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该是贾府中最受宠爱的晚辈。
一、长房长孙,却被忽视
比起贾宝玉,贾珠可谓是“别人家的孩子”。年少好学,十四岁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按理说,贾珠前程似锦,可惜英年早逝,不到20岁便死了。
若是贾珠不死,王夫人可以算得上人生赢家。
女儿元春送入宫中,从女官到贵妃,一路扶摇直上;长子贾珠好学有出息,未来入官场,在姐姐的帮助下青云直上;次子贾宝玉,伶俐可爱,虽不爱读书,可留在身边也可享天伦之乐。
可惜天公不作美,作为长子的贾珠一病死了,扛起家业的重任便落到宝玉头上,可偏偏自己就剩下这么个独苗,打不得骂不得,偏生还不爱读书。
贾兰的母亲,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国子监祭酒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书香世家。
在贾珠死后,贾兰便跟着母亲生活,后来跟着母亲一起住进了大观园里的稻香村。
按理说,贾兰算得上贾政和王夫人的嫡长孙,哪怕长子去世,也依然应当被千恩万宠,可实际上,贾兰常常处在一个被忽视的状态。
第十二回中,元宵佳节,大家都兴奋地聚在一起猜灯谜,唯有贾政记起了自己似乎还有个孙子。
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
贾兰作为长房长孙,且看贾宝玉的众星捧月地位,再看贾兰的地位,到底是被忽视了不少。
二、越是缺少,越想证明
有人说,孙子到底不比儿子,被忽视也可以理解。
若是王夫人对于晚辈都是这样淡漠,倒也可以解释为性格所致,可实际上,在王熙凤女儿巧姐得了痘疹之际,王夫人的表现却格外热情。
王熙凤带着平儿忙前忙后,又是打扫房间供奉痘疹娘娘,一边又打发贾琏去外书房自己住着,还让人打扫出来房间,款留两个医生十二天,随时诊治。
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可实际上,王熙凤和平儿,是和王夫人一起虔诚地供奉娘娘的。
也就是说,至少在对巧姐儿事件上,王夫人还是很热情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对比,才显现出王夫人对自己孙子贾兰的不闻不问。
当然,这里的不闻不问并非指物质上的苛刻,如王熙凤替李纨算的那笔帐,李纨估计是大观园里最富有的批次了。
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贾府偌大的家业,在对李纨和贾兰的物质上,从来不曾克扣,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单纯的物质厚待远远不够。
正如贾兰的牛心古怪,没有人请便决然不会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何尝不是小孩子在寻存在感?
若是贾兰得了宝玉那般众星捧月的对待,这样的场合,怕是没有人请便自己赶了过来。
越是缺少什么,越想证明什么。
或许,贾兰素日里便不被重视,所以才会在这样的大场合里忽然犯倔。
连对巧姐儿,王夫人都能做到关怀备至,何以对自己唯一的孙子如此冷漠呢?
三、情到深处,便是绝情
有人说,这是王夫人的虚情假意,她本就伪善之人。这样的说法,同样有些偏激。
从宝玉挨打,王夫人哭喊着怀念贾珠来看,对于贾珠这个儿子,她也是疼过了心的。
有句话叫做,情到深处,便是绝情。
正是因为贾珠的死亡,对王夫人的打击堪称巨大,所以她才处处回避孙子贾兰,乃至儿媳李纨。
因为都是亲人,也或许明白自己心里这种逃避,也能推己及人,处处想着李纨和贾兰的不容易,在物质方面尽可能给她们优待。
当然,忽视了贾兰,却是是王夫人的不对。
一个已经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再或多或少受到众人的忽视,其成长远比在爱里长大的孩子要艰难许多。
但同样的,过分苛责王夫人也不对。
她毕竟是个普通人,一个母亲,在痛失自己的孩子里,走不出痛苦,也值得同情。
我更愿意去相信,王夫人并非故意漠视李纨和贾兰,而是无意识地想要逃避痛苦。也正因为她并非故意,所以才会将李纨的份例提高,才会每次轮到李纨出钱时,自己承担她的份额。
每个人对待痛苦的方式都不同,有人沉溺,有人突破,可无论哪一种方式,其实都是人的本性,无需过分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