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钗中的李纨,应该是最老实本分的女子。
他才貌俱佳,学富五车,是贾家复兴最大的希望。
至于李纨,系金陵名宦之女,也是书香门第。
只是李纨的父亲信奉“女子无才便有德”,便只让她识得几个字,“以纺绩井臼为要”。
国公之后,名宦之女。
两者门第相当,结为夫妻倒也在情理之中。
可如果只是门第相当,那么多贵族家庭的小姐,其中不乏惊才绝艳之辈,为何偏偏选中了李纨?
一个不学无术的女子,和一个才高八斗的男子,似乎怎样都无法走到一块吧?
可当时的婚姻,并非如今的自由恋爱。
当时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李纨在嫁入贾府之前,或许都没有见过贾珠一面。
为什么是她?
贾珠死后,李纨的生活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前风花雪月,如今形如枯槁。
守寡后,她的生活很单调。
“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守节,是古代女子的美德,虽然也有叛逆改嫁之人,但却并非李纨之流。
李纨家庭对她的培养模式,是严格按照礼法来的。
反观林黛玉家,自小便将她当成男儿在养,还特地请了私塾先生回家。
这种教育方式很先进,但也不合礼法。
李纨能嫁给贾珠,家庭的培养模式应该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王夫人最爱便是老实本分的女孩,这一点从她喜欢袭人身上便能看得出来。
书中说,袭人外貌并非出众,但胜在老实本分,思虑周全。
王熙凤曾经评价袭人“是个省事的”,从某种角度上而言,袭人的确识大体。
只要和袭人没有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类人相处起来应该是很舒服的。
这样的人在身边,很省事,但贾母并不喜欢。
贾母最爱有灵气的女孩,如黛玉,如晴雯。
可王夫人平生最不喜这样的姑娘,觉得她们乖张,最爱惹事生非。
所以她想将袭人给宝玉做妾,可贾母却中意晴雯。
娶妻娶贤,纳妾纳美。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晴雯和袭人的选择,贾母的观点才是社会主流。
可王夫人对于有灵气的女孩,总有种潜意识里的排斥。
或许是吃过美貌姑娘的亏,如贾政对赵姨娘无缘由的维护,是横梗在王夫人心中永远尖锐的刺。
赵姨娘几次挑事,甚至在贾母面前大放厥词,若非没有贾政的维护,她事后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正因为如此,王夫人才分外讨厌花里胡哨的丫头,觉得她们性格乖张,会带坏宝玉,于是怒而出手,赶走了清清白白的晴雯,并最终导致其病死。
王熙凤说李纨是个佛爷,什么事都不管,一点都不中用。
当然,从凤姐角度来说的什么事都不管,特指管家的事情。
按理说,明清时候的少奶奶当家,李纨应该是王熙凤最大的竞争对手。
可贾珠死后,李纨深知韬光养晦,不去招惹这些事情,安然退居幕后。
守寡后,她只想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照顾好儿子。
这些举措,看在王夫人的眼里,就是本分,也是她欣赏的特质。
同性相吸,王夫人所受到的教育,可能与李纨有相似之处。
本分,老实,识大体,这些特质,薛宝钗同样有。
也正因为如此,金玉良缘中,王夫人更中意的应当是宝钗,而不是拥有金麒麟的史湘云。
薛宝钗有心机,但同样也很本分。
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做法看起来冷漠无情,可在欣赏她的人眼中,便是循规蹈矩。
金钏儿之死,王夫人找宝钗求安慰,而宝钗也的确对于金钏儿的死没有丝毫触动。
很多人因此而抨击宝钗冷漠,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因为宝钗真的是个非常儒家的人,极其看重规矩。
金钏儿不过是丫鬟,在儒家阶级观念浓郁的时代,一个丫鬟若是让主子不高兴了,便是天大的罪孽。
曹公给宝钗的评价便是“时”字。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这样的言论,并没有说她不好,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述。
宝钗对金钏儿冷漠,在王夫人眼中恰恰是懂事的体现。
而贾政痛恨宝玉,还是因为他平日和丫头们厮混,没有半点主子的模样。
曹公想要表达人人平等,这是跨世纪的观念,而在当时的社会,亲亲尊尊才是王道。
所以,王夫人欣赏李纨,看重的其实是和她自己一样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不能说不好,毕竟如黛玉那般的性格,也要忍受她偶然小性子的头疼。
但这一类女性也并非没有缺点。
省事懂事不挑事的背后,是对人世看破的无情。
这一类人,若是触犯到了自己的利益,便会毫不留情出手,在悄无声息中将人置于死地。
诸如袭人对晴雯,又诸如宝钗为了自己的名声,金蝉脱壳丝毫不顾是否会伤及旁人利益。再比如,大家所猜测的,贾府败落后李纨对贾府子孙的无动于衷。
王夫人按照自己所喜爱的特质挑选儿媳妇,可两个儿媳妇,最终都逃不过守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