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的根源都与一种特殊的、把自身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舍勒
整个贾府,李纨会跟谁比较?会跟谁较劲儿?不用我多费口舌,那肯定是王熙凤。
李纨和王熙凤,就是同理。他们俩出身豪门,嫁入豪门,李纨具备管理荣国府内务的基本能力,她从小所受的教育属于“根红苗正”,她不会挪用,不会放高利贷,她绝不会越过规矩红线之外。她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这样的家庭有一个特点,就是瞧不上耍小聪明,僭越规矩之人。而且,把节约节俭看作是美德。
王熙凤,不相信阴司报应,就是不相信传统意义上的制约和道德。相对于李纨来说,她很跳脱,放得开,不会拘泥于条条框框,只要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好的方法。贾珍请她协理宁国府,王夫人还没有点头,她已经按耐不住兴奋。
凤姐父亲做海外贸易,被当做男孩子养大的。王熙凤这个名字本来也是男孩的名字,可以想象年幼时的王熙凤贪玩好耍,横冲直撞,天不怕地不怕。
因此,李纨面对与自己价值观不一样的王熙凤,会看不起,看不上。但两人是妯娌,李纨私下里会观察凤姐。所以她说王熙凤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虽言谈爽利,但刁钻犀利。
在第四回,李纨“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这是礼教对她的要求,但这并不比表明李纨就形同死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灵魂。“我自吃一杯”,李纨内心的美妙和幽远,恐怕并不亚于妙玉和黛玉
很多人对李纨和王熙凤的一次口水战,有很多说辞。我之前谈到过,大观园女儿们,贾探春,贾惜春等的潜意识王熙凤为什么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这四点足够证明她们关系我们看不到别人的心里,我们通过语言看到对方心底里的思想,都是自己的心理投射。
第四十五回,李纨带着姑娘们去找王熙凤,拉赞助,给凤姐一个监察御史当。王熙凤一听就懂了,“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个法子来,拉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一屋子的人都笑了。
王熙凤掌管内务,最清楚各房的收入。她说这段话的时候,我认为是含着酸的。
凤姐层层递进,这些话在凤姐脑袋里盘旋了不止一日,这是她对李纨的看法。李纨对凤姐说过,“事情虽多,也该保养身子。”(第四十五回)说明王熙凤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一,李纨的职责教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学规矩,针线的。反倒建起了诗社,几个小钱也舍不得。宝钗在哥哥的帮助下,花了20两银子出钱,宴请荣府女眷。李纨连几个小钱都舍不得,瞧不上李纨的行为做派。
第二,老太太,太太对李纨格外照顾,并指出李纨的收入组成三部分。一是月例加倍;二是田地收租;三是年终分红。凤姐艳羡李纨的待遇和收入。
第三,稻香村里奴仆不到十个人,吃穿用度都是公费开支。李纨几乎就没有额外开销,攒净钱。
四,诗社也花不了几个钱,一次活动就几两银子,“我包算的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第四十九回)而李纨也舍不得,姑娘们眼见着就长大了,没几年就要出阁,也不是无止尽的付出。
而李纨却调唆姑娘们找凤姐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