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湘云和黛玉都是父母双亡的姑娘,也正因为如此,两个姑娘才更加让人爱怜。
黛玉的父母还可以说出来到底是谁,而史湘云的父母只提了一句,都没有了。
史湘云的出现也很突兀,离开也很自然,仿佛她就是一个凭空出现的人,她的父母与史太君有什么关系?她们又是怎么没有的,这个谜底深深的困惑着大家。
湘云被贾母接到身边,对她的疼爱丝毫不逊于黛玉,还把身边最好的丫鬟都拨给她,袭人、翠缕都曾经伺候过她。
史湘云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只能证明她的父母很是不凡,同时与贾母有很深的关系。
书中对史湘云的出身问题讳莫如深,她的父母到底是谁?按照史太君对史湘云的宠爱状态来看,史湘云的父亲很可能是史家的嫡出长子。
史太君对史湘云那般疼爱,除了她本身活泼可爱之外,还有对她父母的交代,一个年纪轻轻的侯门千金却没有父母做靠山,在那个时代女孩子的待遇本就不如男人,无法为官做宰,她们活动的空间只能囿于后院那狭窄之地。
所以失去父母庇护的千金小姐也并不好过,黛玉连婚姻大事都没有长辈作主,每天因此忧郁不已。
史湘云虽然性格比黛玉开朗,可是日子也并没有好过到哪里去,薛宝钗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你家里你做不得主,一个月总共那几吊钱还不够使,这会子又想做东,你婶娘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东,也不够。”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史湘云在家中的日子难过,做不了主不说,每个月的月钱也不多,钱花多了还要遭婶娘抱怨。
一个失去父母的千金小姐,并不会得到更多的关爱,所以贾母也很疼爱这个姑娘,她也确实值得人去疼爱,黛玉寄人篱下伤春悲秋,而湘云却豪放大度。
史湘云的父母应该也是一对豁达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有湘云这样的女儿,可惜他们都匆匆而去,至于他们怎么死的,书里并未交代。
史家的家谱是这样的:
保龄侯史公,生贾母(即史太君,长女)、史氏(长子);保龄侯长子,生三子:史氏(史湘云之父,长子)、保龄侯史鼐(次子)、忠靖侯史鼎(第三子)
照这个表可以看出来,贾母是史湘云的姑奶奶,在黛玉还未到贾府之前,史湘云是最受贾母宠爱的。
父母早早夭亡的湘云,只能跟着叔叔婶婶长大,在书中湘云的判词是这样的: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可见湘云虽然出身富贵之家,却在襁褓之中失去了父母之爱,她在史家的日子说不上好,也算不到坏,一个侯门千金,还要做针线活儿以换得生计。
薛宝钗与史湘云在话家常时,湘云就曾经红了眼圈说每日做活累得慌。
虽然在家中很累,但是好在有贾母的疼爱,她经常被接到贾府来住住,在贾府的时光是湘云最愉快的日子,她与众位姐妹联诗游戏,无忧无虑。
史湘云的父亲是怎么殁的,书中一句未提,以贾府中嫡长子贾珠的早亡为例,一般嫡长子会担负更多的责任,比如家族复兴之类的大任,在这些世俗的压力之下,嫡长子就会面临来自各方的期望,在这各方的期望之下,就会把原本的自己隐藏起来,最后把所有不愉快都自己扛下了,史湘云的父亲也许就是如此吧,在压力下忧思成疾,然后英年早逝。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死于家族的内斗,总之无论怎么死去,留下史湘云孤苦伶仃实在是令人怜惜。
在史湘云的判词中,提了一句“襁褓之间父母违”,这句话中隐约能看到史湘云的母亲也早逝了。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她的父母是先后死去的,还是同时死去的呢?
如果是父亲先亡,母亲再亡的话,从而证明史湘云母亲的生活也不太顺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李纨的运气和魄力,封建大家族对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并不会给予更多的关爱。
所以在《红楼梦》的结局里,李纨贾兰并没有帮助没落的家族,一是明哲保身,二是他们的日子也许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愉快。
还有一种情况是湘云的父母相继而亡,或者是母亲先去世,父亲忧思过度,随之而去。
史家的嫡长子去世,后代又没有继承人,掌家大权自然会旁落,继任者虽然不至于过于苛待湘云,但是她也不会得到更多的疼爱了。
湘云为何会时时到贾府去住,这也是新任掌权者的意思,既可以和贾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可以让贾母多给予史家一些帮助,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史家人一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
因为有了这些小算盘,史湘云才有了呼吸的空间,才让她的生活有了一点点新鲜空气。
史湘云的父母均已亡故,可是对于史家来说,她依然是一个随时会为家族利益而牺牲的女孩,就像贾家的诸位小姐,元春、探春,她们的优秀只是为了能让家族利益更加稳固的筹码。
贾母过生日时,安排诸位姑娘见南安太妃,而在这些姑娘中,史湘云与南安太妃早就相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史家的掌权者是想利用史太君的关系,找到更合适的联姻者。
史湘云虽然是孤女,但是也不是完全孤苦伶仃,即便是她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惬意,也没有人敢刻意为难她,毕竟她的身后还有史太君和整个贾家。
正因为有史太君的关系,湘云的郎君还是非常优秀的,在湘云的判词中有这样一句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可见她的未来夫君也是人品出众的。
在书中,史湘云的父母都没有出场,就像黛玉的母亲一般,虽然他们都只是被一笔带过,却也在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