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时代的发展再次掀起了一波“纳兰性德热”,文艺青年念叨最多的词不是苏轼的,也不是李清照的,而是纳兰性德。这个人听起来好像很陌生,但他的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提起。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再比如“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或许是这些带有悲伤和怀念的词句,恰巧踩到了当代人的心上,从此也开始在网络上大肆走红。但纳兰性德的词虽然风靡于整个网络,为什么学习生涯的课本中从来未出现过?难道他真的如一些人所说,只配做一个被“炒”起来的网红?
站上神坛
现在很多人对纳兰性德的了解来自王国维的点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毕竟王国维从来不去夸任何文人,能得到这样认可的想必还是有着自己的“两把刷子”。
除此之外,纳兰性德的词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名句效应。整个诗词算不上一流,但每首词中都有上那么两三句“经典”。除了听闻最多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我是人间惆怅客”。不知道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出自哪里,反正颇具深意,我就是那个“文艺青年”。
时间一长,也总有人对这些话进行深究,纳兰性德的“人设”也被设立。因为当代许多人对古代词人的印象无非沉闷、惆怅、浪漫、豪放等等,如此文艺范的还是头一次见。加上近些年清宫剧的流行,人们对“翩翩公子”的形象也展开了所谓的追求,纳兰性德自然也就火了。
鲜有收录
全国各地的教材并不一样,并不是说所有地方都没有收录,只是相对其他词人的看起来较少。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里就曾收录他的一首诗《长相思》,并且要求全文背诵。至于为何只有这么一首,这与他诗词传递的价值观有很大联系。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康熙王朝》,其中一个叫明珠的重臣就是纳兰性德的父亲。只要自己稍加努力,这辈子应该也算是安稳了。十九岁那年,他考中进士,被提升为三等宫廷侍卫,几年后又晋升为一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算得上是皇帝身边的“半个红人”了吧。
一个家境如此殷实、仕途如此坦荡的人写出来的诗却充满了悲伤,还有一些多愁善感的词语,很多成年人在读了之后是“哭”的状态。可让这些正在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孩子们读起来,是不是会认为这么优厚的条件,后来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凄凉,何况我自己还没有那么顺利,那我还努力什么?
说这这可能很多人会反驳我,难道苏轼的诗不凄凉?那是因为苏轼的仕途不顺,但这并没有彻底地压垮它。心向阳光之下,苏轼仍将内心的希望寄托于诗词之中。孩子们有一天会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面临更多苦难,这才是最需要的心志。
未被高估
纳兰性德现存的诗一共340首,收录教材的应该暂时只有《长相思》一首,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诗词界的地位。周颐曾在《惠丰词话》中对他曾这样评价:清初第一词人;还有王国维对其评价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因为他写的诗词题材范围比较广,涉及了爱情、友谊、咏物、咏史、边塞等各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爱情诗了。虽然说词句里充满了悲伤,但如果回归到诗词本身,你会发现这是一首好诗。但并不能因为他的诗入选教材较少,就说这个人的能力被高估。
还是那句话,火起来的很大成分是因为一些金句,但这也是建立在符合大众的口味之上。作品好不好,只有经过时代的检验才知道,能被人们这样推崇自然也是有它被推崇的价值。难道仅仅因为作品被教材收录的少就足以否定这个人的能力吗?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