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得意地笑了:“我就是想让你这么以为!”
我不想从道德角度来评判袭人,这个太私人化、感情化,我只想说袭人是一个心思周密、善于为自己筹谋的人,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
李嬷嬷骂袭人,从作品中的描写来看,是在李嬷嬷“出去”之后。不过以她的性格、以她与袭人的关系,当初也不可能没骂过袭人。即使没骂,也一定心里很讨厌。
袭人和李嬷嬷,一个是年轻的大丫鬟,一个是年老的奶奶娘。他们分别代表着宝玉仆人中的两大阵营。宝玉当然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而贾府有着传敬老的传统。并且因为宝玉太年幼,没有自主性,所以均衡下来,李嬷嬷还要略压袭人一头。
李嬷嬷很不喜欢袭人,有点儿像婆婆对媳妇的挑剔。这就是“婆媳矛盾了”,天然而不可避免。但是以袭人的心思周密,她当然不肯长久的屈居人下——除了“二木头”迎春,谁也不会甘心被人压制吧——所以她肯定要想办法,肯定要为自己争取的。
怎么争取?第一步当然是提升自己。贾母觉得袭人“竭力尽忠”、“心地纯良,克尽职任”,众人觉得袭人“殷勤小心”,王夫人觉得袭人“在宝玉身上留心,在诸人跟前和气”。连怡红院的小丫鬟佳蕙,在背后评价袭人,也说“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说良心话,谁还敢比他呢?”——佳蕙评价袭人是在后来,但是袭人的这个名声肯定不是后来才建立起来的。
博得众人的一致称赞,工作认真,业务出众,这是第一步。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被提拔。
第二步是博得宝玉的喜爱。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却起不到决定作用,因为宝玉就没有决定权。这么说吧:如果贾母贾政或者王夫人硬塞给宝玉一个不喜欢的丫头做屋里人,宝玉也没办法拒绝,最多是把她晾在一边,不理不睬。而博得了宝玉的喜欢,如果遭到贾母贾政或者王夫人的反对,她也照样成不了姨太太。
在众人称赞、宝玉喜欢的基础上,袭人有还需要得到当权者的特别赏识,就是后来向王夫人“进谗”。是“进谗”,因为她的建议明显会破坏宝黛爱情;但不是“诬陷”,因为她说的都是实话,而且还没全说出实话:宝黛爱情她可是隐瞒下来的。当然,这是另一个复杂问题,咱们在这里不展开了。
这是袭人上位的三部曲,缺一不可。
三部曲都是加分项,还有潜在的减分项。也就是说有一些忌讳是袭人必须避免的。一旦违反了这些禁忌,袭人就势必出局。那是什么样的禁忌呢?
第二十回,王熙凤劝李嬷嬷“你是个老人家,别人高声,你还要管他们呢,难道你反不知道规矩?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第七十四回王熙凤向王夫人进言:“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可见在这样的大家族,仆人间吵架、闹矛盾、“咬牙难缠”,就是极大的忌讳。
所以袭人再怎么不满意,怎么可能表现出对李嬷嬷的不满意、给人以“袭人好斗”的印象呢?
宝玉喝醉了酒,对李嬷嬷不满意,要撵李嬷嬷出去。说实话,按照那样的规矩,李嬷嬷私自回家、没有陪侍宝玉,确实是她失职。而私自喝了宝玉的茶,当然也是违规。但这些都是乳母们的常态。仅凭这些罪名,贾母是不会同意宝玉把奶妈撵出去的。
如果宝玉趁醉去向贾母提出要求,贾母不会答应,那会怎么样?
第二十九回宝黛争吵,贾母和王夫人“将这祸移到袭人、紫鹃两个人身上”、“因此将他二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出了问题,主子是没事儿的,身边服侍的丫鬟却肯定会遭殃。
贾母不能同意宝玉撵走李嬷嬷,十之八九会拿丫鬟出气、迁怒于身边服侍的丫鬟。袭人既然作为丫鬟中的第一人,一旦迁怒,她肯定是逃不了的。
当然,贾母不因此撵李嬷嬷,这是一定的;但贾母迁怒袭人,这是不一定的。“不一定”,那就是“有可能”。
袭人不喜欢李嬷嬷。但如果不阻止宝玉,结果是撵不了李嬷嬷,自己反而有可能遭受无妄之灾,你说这是何苦呢?
但是,袭人劝阻宝玉,不表示她不想让宝玉撵李嬷嬷,也不表示她“敢怒而不敢言”。只不过袭人有更深层,更巧妙的方法。什么办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