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相较于其他人物,李纨总显得暗淡许多,而这种暗淡似乎又不仅仅是因为李纨形同槁木、心如死灰,而是有一种不确定性,好比对于林黛玉,喜欢的因为她鲜明的性格,超逸的才情,即便有点小瑕疵也觉得是好的;又比如探春,喜欢的便认为她阔朗大气,敢作敢当,不喜的也是有缘故的,大多觉得她贪慕虚荣,六亲不认……
不论是谁,读者都能准确的找到感觉,但是李纨,总是很难让人去定义,看似与世无争,又好像不是,说是城府深沉,又找不到实据,饶是如此,许多人对李纨却没有好感。
其实,虽然书中一再强调李纨的超脱淡然,但作者毕竟是个狡猾之人,擅用褒贬不一,明暗互转之笔法,但凡细细品读,便能于微妙处发现其用意,李纨的人缘不好,是有缘故的。
第五十五回始,王熙凤小月,黛玉湘云等染病的染病,卧床的卧床,贾府之事繁冗,王夫人力有不逮,只能令李纨、探春及宝钗协理。
老太妃薨逝,府中有职位及诰命需往皇陵守制,一时间各种沉疴旧疾浮出水面,各种妖魔鬼怪开始肆意妄为,李纨三人面临巨大的考验。而因为一个庶出的身份,加上三人中最具有责任感,探春面临的窘境更加一层。
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去世,吴新登家的来报后便垂手待命,一言不发,探春毕竟经验有限,便问一旁的李纨,李纨稍微一想,便道:“前儿袭人妈死了,听说赏银四十两,就赏四十两罢”。吴新登家的要领命而去,亏得探春制止了,根据贾府的规矩,家生子与外头的待遇不一样,如就此打发,不知探春要被一众虎视眈眈的婆子们奚落成什么样。
要不说探春倒霉,刚做下给赵国基二十两赏银的决定,赵姨娘便来了,进门就哭着喊着“太太拉扯你,你也该拉扯我们才是”,一旁的李纨便道:
“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他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
也不知李纨是何等想法,此言旁人一听将如何揣测探春?一心讨好王夫人以拉扯自己亲娘?抑或探春有假公济私之心?这话传到王夫人耳边,探春将如何自处?
李纨从来不是个木头人,看似不问世事,却对贾府之事了然于胸,好比那小丫头林红玉,凤姐何等精明能干,却对林红玉一无所知,李纨倒是对这小丫头的身世背景一清二楚。这样的李纨,能糊涂到什么地步?
第六十二回,林之孝家的来报,有一位婆子的嘴很不好,请示是否打发出去,探春便问:“为何不回大奶奶?”,林之孝家的便称,早已经回过,大奶奶让三姑娘做主,幸好平儿在一旁,此事才能得个了结。
那么这位婆子到底说了什么事?大抵是探春一个姑娘家不方便打听的事儿,所以平儿才很快领命去处置,不让探春裁决。可李纨作为第一个知道此事的人,并未想到探春是否方便处置,一口气都推给了探春,到底有何用意?
更有玫瑰露事件,柳五儿被林之孝的带到李纨处,却被以照顾贾兰推掉了,只让问探春,可玫瑰露一事又与赵姨娘和探春丫头小婵有牵扯,探春该如何着手此事?故而,探春想了半日,还是让回凤姐做主。
这就是李纨,屡次三番给探春要拉探春下水,亏得探春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没有行差踏错。那么,李纨为何要这么对待探春?从各方面来看探春并不会对李纨有所威胁,众人吃螃蟹一会,李纨因摸到平儿的一串钥匙大作感慨,大抵对着管家之位还是有些许兴趣的,可再怎样也碍不着探春的事儿。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李纨这些行为是没有针对性的想要陷害探春,而是李纨此人本性自私冷漠,他人的难处于她不值一提,甚至为了体现自己的贤良,不惜牺牲别人的名誉。
作者赋予李纨这些特质,是有深刻用意的,根据李纨的判词可知,贾府败落后贾兰成功考取功名,李纨如愿穿戴上凤冠霞帔,但母子两可能在面对贾家其他子孙的求救时选择漠视,故而判词及《红楼梦曲》中对李纨极尽嘲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可以李纨费尽一生心血,在自己和众人之间筑起一道道坚硬的壁垒,贾兰功成名就不久,也逃脱不了宿命,贾兰最终英年早逝,而李纨,则成了别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