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纨为何能嫁贾珠?这个特征最讨王夫人欢心,薛宝钗同样拥有

李纨为何能嫁贾珠?这个特征最讨王夫人欢心,薛宝钗同样拥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汽车早知 访问量:1598 更新时间:2024/2/24 11:00:36

十二金钗中的李纨,应该是最老实本分的女子。

贾珠是贾政的嫡长子,贾宝玉的亲哥哥。

他才貌俱佳,学富五车,是贾家复兴最大的希望。

至于李纨,系金陵名宦之女,也是书香门第。

只是李纨的父亲信奉“女子无才便有德”,便只让她识得几个字,“以纺绩井臼为要”。

国公之后,名宦之女。

两者门第相当,结为夫妻倒也在情理之中。

可如果只是门第相当,那么多贵族家庭的小姐,其中不乏惊才绝艳之辈,为何偏偏选中了李纨?

一个不学无术的女子,和一个才高八斗的男子,似乎怎样都无法走到一块吧?

可当时的婚姻,并非如今的自由恋爱。

当时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李纨在嫁入贾府之前,或许都没有见过贾珠一面。

为什么是她?

贾珠死后,李纨的生活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前风花雪月,如今形如枯槁。

守寡后,她的生活很单调。

“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守节,是古代女子的美德,虽然也有叛逆改嫁之人,但却并非李纨之流。

李纨家庭对她的培养模式,是严格按照礼法来的。

反观林黛玉家,自小便将她当成男儿在养,还特地请了私塾先生回家。

这种教育方式很先进,但也不合礼法。

李纨能嫁给贾珠,家庭的培养模式应该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王夫人最爱便是老实本分的女孩,这一点从她喜欢袭人身上便能看得出来。

书中说,袭人外貌并非出众,但胜在老实本分,思虑周全。

王熙凤曾经评价袭人“是个省事的”,从某种角度上而言,袭人的确识大体。

只要和袭人没有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类人相处起来应该是很舒服的。

这样的人在身边,很省事,但贾母并不喜欢。

贾母最爱有灵气的女孩,如黛玉,如晴雯

可王夫人平生最不喜这样的姑娘,觉得她们乖张,最爱惹事生非。

所以她想将袭人给宝玉做妾,可贾母却中意晴雯。

娶妻娶贤,纳妾纳美。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晴雯和袭人的选择,贾母的观点才是社会主流。

可王夫人对于有灵气的女孩,总有种潜意识里的排斥。

或许是吃过美貌姑娘的亏,如贾政对赵姨娘无缘由的维护,是横梗在王夫人心中永远尖锐的刺。

赵姨娘几次挑事,甚至在贾母面前大放厥词,若非没有贾政的维护,她事后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正因为如此,王夫人才分外讨厌花里胡哨的丫头,觉得她们性格乖张,会带坏宝玉,于是怒而出手,赶走了清清白白的晴雯,并最终导致其病死。

王熙凤说李纨是个佛爷,什么事都不管,一点都不中用。

当然,从凤姐角度来说的什么事都不管,特指管家的事情。

按理说,明清时候的少奶奶当家,李纨应该是王熙凤最大的竞争对手。

可贾珠死后,李纨深知韬光养晦,不去招惹这些事情,安然退居幕后。

守寡后,她只想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照顾好儿子。

这些举措,看在王夫人的眼里,就是本分,也是她欣赏的特质。

同性相吸,王夫人所受到的教育,可能与李纨有相似之处。

本分,老实,识大体,这些特质,薛宝钗同样有。

也正因为如此,金玉良缘中,王夫人更中意的应当是宝钗,而不是拥有金麒麟的史湘云

薛宝钗有心机,但同样也很本分。

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做法看起来冷漠无情,可在欣赏她的人眼中,便是循规蹈矩。

金钏儿之死,王夫人找宝钗求安慰,而宝钗也的确对于金钏儿的死没有丝毫触动。

很多人因此而抨击宝钗冷漠,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因为宝钗真的是个非常儒家的人,极其看重规矩。

金钏儿不过是丫鬟,在儒家阶级观念浓郁的时代,一个丫鬟若是让主子不高兴了,便是天大的罪孽。

曹公给宝钗的评价便是“时”字。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这样的言论,并没有说她不好,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述。

宝钗对金钏儿冷漠,在王夫人眼中恰恰是懂事的体现。

而贾政痛恨宝玉,还是因为他平日和丫头们厮混,没有半点主子的模样。

曹公想要表达人人平等,这是跨世纪的观念,而在当时的社会,亲亲尊尊才是王道。

所以,王夫人欣赏李纨,看重的其实是和她自己一样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不能说不好,毕竟如黛玉那般的性格,也要忍受她偶然小性子的头疼。

但这一类女性也并非没有缺点。

省事懂事不挑事的背后,是对人世看破的无情。

这一类人,若是触犯到了自己的利益,便会毫不留情出手,在悄无声息中将人置于死地。

诸如袭人对晴雯,又诸如宝钗为了自己的名声,金蝉脱壳丝毫不顾是否会伤及旁人利益。再比如,大家所猜测的,贾府败落后李纨对贾府子孙的无动于衷。

王夫人按照自己所喜爱的特质挑选儿媳妇,可两个儿媳妇,最终都逃不过守寡的命运。

标签: 李纨

更多文章

  • 孤寡女人李纨守寡一生,她是贾府最成功的母亲,贾母也比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略知一二标签:李纨

    在红楼的故事中,要是说到其中哪一位母亲是最成功的,那应该还是李纨吧。她只有一个独生子,也就是贾兰。而贾兰容貌上等,清秀帅气,为人也是十分儒雅。并且在学习方面,更是勤奋好学,诗词当面比贾宝玉还要优秀。而后来也正是因为他,贾家在败落之后,他考了科举,重新让贾家发挥起来了往日的荣光。其实他应该是这所有人里

  • 寡妇李纨的居所遍植杏花,曹雪芹给了6字评价,一语道破底牌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李纨

    红楼十二钗诗词解读系列【第十三篇第4节】穿凿扭捏的稻香村李纨的居所是稻香村,对于这个所在,《红楼梦》第十七回,通过贾政和宝玉对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已经告诉读者稻香村的定位,其实就是李纨的定位,曹雪芹对其给出了底色和基调。大观园是贵妃娘娘的省亲别苑,自然是人间胜境,理应一片富贵气象才是。稻香村却是个特

  • 橙红年代:刘子光成心理辅导员,小帅李纨立功,梅姐的老板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香标签:李纨

    前面的剧情中,马思纯饰演的胡蓉以优异成绩成为刑警,老爸胡跃进(巫刚饰)因为胡蓉是战友黄振武的亲生女儿,所以始终不同意。第11集一开始,胡蓉就趴在护士站闷闷不乐,陈伟霆饰演的刘子光瞬间变身成心理辅导员,对胡蓉一通开导。光哥的心理辅导技能全开,从护士站到走廊,从走廊到休息区,从站姿到走姿,从走姿到坐姿…

  • 《红楼梦》:李纨的性格为何那么矛盾?封建社会“未亡人”的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李纨

    如果要说出一部女人最多的小说,小编一定为大家推荐《红楼梦》,从老太君到活泼可爱的姑娘们,每个都有各自的特色。在小说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也就是李纨。李纨在书中是个非常矛盾的角色,她是以“未亡人”的身份出现的,平时很容易让人忽视,唯独众女策划举办诗社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她的活跃。事实上,李纨的年纪和

  • 李纨娘家为何极少与贾家有来往?与贾宝玉有莫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李纨

    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世族,贾家除了在与其他贵族世家来往周旋,对同气连枝的世交老亲亦勤于联络,一丝不苟,贾府好客,常常有亲友往来,薛家不必说,仅仅作为王夫人的姨表关系就一住不走;史湘云隔三差五来住大半月才回家;连邢夫人的侄女都跟随父母亲投靠姑妈而来,而李纨呢?作为荣府二房的长媳,李纨的地位不比其

  • 李纨晚年幸福,儿子没有早逝,她也没有早逝,共同享受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李纨

    小说《红楼梦》里,李纨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而金陵十二钗却都上了薄命司的册子,全部是红颜薄命,李纨薄命就在于青年丧夫,早早断绝了夫妻之爱,以至于她的判词中有一句就是“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但是现在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李纨晚年也是悲剧,或者她在儿子贾兰中举后就病逝了,

  • 红楼梦:贾府败落后,李纨有钱,却对巧姐袖手旁观?她做错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李纨

    《红楼梦》贾府败落的结局从一开篇就已经有征兆了,冷子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说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可怕的还是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来,贾府就像冷子兴所说的彻底败落了,府中的一干人等都落了难,不过很多人根据《红楼梦曲》中对李纨的叙述断定李纨躲过了这一劫,但是她不仅没

  • 若是李纨不救巧姐,也是应该,你会倾家荡产去救婆家堂侄女吗?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李纨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从问世以来,就被读者关注,因此有了很多红学家和索隐派,于是有了很多不同的说法。不知道哪个索隐派竟然索隐出,在贾家败落之后,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入青楼,而此时只有李纨有钱,可是李纨为人凉薄吝啬,竟然不肯出钱搭救巧姐。先不说这种说法实在是匪夷所思,《红楼梦》后八十回没有这样的情节,

  • 红楼梦:为什么王熙凤不嫁给贾珠?这是因为她的出身不如李纨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李纨

    小说《红楼梦》里,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侄女,亲上加亲嫁给了贾琏,可是贾琏和王熙凤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贾琏只是王夫人的大伯子贾赦的儿子,而王夫人的长子贾珠娶了书香门第的闺秀李纨。如果是亲上加亲,还是王熙凤嫁给贾珠最好,姑作婆,最贴心,封建社会都是这样。如果王熙凤嫁给贾珠,她就不会受糊涂婆婆邢夫人气了。有

  •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为什么只有李纨有字,其她女子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李纨

    李纨,字宫裁,别号稻香老农,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她是荣国府长孙贾珠名媒正取的正妻,是贾府鼎鼎大名的大少奶奶。这样的身份地位与她在贾府行事低调的一贯作风,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人们常说人如其名,颇有几分道理。名字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与身世,家庭背景,历史背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明朝,只有身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