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对于唐朝诗人,我们通常把李白排在第一位,然后是杜甫白居易,或杜甫王维。可是,黛玉教香菱学诗,却首推王维,把李白放到了末位。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黛玉为何偏爱王维?王维的诗有什么特点?
王维其人和他的山水诗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却是诗佛,一个“佛”字,给王维的诗定了位,即富有禅意。
什么是禅意?看似浅显的句子,却是一句句佛家的偈语,初读之只觉得美,细品之却充满着哲理。
王维的诗美在哪里?用苏东坡的话来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和画两方面的艺术成就都非常高,他能把诗画相融合,诗句即为画面的描绘,画面却蕴含诗意。
即使是最没有想象力的人,都能从他的诗中想象出画面来,比如被选入小学课本的《画》:
一幅山水画,就在这些浅近的词句中跃然而出,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不过,王维最擅长的,还是山水诗,通过读他的诗,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从他的诗中读出美来,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要从他的诗中读出哲理来,却需要一些人生历练,比如被广大文艺爱好者经常拿来装门面的
王维的这种感悟,来自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30岁就高中状元的他,曾经也是志得意满,胸怀抱负。突然爆发的安史之乱,彻底打乱了他的人生规划,而且几度在生死边缘徘徊。并且因为怕死而选择向安禄山低头,让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那么了不起。满腹才华又怎么样?不还是得向暴力屈服吗?很多时候,
只能锦上添花风花雪月的才华,不能称作才华,只有遇到危险能够化险为夷拯救苍生,才叫才华,更确切地说应该叫能力。
有了这样的人生体验,王维彻底看清了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于是投向了佛的怀抱,寄情于山水。
这一点,和宝玉何其相似,宝玉最终出家,何尝不是自省自悔之后的大彻大悟?
曹雪芹写出的红楼巨著,何尝不是充满哲理的浅近文字?
走过弯路的黛玉,和王维一样放下了执念
香菱向黛玉学诗,可谓恰逢其时,因为此时的黛玉,正处在王维“坐看云起时”的阶段。
曾经的黛玉,有着比王维更深的执念,既有着自负才高处处想拔尖之执,又有着对宝玉辖制掌控之执。这两种执念,把黛玉弄得身心俱疲却不自知。
人生往往是这样,当局者迷,一旦产生了执念,就会越陷越深,从来不会内省,不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
王维寄情于山水,因为山水之美,需要停下脚步用心感受,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慢生活。王维在狂奔的路上来了个急刹车,发现跑得越快失去的越多,以至于对每天都在身边的美景都视而不见。
黛玉的急刹车发生在与定钗的“
与其和宝玉的多情较劲,不如教香菱写诗来得快乐。
这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诗,是一种闲淡、舒适的心境,和细水长流般的生活态度,讲究的是心旷神怡之下的意趣:“
心中无忧,方有意趣自然流露,这番诗论,足以说明这个阶段的黛玉,已经彻底放下,活得坦然自若。
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王维是如此,黛玉也是如此。
诗仙李白一心向往神仙的洒脱境界,这是黛玉前期的追求,成长后的黛玉才明白,这种追求,太脱离现实。
诗圣杜甫专注于民间疾苦,为底层人代言,活得实在太累,而且这也不是黛玉这样的闺阁女子能做到的,缺乏生活体验,很难产生共鸣。
只有王维,从执着到淡然,这份生活态度,人人都可借鉴,也是人生于世最该遵循的生活态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黛玉不但安然接纳了生活现状,未来泪尽之日,她也会安然接纳命运的安排。
这其实正是宝钗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