐”,也就是病危。眼看自己命不久矣,皇帝急召皇太子朱见深,以及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等人来到病榻之前,他要口授遗诏。

遗诏内容很多,我们不一一重复。里面提到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的同时,还有一句“惠妃亦须迁来”。这里的惠妃,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刘氏。作为唯一死在朱祁镇之前的嫔妃,刘氏此前自然没有被葬在朱祁镇的陵寝:裕陵。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贞顺懿恭惠妃刘氏,看看她的死后哀荣,以及最终的墓地。

超高规格的葬礼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无法得知刘氏是何方人士,父母是何出身,唯一知道的是刘氏的年纪要大于英宗。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英宗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北狩”,经历了为期一年的瓦剌留学生涯。次年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返回京师之后,即被弟弟软禁于南宫之中,包括刘氏,以及皇后钱氏、贵妃周氏在内的妃嫔也被迁往南宫陪伴太上皇帝。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从南宫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随即改年号为天顺元年。当年四月十三日,英宗遣太平侯张軏为正使,武功伯徐有贞为副使,持节册封刘氏为敬妃。

从身后哀荣看是否受宠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七月二十四日,敬妃刘氏去世。这位敬妃娘娘虽然无儿无女,年龄又比皇帝大,但英宗却对她情有独钟。话说日后明宪宗钟情于年长他十七岁的万贵妃,是不是受了父皇的影响?

时刘氏虽久承恩,然未有所出,则上钟情独至矣。—《万历野获编·卷三英宗敬妃丧礼》

行文至此,可能有读者会有疑问,既然史料不详,难道仅凭《万历野获编》作者的一句话,就能说英宗对敬妃“钟情独至”吗?其实在古代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受重视,看一下他(她)的葬礼规格就能知晓。在大明开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刘氏葬礼规格之高,在皇妃之中可谓是绝无仅有。

此时的英宗本人身子骨也不甚佳,但他除了手定刘氏的葬礼流程之外,还为其辍朝五日,另外加封为惠妃,谥曰贞顺懿恭。这几点我们可以逐一来做一个解释。

在刘敬妃之前,史书中对于妃嫔葬礼流程可以说是语焉不详。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九月,朱元璋宫中地位仅次于马皇后的孙贵妃去世。老朱不但赐谥号成穆,还因为孙贵妃无子,特地让马皇后嫡幼子吴王朱橚为其服斩衰三年以主丧事。同时又编了一本《孝慈录》,规定嫡子、众子要为庶母服齐衰杖期。但是这位成穆贵妃葬礼流程怎么样呢?不知道。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七月,朱棣宫中自徐皇后去世后,实际摄六宫事的王贵妃去世。皇帝为其辍视朝五日,谥曰昭献,葬礼则“悉如洪武中成穆贵妃故事”。但是具体什么流程呢?也不知道。

现在敬妃去世,英宗除了仿照太宗为昭献王贵妃辍视朝五日以外,还给刘氏加了四个字的谥号“贞顺懿恭”,至于祭葬的规格则“视文庙昭献王贵妃有加焉”。就在两年前,景泰帝朱祁钰的生母、宣宗朝贤妃吴氏去世,英宗只为这位做了七年皇太后的庶母辍朝一日,赐了两个字的谥号“荣思”,而丧礼更是“不敢望敬妃万一”。

不管英宗对吴贤妃是否刻薄,但刘敬妃极其受宠,确实可以验证《万历野获编》的说法:“钟情独至”。

贞顺懿恭惠妃葬礼

自闻丧日起,英宗辍朝五日,也就是停止临朝听政五天。当然这并不代表皇帝不上班,只不过英宗会脱去吉服,穿着浅淡色衣服到奉天门视事。文武百官同样穿浅淡色衣服,乌纱帽、黑角带朝参。

刘氏的谥册,由翰林院撰写,用黄绢装册。宣册之日,皇太子朱见深、德王朱见潾、秀王朱见澍、崇王朱见泽都要在灵柩前行鞠躬两拜之礼。惠妃册文如下:

朕惟古者贤妃其德行有以辅内治厚彝伦者,既薨之后必有赠谥之礼焉。尔敬妃刘氏小心敬谨,事朕有年。其清白之节,慈和之行。贤声善誉,著于宫闱。方期赞助之永谐,岂意一朝而遽逝。追惟淑德,宜有褒称。兹加封尔为惠妃,谥曰贞顺懿恭。尔其有知,服兹宠命。—《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葬日当天,紫禁城玄武门外依次排列方相、旛幢、灵车、驼马、鼓乐、真亭、彩亭。这里的方相,就是纸扎的人偶,为死者开道用。随后内使捧着铭旌魂帛,导引着灵柩来到玄武门外。然后丧夫“捧棺就辇”,内官将魂帛置于小车之中,开始向墓园缓缓进发。灵柩前有女乐二十四人,花旛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一十人。途经各城门的祭祀,则由内官和太常寺官负责。

贞顺懿恭惠妃墓园所在地探究

回到本文开头,按照英宗遗诏的意思,似乎是等日后钱皇后崩逝并与皇帝合葬之后,再将惠妃的灵柩迁来合葬。然而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钱皇后去世之时,继位的宪宗生母周贵妃为了这位大行皇后能否与先帝合葬,和百官大闹了一场。

按照周贵妃(此时应称周太后)的要求,钱氏没生儿子,不能和先帝合葬,也不能祔享太庙。因为在她看来,这都是她日后应该享受的待遇。不过钱氏和她之间嫡庶有别,大臣们经过反复艰苦的斗争,终于和周太后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结果,即将来周太后也可以和钱太后一样与先帝合葬,并且祔享太庙。

在如此的局面上,还有谁会想起亦须迁来的惠妃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这位贞顺懿恭惠妃无儿无女,也没人帮她出头,就这么着吧。那么问题来了,刘氏究竟葬在了哪里?

在成书于明世宗嘉靖年间的《今言》中,记载刘氏的葬地为“桃山”。《今言》的作者郑晓,是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同时还是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按理他的话应该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然而在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徐学聚所著的《国朝典汇》之中,则将惠妃的葬地记为“绵山”。《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也持相同看法。

今《祀典》载裕陵十八妃,一葬绵山,余皆金山。意者绵山为刘妃乎?—《万历野获编卷三·英宗敬妃丧礼》

这里的绵山,如今称为棉山,位于崔村镇棉山村以北。崔村镇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这里另外有一个真顺村,村中有一座“刘娘坟”,长年以来其主人都被称为是被明武宗所宠的乐伎刘娘娘。笔者以为这个“刘娘坟”就是贞顺懿恭惠妃墓,理由有三:

其一、明武宗宠信的刘娘娘,是太原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额,也就是一位人妻。武宗酷爱人妻,当便宜老子都不怕,看到才貌双全的刘美人更是走不动道,直接将她带回了京师。然而直到武宗驾崩,这位刘娘娘都没有得到封号,继位的明世宗怎么可能为她修一座高规格的坟墓呢?

其二、绵山曾作为明代皇家园茔使用,《顺天府志》记载明仁宗的二子:蕲献王和滕怀王都葬于此处。换句话说,葬于此处的刘娘娘一定是一位皇妃,如果不是武宗宠信那位乐伎,会不会是刘惠妃呢?

其三、崇祯年间,昌平城东的正通寺年久失修,当时看护十三陵的太监们捐款对其进行了重修。其中有一位太监路良,就是在贞顺村管理“贞顺懿恭惠妃坟”。据说在崔村镇香堂村的《敕建圣恩禅寺碑》的碑文之中,也有“贞顺村”名字。由此可见,真顺村在明代被称为“贞顺村”,葬于其中的就是惠妃刘氏。

至于说此地为何被称为“桃山”,是因为崔村镇北面的燕山丘陵山地,在唐代被总称为“桃谷山或桃山”。所以“桃山”和“绵山”的记载都没错。

结语:没能与英宗合葬,对刘惠妃来说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是当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周氏崩逝之后,其孙明孝宗打开裕陵地宫准备将祖母与祖父合葬之时,才发现英宗和钱氏墓室之间的通道根本就没有打通。

换句话说,刘惠妃没有迁葬裕陵,未尝也不是一件幸事。不然以周氏的心性,不知道还要对她的灵柩怎么折腾。不过很可惜,据清朝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会试会元刘嗣绾所著的《尚絅堂诗集》记载,惠妃在乾隆年间便已被盗,其中多有金宝。

惠妃墓位于真顺村西北的北大岭山脚下,这里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符合风水宝地的一切特征。可惜历经多次盗掘,惠妃墓地宫和牌楼、享殿等均已不见踪迹,墓园旧址中仅剩一些散落的石构件。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身后无非也是一捧黄土而已。

标签: 惠妃

更多文章

  • 康熙皇帝的惠妃----大阿哥的生母、八阿母的养母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惠妃

    康熙皇帝的惠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女,索尔和是明珠的堂兄弟,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并非小说、电视剧里说的她是明珠的妹妹。先说一说惠妃和明珠的家谱吧。明珠的祖父是金台石,金台石是皇太极生母孟古的哥哥。金台石有两个儿子,长子德尔格尔,德尔格尔的儿子是索尓和,索尔和的女儿就是惠妃。金石台

  • 纳兰性德当着众人炫技了一回,写首妙词,可当4句也可当8句来读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纳兰性德

    提起纳兰性德,总有很多标签往他身上贴。纳兰明珠家的大公子,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真正贵族;康熙亲赐的一等侍卫,皇帝身边的红人;仗义疏财的公子哥,犹如战国的平原君。这种种标签下的纳兰性德,可谓满清风光一时的人物,只是这些风光于他而言,不过是能轻而易举得到的身外之物,他平生所求不过是那最珍贵的爱情。或许是因为

  • 想爱却不能爱有多痛?纳兰性德最隐晦的词,10字道出一生情深不浅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纳兰性德

    当年柳永的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而不得,令世人动容;李商隐那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不能见,令多少人伤怀;元稹痛失爱妻后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又令多少人泪目。这些爱情经典之作,不管是爱而不得,相见不能见,虽是伤情,但至少他们敢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

  • 清代贵族才子纳兰性德的四个女人,一个入了宫,一个让他至死难忘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纳兰性德

    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怅客,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的写照。他天赐富贵,满腹才气,生而多情,却为忧愁所伤。他的一生,一半是坦途,一半是荆棘。坦途在身,荆棘在心。他自己也说:“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当然,他的忧愁,一方面与之前不想给皇帝当司机!另类的豪门贵公子:纳兰性德,为何那么忧伤

  • 纳兰性德很有水平的一首凄美之作,全篇无一“悲”字,却句句是悲

    历史人物编辑:刘规说娱乐标签: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填词,婉转多情,软款意深,然而细细品味,又有无尽伤感和悲凉。但在众多伤情词中,最悲凉的一首莫过于这首《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这是一首很有水平的凄美之作,全文无一“悲”字,却处处是悲。这首词作于康熙年间。虽然御前伺候,但纳兰性德的内心并不喜悦。他随从康熙出巡,路过一处“废寺”,填词以抒发内

  • 纳兰性德一首相思词,于寻常小景中见深情,末句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纳兰性德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每每读及乐天的这首《忆江南》,总让人不免对江南的景色充满向往。似乎在古人笔下,江南被赋予了灵性,哪怕没去过江南的人,也总能从前辈的诗文中嗅到江南的气息。因此,还专门有一词牌以江南为名——梦江南。而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词便是以《梦江南》为题的一首词,作者就是

  • 纳兰性德平生很美的一首词,一往情深令人心疼,最后一句字字断肠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纳兰性德

    在诗词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可以代表那个时代诗词造诣水平的文人,就像盛唐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等。而在清代,能够横绝一代的文人就要属纳兰性德。他是皇室贵胄,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或许正是应了那句“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纳兰性德纵使才华斐然、情深似海,最终也没能敌得过

  • 封建包办婚姻下感情有多曲折?连大词人纳兰性德也曾饱受摧残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纳兰性德

    若是回溯清朝,一定不要忘记先去京都的渌水亭旁,看看那里是否有人在饮酒作赋,再要上二两小酒,与亭主人交谈半晌,谈他那哀婉动人词,论那无处安放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情意哀婉的诗句是何人所写?又是经历过什么的人能够有如此感慨?这便要问国初第一词手——纳兰性德了。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

  • 纳兰性德写得最精妙的一首词,只两句,便惊艳了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纳兰性德

    “嘚嘚嘚——”马蹄声如雷动,身两侧的山川河流迅速地自他眼中向后消逝。他跟随着朝廷的大军,跋涉至山海关的城楼底下,寻得一处空地扎建了营寨。入夜,他裹着毛袄,守在炉火旁正饮着一杯热酒,“呼——”的一声,朔风登时吹开了帐布,裹挟着彻骨的凉意袭进来。飞雪入盏,他朝账外一看,俊俏的眉眼忽然皱了起来。营寨里灯火

  • 李煜这首词600多年无人敢仿,纳兰性德失眠仿写,不料成千古绝句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纳兰性德

    南唐后主李煜,大家都知道。他的一生褒扬或批评的声音都有,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在文学上是极其有天赋的。因此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使我们不能抹去的。今天就来谈谈李煜的故事。李煜生于南唐那个时代,那是个本就贪图享乐的时代,他作为帝王享受生活更是无可厚非。他的一生中并不喜欢参与政治,他只是想要生活的闲适一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