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亲可卿之死,以及她随后的葬礼,引来了无数是非。这就如同一个照妖镜,将里面所有的贪婪全部折射出来,秦可卿的葬礼恰恰埋下了贾家被抄家的苦果。但贾家没落之前,秦家却更早一步埋下了覆灭的苦果,至于起因就是曹雪芹先生提到的“秦钟得趣馒头庵”。
秦钟只比秦可卿小了几岁,和宝玉是同一年生的。有人说姐弟俩的感情并不好是错的,秦可卿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很明显地透露出对弟弟的疼爱。秦钟失学,秦可卿焦急的不得了,辗转凤姐和宝玉,才让弟弟入了贾家的私学。
曹雪芹先生对秦钟可以说是钟爱了,给予他“情钟”之名。现在很多人都将臣中秦钟认定为渣男,这其实是有点可笑的,那时候的他也不过才十二三岁,顶多算是一个熊孩子。
认识贾宝玉之后,秦钟的人生进入了另一个天地,他本出身贫寒之家,一瞬间见识了富贵便变了,这当中中透露的是环境对人的改变。秦钟的变化也是遇到贾宝玉之后才发生的,富贵让这个小男生彻底迷失了,他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跟着贾宝玉开启了一段催命的逆旅。
秦可卿出殡的那天,他跟随凤姐和宝玉在馒头庵落脚,正巧碰到了情人智能儿。按理来说,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礼教的信仰完全不同,在一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秦钟在馒头庵得趣,有人看到了丑陋,也有人看到了美丽,这体现了少年不知愁的滋味。秦可卿的葬礼是愁,智能儿尼姑的身份也是愁,秦钟给不了喜欢的人承诺还是愁。
可是,对于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愁又算什么呢?人性的本能才是他最为直观的表现,我们用大人的世俗伦理去套用在他的身上,本就是一种无耻的行为。
秦钟在秦可卿葬礼上的表现就是世人对他误解的来源,作为弟弟秦钟的表现的确没心没肺,但是也要知道,古人的葬礼往往很漫长。也就是说,在出殡之时,秦可卿早已经去世很多天了,活着人早就接受了她已经死了这个事实。
悲戚已经深埋在心中,不会再表面表现出来了。不光秦钟,此后的王熙凤也是喜笑颜开的,宝玉虽然得知可卿死了之后吐出鲜血,但过了几天就和往常一样了。人类面对死亡的时候,大体都是如此。
作者用了很大的力气来阐述秦钟在馒头庵的表现,他给了成人一双世俗的眼睛来审视这个少年不受束缚的天性,看似挺荒诞的,但是却在不经意间暗含讽刺。我们联系一下全文就可以知道,这馒头庵事件并非秦钟人性的不妥,而是作者对世俗礼教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