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这样的鸿篇巨著,很容易一叶障目,被生活体验所迷惑,给出粗浅的结论,从而拉低了经典巨著的思想性。
比如鸳鸯拒婚,初读时,把原因归结于贾赦是个无德的白发翁,十来岁的青春少女自然不愿意嫁。
如果是这样,那就流于俗套了,因为贾赦也是这么认为的。
只能说,贾赦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嫦娥爱少年”,在竞争力上,自己当然争不过如玉般的少年贾琏和宝玉。
只是,贾赦还是看轻了鸳鸯,不但贾赦看轻了,就连和鸳鸯一起长大亲如姐妹的平儿和袭人也看轻了她。
可以说,整个贾府,鸳鸯的思想境界和追求远超众人,即使穿越到现代,依然是先驱者。
曹先生通过鸳鸯与平儿、袭人推心置腹的私房话,从三个方面突出了鸳鸯的过人之处。
其一、女孩不应该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无论男女,都没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对于贵族来说,婚姻是巩固利益的桥梁,对于底层女孩来说,婚姻是改变家族生活困境的最佳途径。
鸳鸯是贾府的家生女儿,世世代代都是属于贾府的财产,没有人身自由,一切都由主子支配。
自然,鸳鸯的婚姻也将由贾府作主,无论她是否愿意,这都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在这个环境的影响下,她最好的出路,就是有机会晋升为某个男主子的姨娘,成为半个主子。
当然,有机会成为少年主子的姨娘自然好,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哪怕嫁一个龙钟老头,也是幸运的。
这不是个人命运的需要,而是家族的需要。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女孩的作用,就是成为家族的牺牲品。
即使身份贵如元春这样的国公府长小姐,也逃不脱成为家族牺牲品的命运。
元春有说过“不”吗?也许说过,但反抗意识并不强烈,最终还是走了这条路。
鸳鸯却以死抗争,坚决说“不”!
鸳鸯的理由是什么?书中说得很明白。
说到底,女孩只是他们通往上升阶层的一个工具,有利用价值时就充分利用,一旦失去了价值,就会弃如敝屣。
鸳鸯不愿意做这个牺牲品,因为不值得。把自己给卖了,换来的是家人的“
从鸳鸯的话去看元春的牺牲,事实正是如此,贾府众人并没有因为元春带给他们的地位提升而去做利国利民的事,反而在伤天害理上升级,比如贾赦对石呆子的迫害。
鸳鸯不愿步元春后尘,无论对方是白发老翁还是少年公子,所以她敢于说出“
这是在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的独立意识:
其二、世事多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敢于与贾赦对抗,风险实在太大,所以平儿非常担忧鸳鸯的未来。
靠老太太的庇佑,只能逃过一时,毕竟老太太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升天了。到那时,整个荣国府,不还是贾赦说了算了,你能逃到哪儿去?
平儿的担忧不无道理,这也是世俗之多数人的想法,以为当下的一切是永恒不变的常态,比如那些在温水里呆着不想动的人。
可是,只要稍微懂一点变易规律的人,就能看出这种担忧不具科学性,因为世事多变。
鸳鸯有高瞻远瞩的前瞻意识,这与她的位置有关。作为贾母的贴身秘书,掌管着贾母的私房物品,对于贾府的现状,她应该和冷子兴一样清楚:“
三年时间,有很多变数,“
这可不是她气急之下随口说出的气话,面对平儿和袭人两个准姨娘,她旁敲侧击地给出了忠告。
贾府众丫头中,目前看来,前途最好的当属平儿和袭人,她们也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因此,平儿和袭人都分别拿贾琏和宝玉开鸳鸯的玩笑。
可是,鸳鸯对她们毫无羡慕之意,反而看出了她们的现状不会长远,充满着风险。
这便是鸳鸯的底气,
其三、超前的爱情观,女孩也应追求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专一爱情
曹先生赋予鸳鸯以“
在我们的文化里,鸳鸯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至死不渝的象征。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唐代诗人卢照邻更是写出了“愿作鸳鸯不羡仙”的诗句。
这种意识,宝玉没有,他追求的是“
在那个时代,有这种意识的人是很危险的,如果找不到同样具备这种意识的人,就注定只能选择独身。
所以,鸳鸯才有底气说“
婚姻不是女人唯一的出路,嫁了不对的人,还不如出家当尼姑。
这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为了摆脱贾赦的威胁,鸳鸯把这种想法变成了行动,当着贾府各女眷的面,铰了头发,发了毒誓,“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就不会害怕任何威胁。鸳鸯断发明志的行为,看起来像是赌博,赌贾母是否会保她,实际上,她根本无赌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又有何惧?
这应该也是鸳鸯侍奉贾母尽心尽力到极致的原因吧,放眼天下,何处寻找同心之人?那就把精力全部放在职场上,在职场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才是红楼众女儿共同的悲剧,大环境决定了,无论她们具备哪种个性哪些才能,都逃不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