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洋“四不将军”吴佩孚: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不贪财

北洋“四不将军”吴佩孚: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不贪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814 更新时间:2024/1/19 22:02:47

吴佩孚人生的信条是: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不贪财。大量史实证明,吴佩孚一生是言行一致的,首先是不好色。吴佩孚年轻时写过:“率性而节欲,可庶几于圣贤;纵欲而灭性,则近于禽兽。”这道理说得简明、形象,吴想做个道德完善的真君子。吴佩孚三十开外才娶结发妻子李氏,后吴母坚持让他纳张佩兰为妾。李氏病故后,吴佩孚也不再娶。一德国女子对他一见钟情,写信表白,吴以一句“老妻尚在”拒人于千里之外。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吴佩孚一代枭雄,不为美女所动,与糟糠之妻厮守一生,可敬!

其次是清廉。吴佩孚自比关羽岳飞,对贪官污吏向来痛恨,虽出身农家,但一生不置产、不贪污、不索贿、不受贿,廉洁自律。吴佩孚一生衣食俭朴,吃面食、米饭,每餐只喝少许山东黄酒或绍兴酒。1924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钱昌照,曾记述与吴佩孚初次见面的情景:吴穿着布衣布鞋,白薯屑落了一身,招呼钱一起吃烤白薯,还大谈自己的做人哲学。

1927年5月的一天,吴佩孚率卫队逃往四川,经河南邓县构林关,受到当地头面人物的热情款待。面对满桌酒肉,吴佩孚却说:“免了吧。战火连绵,百姓不得温饱,我们还要这么多菜干什么?”只留下4个小菜,其余全叫人撤下。本来定于第二天清早开拔,可地方士绅纷纷前来求字求诗,吴雅兴大发,欣然应允,即席撰写了多首诗。在赠给乡绅杨星如的诗中写:“天落泪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尔曹。”毫不客气地谴责地主豪绅们的罪恶,令其难堪。谁也没有想到,舞文弄墨竟救了吴佩孚一命。当天上午,他的先头部队中了河南悍匪索金娃的埋伏,连秘书长张煌言也被乱枪击毙,他却因推迟出发而得以幸免。

1932年10月,吴离开成都定居北京后,主要靠张学良的资助维持生计。后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囚,吴佩孚靠伪京津卫戍司令齐燮元接济,挂了个有名无实的“顾问”,每月领“车马费”数千元。齐燮元原是他的部下,吴佩孚接受这一照顾,可作“袍泽之谊”解,但无卖国之嫌。

再次,拒绝裙带。吴佩孚当权后,前来跑官的亲友络绎不绝。一次他亲写手谕:“天、孚、道、云、龙五世永不叙用。”这5个字都是蓬莱吴姓一系,一道手谕将自家亲戚攀附之路全堵死了。有个老同学为官名声不佳,来求吴为他在河南谋个官职。吴佩孚批条“豫民何辜”回绝,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要你来害他们?手下有个老同事无能,不安于有职无权的闲差,便毛遂自荐,写下军令状,“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吴佩孚批道:“且先种树。”

不过,也有“例外”。吴佩孚刚当兵时是个勤务兵,一天送公文被巡警营幕僚郭绪栋赏识,被推荐到保定武备学堂做了士官生,自此有了事业的起点。飞黄腾达后,吴念念不忘知遇之恩。在洛阳大帅府,除接待曹锟使者外,所有中外宾客吴佩孚一律不亲自迎送,唯独对郭礼遇有加,始终不渝。郭有烟瘾,吴有禁令,但特下手谕:“只许郭公过瘾,不准僚属破戒。”郭生病,吴衣不解带亲自服侍。后来,郭想衣锦还乡,吴保举郭做山东盐运使,郭嫌官小,闹脾气,说:“难道我就不够当一任省长吗?”于是,吴又保荐郭做省长。郭继续“开价”:“我不做省长则已,要做就在山东本省露脸,这才光宗耀祖。”当吴大费周折为其谋到山东省省长之位时,郭已沉疴不起,不久即撒手人寰。吴佩孚亲撰挽联:“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弃下老母孤儿,有我完全负责任;义则为师,情则为友,嗣后军谋邦政,无君谁与共商量。”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军警逮捕了30多名所谓的“暴徒”,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几天后,远在南岳衡山的吴佩孚得知消息,这位被称为敢“言人所皆欲言,谏人所不敢谏”的小小师长,竟直接向大总统徐世昌发出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数日后,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电文大意是:决不许出卖国家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我愿和日本决一死战!

1924年兵败后,有人建议吴佩孚逃入天津租界,他厉声斥之:“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到了汉口,日本人探询他是否愿游日本,吴佩孚回答:“我连租界都不住,谈何去日本!”被奉系打败后的1925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意借款给吴佩孚支持他东山再起,并且不需要抵押,结果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在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1927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荒城二郎派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大量军火并助款百万,也被严词拒绝。吴给日本人的回答是: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用不着外人插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溥仪搞伪满洲国,他立即通电反对。他曾到北京怒责张学良:“为何不打?”张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吴说:“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

标签: 吴佩孚

更多文章

  • 唐朝河中节度使韩弘:一门三节度使为人赞颂 为何偏偏讨厌牡丹?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弘

    韩弘弃文从武,在军营中发挥所长,他精明勤快,曾在任内诛杀骄兵三百人、斩吴少诚之使、阻挠对淮西的讨伐,忠于朝廷,得到了唐宪宗、穆宗的宠遇。韩弘家族人才辈出,除了自己以外,弟弟和儿子都担任过节度使,为时人称赞。韩弘晚年的时候居住在长安,他非常讨厌牡丹,一看到牡丹就要让人除掉,并且说道:“我怎

  • 唐朝河中节度使韩弘后人都有谁 怎么评价韩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弘

    韩弘年少就成了孤儿,后来因举明经科不中,于是弃文从武,得到舅舅刘玄佐提拔而担任都知兵马使、司徒、中书令、同平章事等职,封爵许国公。那么,韩弘的子女后代都有谁呢?历史上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韩弘后人儿子:韩肃元韩公武(左骁卫上将军)怎么评价韩弘李纯:降神挺材,积厚成器;中蕴深闳之量,外标严重之姿。有匡国

  • 唐朝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作品 田弘正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田弘正

    田弘正出身宦官之家,曾率六州之地归顺朝廷,效忠于朝廷,多次征讨叛乱、镇守藩镇,颇有功绩。公元821年,田弘正与家属、部下等三百多人都被王庭凑作乱杀害,时年58岁,唐穆宗追赠其为太尉,谥号忠愍。田弘正的作品《全唐文》收录有其文两篇:《谢授节钺表》、《与李渤书》。田弘正历史评价李愬:魏人所以富庶而能通知

  • 唐朝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子女后代 唐宪宗称他是能倚靠的“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田弘正

    田弘正历任魏博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博节度使等职,封爵沂国公;他先后征讨王承宗、李师道等人,颇有战功。田弘正为人宽容正直,但御下不严,家人生活奢侈、嚣张跋扈,引得将士不满。田弘正的子女后代田弘正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田早、田牟、田布和田章。其中,田牟历任丰州刺史、天德军使

  •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简介 田弘正怎么死的 田弘正治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田弘正

    田弘正本名田兴,字安道,是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自幼爱读书,也精通兵法、善于骑射,为人正直效忠朝廷,深得重用。田弘正著有《谢授节钺表》《与李渤书》等作品。那么田弘正是怎么死的呢?田弘正简介田弘正(764年-821年),本名兴,字安道,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唐朝中期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堂侄,

  • 苏瑰的儿子 苏瑰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瑰

    苏瑰苏瑰生于京兆武功(今陕西杨凌大寨镇),家族人才辈出,他也于20岁进士及第,一路升迁当上了唐朝宰相。为官为人都得世人赞颂,曾力主李旦辅政,得罪韦后一党。后来,苏瑰年老体迈而从高位上退下来,不久后就去世了,死前要求薄葬,得以配享睿宗庙庭。苏瑰的儿子苏颋苏瑰的儿子有:苏颋、苏冰、苏诜、苏乂、苏颍和苏颜

  • 苏瑰简介 苏世长与苏瑰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瑰

    苏瑰别名苏瓌,是唐朝时期宰相,担任过扬州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傅等要职,封爵许国公,于公元710年逝世,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司徒等,谥号文贞,得以配享睿宗庙庭。苏瑰简介苏瑰(639年-710年),一名瓌,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杨凌大寨镇)人,唐朝宰相,西魏度支尚书苏绰玄孙,隋

  • 萧嵩简介 萧嵩的子女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萧嵩

    萧嵩生于名门兰陵萧氏,是梁武帝萧衍的后人,唐朝时期的宰相,深得陆象先、姚崇的赏识,身居高位还能权臣而退,晚年辞官颐养天年,悠然自得。公元749年,萧嵩寿终正寝,活了80多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萧嵩简介萧嵩(?-749年),字乔甫,号体竣,南兰陵郡兰陵(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

  • 李之仪简介 李之仪妻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之仪

    李之仪是北宋著名词人,自称姑溪老农、姑溪居士,以尺牍擅名,亦能写诗,代表作有《卜算子》《姑溪居士前集》《姑溪词》等。李之仪的妻子出身书香门第,颇为聪慧。李之仪简介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

  • 南宋重臣崔与之为何13次拒绝宋理宗任命 如何评价崔与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崔与之

    崔与之一生为国忧民,不仅深得朝廷器重,也深受百姓爱戴,为官做人都可以说是完人。宋理宗对其也是敬重有加,多次授命于他,但崔与之终因年老体迈而拒绝了宋理宗13次。崔与之13次拒绝宋理宗67岁那年,崔与之辞官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广州,定居在崔府街。然而,登基不久的宋理宗对其十分倚重,此后十年之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