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是全书残缺最严重的章回之一,所谓的“灯谜”,曹雪芹只记录了贾母、贾政、贾环,以及元迎探惜四姐妹,文字截止惜春的灯谜,然后戛然为止,非常突然。
按照曹雪芹的设置,后文应该还有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的灯谜,却因为曹雪芹的早逝,再也没有续上。
续书人见了难免觉得可惜,于是就对第二十二回的灯谜进行了补充,比如程乙本,专门给宝黛钗三人分别设置了一个灯谜,但内容一塌糊涂,极其不符合人物的性格设定。
关于薛宝钗的灯谜,笔者之前已经详细论述过了,程乙本给宝钗设置的灯谜是: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这个灯谜显然是胡诌的,薛宝钗的蘅芜之体,诗风以典雅浑厚为主,怎么可能吟出“有眼无珠腹内空”、“恩爱夫妻不到冬”这样的句子。
分明是续书作者,立足后四十回的结局,知道贾宝玉科举高中后,舍弃宝钗之妻,跟随一僧一道而去,临行前在雪地里拜别贾政,为了对照这个结局,强行给宝钗安排了如此粗俗的一个灯谜。
曹雪芹原稿里,已经给薛宝钗设计好了灯谜,便是: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灯谜写在第二十二回末尾,与惜春灯谜分页,独占一大片空白,又有“暂记宝钗制谜云”字样,显然是一条备忘录——曹雪芹提醒自己别忘了还有宝钗的灯谜没写完,结果如畸笏叟批语所言,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再也没机会写完。
程乙本里,将原本给宝钗安排的这首灯谜,给了黛玉。然后给宝钗安排了上述这个粗俗的灯谜,续书人似乎有扬黛抑钗的倾向,故意违背曹雪芹的本意,把提前写好的灯谜硬是塞给了黛玉。
同时,续书作者也给贾宝玉安排了灯谜,灯谜的水平也可用胡诌二字评价。
贾宝玉灯谜写的是: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谜底是镜子。
贾政看完后非常高兴,连忙询问这首灯谜是谁做的,贾母说是宝玉所作,贾政就不言语了,自然是封建大家长的做派,不愿意当众夸奖宝玉。
诸君可曾想过,贾政看完这个灯谜,为何会高兴?
这是因为贾宝玉的灯谜灵感,取自四书之一的《孟子》,具体是孟子第九篇“万章上”。
孟子和万章讨论舜和他弟弟象之间的关系,象多次坑害舜,想要抢夺他的财物和妻子,结果舜却对弟弟依然如常,所以就有了孟子的那句: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意思是只要弟弟象开心,舜就开心,象有忧虑,舜也跟着忧虑。这是在赞美舜对父母和弟弟的关心和爱护。
贾宝玉的灯谜,引用的是《孟子》中的句子,贾政一眼看破,自然想知道这是哪个孩子写的,想必准备夸奖两句,结果听贾母说是宝玉作的,登时就拉下脸来不说话。
这个情节的设置很不合理,严重违背了贾宝玉的人设。
贾宝玉最厌恶的就是仕途经济,四书之中,他最不熟的恰恰就是《孟子》,直到第七十三回贾政查功课,宝玉挑灯夜读,补习功课,曹雪芹对他的功课状况展开了详细的描述:
这里宝玉听了,便如孙大圣听见了紧箍咒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一齐皆不自在起来。想来想去,别无他法,且理熟了书预备明儿盘考。口内不舛错,便有他事,也可搪塞一半。想罢,忙披衣起来要读书。心中又自后悔,这些日子只说不提了,偏又丢生,早知该天天好歹温习些的。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第七十三回
这样的贾宝玉,怎么可能在元宵夜宴上,用《孟子》作为灵感,作出一个能挠中贾政痒点的灯谜?
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其作《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一书中,也对贾宝玉的灯谜提出了相同的疑义:
续补者颇有点踌躇满志,特地通过贾政之口赞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但续补者显然忘记了宝玉是“极恶读书”的,而现在的谜语却是集四句儒家经语而成的,而且还都出自最不应该出的下半本《孟子》的《万章》篇上。小说于制谜一回之后,再过五十一回,写宝玉对父亲督责他习读的《孟子》,尤其是下《孟》,大半夹生,不能背诵,而早在这之前倒居然能巧引其中的话制成谜语,这就留下了不小的破绽,破坏了原作者对宝玉叛逆性格的塑造。
由此可见,红楼后四十回,以及第二十二回的补文,一定都不是曹雪芹自己写的,后四十回部分内容,可能真的有曹雪芹的早本痕迹,但绝不是本人亲自写的,前后对比差异太过巨大,人设支离破碎,诗词也跌了一个境界,若还是强行认为是曹雪芹原稿,那无疑是自欺欺人。
本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源自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