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行围途中的康熙皇帝,驻跸布尔哈苏台并召集诸王公大臣,公开宣布了废黜胤礽太子之位的决定。在这份决定中,康熙皇帝列举了太子胤礽数项罪行,尤其是其“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的疯狂表现,甚至对康熙皇帝造成了“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的巨大威胁。再加上其长达二十年的“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才让康熙皇帝做出了废除其太子之位的决定。
但这毕竟是远离京畿、康熙皇帝不能绝对掌控局势的行围途中;况且废黜储君这等国家大事,于国家事务处理中一向秉承“惟公议是从、绝无偏私”原则的康熙皇帝为何乾纲独断、如此果决?
行围途中,太子胤礽的诸多罪行暴露
康熙二十九年,亲征噶尔丹的康熙皇帝患病于塞外,可前来问安的太子胤礽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担心表情,惹得康熙皇帝龙心不悦,为太子隐忍的被废埋下了伏笔。这也是康熙皇帝对胤礽罪行有着“朕包容二十年矣”说法的由来。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行围途中,皇长子胤褆等向康熙皇帝汇报了太子胤礽的诸多罪行,诸如“僇辱、殴挞王公;大臣官员亦罹其毒”、“遣使邀截蒙古贡品”、“纵容其乳母之夫贪腐”等罪行,虽无实据,但却让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的信任度将至最低。直到康熙皇帝发现太子胤礽“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朕躬”,认为其是“欲为索额图复仇”,遂对其彻底失望。
也就是说,就太子胤礽在行围途中的具体表现来看,康熙皇帝将其废黜乃属情理之中,乃系“为祖业计、为我万民计”的必然结果。
太子胤礽,真正让康熙皇帝无法忍耐的表现
可就算太子胤礽有了“威逼朕躬”的疯狂表现,让康熙皇帝感觉到了来自胤礽的人身威胁,不得不立即做出废黜太子的决定。但太子胤礽毕竟是做了33年的太子,所谓“名分早定、势力庞大”,康熙皇帝难道真就不担心太子一党会孤注一掷,绝地反击,对其造成更大的威胁甚至酿出“弑君篡权”的宫廷惨事?
除此之外,从皇长子胤褆数次举报太子胤礽不法之举的具体表现来看,诸位皇子对皇储之位争夺的势头已成,此时如果贸然将胤礽废黜,势必会引起其余皇子对储位的疯狂争夺。在远离京畿,远离康熙皇帝大本营的行围途中,这无疑是对其更为现实的威胁。
那么,太子胤礽究竟做出了何等荒唐举动,能让康熙皇帝如此不容,甚至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将胤礽立即废除呢?
其实,在宣布废黜胤礽决定的第六天,康熙皇帝给出的一道谕旨说明,就我们较为明确地揭露了胤礽的荒唐表现。《清实录·圣祖实录》详细记载了这道谕旨:
朕历览书史、时深警戒,从不令外间妇女、出入宫掖。亦从不令狡好少年、随侍左右。守身至洁、毫无瑕玷。今皇太子所行若此、朕实不胜愤懑。至今六日、未尝安寝。
注意这道谕旨中出现的关键词:“外间妇女”、“狡好少年”、“守身至洁”。这就是康熙皇帝给出胤礽“暴戾淫乱”罪行的原因所在;就是坊间传闻、民间野史对其“偏爱男风”描绘的官方来源;更是后世诸多“红学”研究者将胤礽视为《红楼梦》之贾宝玉原型的具体原因所在。
也就是说,即使在跟随康熙皇帝行围的过程中,太子胤礽依然继续自己的荒唐表现,将“外间妇女”、“狡好少年”带在身边,荒唐不堪,这让一直奉行“少时即知声色之当戒,佞幸之宜远”的康熙皇帝再也无法忍受,愤然发出“生子如允礽者、秉性不孝不义、为人所不为、暴戾慆淫至于斯极。若非鬼物凭附、狂易成疾、有血气者、岂忍为之”的鄙视和暴怒之言。
如此荒唐表现,也难怪康熙皇帝会如此震怒,甚至不顾当下形势、不顾自身安危,也要立即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暴戾慆淫至于斯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参考文献:《清实录·圣祖实录》、《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白晋——康熙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