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诗人宋之问生平 宋之问结局 宋之问子女 宋之问作品

唐朝诗人宋之问生平 宋之问结局 宋之问子女 宋之问作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34 更新时间:2024/1/1 12:27:18

水分清浊,山分雄秀;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一个人的开始与他的后来,也有一比。《论语》里讲,“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道德的修行,品质的磨砺,人格的历练,是几千年来关乎人生的一个终生话题。而对于一个人的道德评判,有时几经反复,历时久远,才能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一千次的口诛笔伐,并非意指一人,而是在评判的同时,将具有普遍批评价值的皮鞭落在了向善之人的心坎上,从而推动社会道德的整体提升,确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无穷威力。

说要唐代诗人,不能不提宋之问。一直想跳开这个毁誉不断的人,但他确是唐朝诗人中独特的“这一个”。宋之问的一生,从向名到追名,从成名到毁名,从名败到身殁,他自己也许浑然不觉,一生诗意陶然。

平心而论,宋之问是个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十年寒霜苦读,不仅为他赢得了功名,也为他赢得了诗名。在年轻的时候,就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比杨炯还要小五六岁)一起分配到习艺馆,这是一份没有实权但很体面的工作,文章才气渐渐知名。后来,武则天因为欲掩丑声,令人编撰《三教珠英》,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共有一千三百卷之多,主要编译以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为首的儒佛道三家精言。宋之问在参与这项工程之时,结识了当时诸如张说、刘知己、沈佺期等文化名流,过着“日夕谈论,赋诗聚会”的惬意日子。

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唐诗纪事》

初唐后期,武则天掌控着当时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群会,游幸龙门时举办的这场诗歌大赛,大臣们一字排开,奉旨作文,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奋笔疾书,皇帝考大臣,场面当时相当的引人瞩目。左史东方虬率先成诗,武后大悦,当即赐锦袍一件,东方先生感激涕零地捧着锦袍,叩谢皇恩。可没过多久,当宋之问写好呈上时,武则天看了赞不绝口,觉得意境更胜一筹(这首应制诗的尾句“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可谓将马屁拍得又正又准),又随手将东方先生手中的锦袍夺下,给了宋之问。转瞬之间,锦袍易主。东方虬的难堪是可以想见的,宋之问的喜悦是浮于言表的。

这一次诗赛,点燃了宋之问内心深处的无限虚荣,原来可以因诗而名,由文而贵。

从此宴游不得息。王公贵族大摆车驾出行郊游的队伍里,少不了宋大才子。宋之问的锦绣文章,应景之作,歌功颂德的务虚文采,成了士大夫贵族消闲取乐的风雅之物。“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勤奋而有天赋的宋之问,用最华美的词藻,最虚夸的色调,最动听的颂词,描述着他所能有幸参与的每一次吃喝玩乐。凭借诗歌驰骋文场,结识了一大批达官贵人,写诗作文,赐金赏银,博得夸赞,为他带来了无限风光。

美酒喝坏了宋之问的脾胃,也喝坏了他的大脑。其间,他攀附上了武则天的宠男张易之兄弟:

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等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新唐书·宋之问传》

文人的悲哀,不在于能否写出好文章,而在于操守的丧失。宋之问等文人,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史上没有过的女皇执政,史上没有过的乾坤颠倒,他们碰到了。但史上文人的节气与风骨,他们应该是知道的,也可能经过痛苦的思考与抉择,也可能有过无奈与彷徨,可惜最终他们在热酒的蒸腾之下,投入了权贵的怀抱之中,以致甘愿为之炮制文章,代做枪手,而且趋之若鹜,甚至不惜“奉溺器”。在名节与官位上,宋之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且是,谁的声势大,就往哪家跑。写文章的人,沦落到这种地步,颇有些文丐的味道,诗才变成了诗奴。而且,宋之问貌美,长相很好,虽不比张易之那样的“莲花面首”,但还是比较出众的,当年还曾有过谋求武则天小蜜职位的举动,因为有“齿疾“(口臭)的毛病,没有得到同意。否则,宋之问大约还要风光一些。

公元705年,武则天垂垂老矣,病重不堪。张氏兄弟一倒台,宋之问便被贬到遥远的南方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应该说,这是命运的一次严重警告。在皇宫京城习惯出有车、食有鱼的他,哪里能够受得了苦?时隔不久,就偷偷潜回洛阳,途中写了一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戴罪之人,闻风瑟缩,口气已经和以前出游侍宴、品尝御膳的得意之色判若两人,写得极为凄怆。

回到洛阳,住在好朋友张仲之家里。张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这里正在召开秘密会议,要除掉权臣宰相武三思。好朋友没有避违,将这样的想法直言相告。宋之问的脑子立即发热。这又是一个接近权要的好机会,他想也没想,立即告诉了他那个同样获罪的书法家弟弟宋之逊,并安排侄子宋昙等人出面告发。本来是怀着“近乡情更怯”的心态回来,因为“检举”有功,将功赎罪,又得以晋升进京,兄弟一家皆大欢喜。弟弟宋之逊做了光禄丞,宋之问做了鸿胪丞,官居五品,换成了绯红色的袍服。那个张仲之、王同皎等好朋友在牢狱里被三提七问,严刑逼供,被打得遍体鳞伤,血溅衙堂。一面是邀功请赏。一面是斩首弃市。《朝野佥载》里讲,天下人都怨恨宋氏兄弟这一卑劣行径,都说,宋之问等人的红袍,是王同皎的血染成的。

卖友求荣,害友图进,这是一次致命的人格变异,从此,宋之问将写文章的机心,孤注一掷地用在了关乎个人荣辱的升迁上。

景龙三年,宋之问也还出了一次名。那一次,唐中宗在昆明池主持诗歌精英赛,相当于诗歌实力派之间的华山论剑,由上官婉儿负责评判优劣。一时间,楼上纸片纷飞,差一点的诗歌都在众人的惊诧目光中缓缓飘落。到最后,只剩下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人的诗握在她手里。众人翘首,不知谁能得此桂冠。不一会儿,沈佺期的也被摔了下来。上官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这其中,不排除因为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的私交(宋之问毕竟曾经检举有功,算是武三思的半个“救命恩人”),但宋之问又以一首应制诗再度扬名,技压群彦,风头出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才子。

好运又开始降临。宋之问又凭借他的文章才华,体面地活跃在京城。尽管写过许多淡泊清灵的诗句,但他巴结权贵之心始终存在。先前的教训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武则天不在了,张易之兄弟没有了,他又将目光移向新政权的执掌者,先是攀附太平公主,得以重用,后见安乐公主权势日隆,又移舟登陆,极尽吹捧奉迎之能事,宋之问的转向之快,堪称文人之最。写文章游刃有余,但想在政治的峭壁上腾挪跳跃,并非易事。他的反复无常,瞒得了一时,哪里能瞒得了长久?唐中宗想将宋之问提拔为中书舍人,可是,太平公主对他已经讨厌了,只轻轻地说起他在选拔人才里收受贿赂的事,情势大变,被提拔的人成为有问题的人,立即被勒令卷起铺盖,再度离京。宋之问的小聪明,再一次失灵。

亡命天涯的生活又开始了。宋之问又大量地写诗,他的一生在不停地写诗。诗歌成了他支付生命、博得虚名的武器,在贬官的途中,他确实作了大量的反思,真正留下来的,也还是他的忏悔与追思。但是只不知,他是否心存幻想,希望借助谪臣望归的美文,重返官场: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的诗源源不断地寄往京城。诉说自己“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的光辉历程,也表明自己忏悔醒悟、改过自新的决心,可惜新上任的唐睿宗李旦不吃这一套,因为鄙恶他的为人,以“狯险盈恶”流徙钦州。到了唐玄宗执政初年,曾经扰乱李唐王室的人员都受到惩处,宋之问也被下令赐死。

宋之问的一生,宠辱皆由诗。他的为官之道是失败的,为友之道更是糟糕,祛除不了内心深处的虚荣与浮躁,不懂做诗先做人的道理,也就枉读多年书了。《唐才子传》将杀害著名诗人他的亲外甥刘希夷的罪名加在他的头上,其实应是后人的嘲讽。这起涉及人生伤害的著作权案,以他宋之问的才名,决不能因为一两句诗的归属权而做出此事,且新旧唐书都不见记载,只是出自唐人小说,《大唐新语》里也讲刘希夷“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并不确凿;其次,以宋之问当时的年龄和心境,还不足以做出这样的劣迹;第三,如果确有其事,是不是可以推测舅甥两人年龄相仿,为某一个女子牵扯,诗中含情,为情而争,发生案情,也不得可知。但细想之下,这个爱虚名胜过爱自己的人,担心剽窃恶名远扬,也难免会做出不择手段的事情来。包括将他的名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转到骆宾王门下,大约是因为人们想拿他与骆宾王做个对比罢了。说到底,宋之问的为人,与他的口臭一样,令人感到遗憾。

“才华盖世,无耻之尤”,宋大才子最大的贡献,是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失行文人性格命运的典范。这不能不令天下文人警醒。

标签: 宋之问

更多文章

  • 东晋名将荆州刺史陶侃生平 陶侃结局 陶侃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陶侃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都昌人,东晋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

  • 南朝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生平 张丽华结局 张丽华子女 张丽华歌舞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丽华

    歌妓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是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

  • 北魏辅国重臣崔浩生平 崔浩结局 崔浩子女 崔浩著作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崔浩

    崔浩(381450.7.5),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他的七世祖崔

  • 唐朝一代名妓颜令宾生平 风采绝世不爱富贵爱才华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颜令宾

    妓女在我们眼里便是那种依靠身体出钱的风尘女子,不被世人所待见。而古代所说身为妓女,但是有很多是被生活所迫,男尊女卑的社会无法被改变。颜令宾是唐朝的名妓,却偏偏不爱富贵,只爱才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颜令宾的凄美故事。一、“都知”颜令宾唐代青楼里的娼妓一般可分成三等,等级是按接客

  • 历史上蜀汉名将马岱字什么 马岱怎么死的(没有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岱

    关于马岱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马岱斩魏延了,历史上关于马岱的资料并不多,马岱字什么也不得而知,有地方志记载是伯瞻。历史上马岱的哥哥马超是病死的,而马岱怎么死的并没有记载,估计也是病死或是老死的。一、历史上马岱字什么1、伯瞻说马岱字伯瞻一说,是因为日本的三国研究者在中国的地方志《陕西省扶风县乡土志》第162

  • 吴梅村简介 吴梅村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梅村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在诗文、音律、词曲、杂剧、绘画等方面都很有建树,代表作有《琵琶行》《圆圆曲》《梅村集》等。吴梅村简介吴梅村,(1609~1672),即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太仓城厢镇人。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复社

  • 屈大均简介 屈大均代表作 屈大均的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屈大均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其诗歌成就最高,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又被人称之为“广东徐霞客”。那么屈大均的代表作有哪些?诗歌成就如何?屈大均简介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

  • 铁保的代表作 对铁保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铁保

    铁保本姓觉罗氏,出身满洲正黄旗,担任过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是满人里最有名的书法家。铁保的代表作文学上他主编了《白山诗介》和经嘉庆皇帝赐名的《熙朝雅颂集》,著有《惟清斋全集》;书法上先后辑有《惟清斋字帖》、《人帖》、《惟清斋法帖》等。对铁保的历史评价

  • 王进宝简介 王进宝后人 王进宝的后代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进宝

    王进宝是清朝著名将领,也是河西四汉将之一,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授予奋威将军、陕西提督等职,封一等男爵,功勋显赫,战绩颇高。王进宝简介王进宝(1626年-1685年),字显吾,甘肃靖远人,清朝名将,河西四汉将之一。王进宝早年隶属甘肃总兵张勇麾下,随张勇转战湖广、云贵,升任经略右标中营游击。康熙二年(

  • 赵良栋简介 赵良栋子女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赵良栋

    赵良栋是明末清初将领,河西四汉将之一,曾任勇略将军、云贵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平定三藩之乱中贡献颇大,被封一等伯爵。赵良栋简介赵良栋(1621年-1697年),字擎之,号西华,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清朝名将,河西四汉将之一。赵良栋原是陕西绿营守备,后随洪承畴经略云贵,累升至广罗总兵。康熙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