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吐蕃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生平 吞弥·桑布扎结局 吞弥·桑布扎子女

吐蕃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生平 吞弥·桑布扎结局 吞弥·桑布扎子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715 更新时间:2023/12/26 1:03:59

吞弥·桑布扎(7世纪时人),藏创造者。

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戎马驰骋青藏高原,经略吐蕃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的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

“吞弥等路经尼婆之罗之境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拜尼婆罗国王鸯输伐摩王,王为此赐解暑药物等。”异国的奇禽野兽并没有吓倒这些锐意学的青年,但是天竺的热带气候却使长期生活在寒高原的16位青年难以适应,其中15位先后病卒于他乡,只有吞弥·桑布扎孑然一身和一位叫黎敬(又译为谨、利谨或骊宾)的婆罗门和一位叫作拉热白森格的学者学习梵文和语言。求学期间,吞弥敬重佛法,刻苦习修,成绩优异,故被天竺人敬称为“桑布扎”(意为贤良之藏人,“吞弥”是其家族名)。

以后,吞弥·桑布扎带着师长们的深情厚意,怀着对梵文的认识和了解,学成回到吐蕃。遵照松赞干布的意愿,他以梵文50个根本字母为楷模,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30个根本字母;又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吞弥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中,去掉了5个反体字、5个重叠字,又在元音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洽、稼、夏、啥、阿(音译)等6个字,制定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文。根史料记载,吞弥创造藏文后即制藏文颂词献给松赞干布,赞普十分高兴,赞赏之。为了带动臣民学习藏文,赞普拜他为师。在玛如宫潜心学习藏文声明和其它文化,不与外界接触,闭门专学3年。松赞干布十分尊崇吞弥,有些大臣则认为不该如此敬重,吞弥言道:“在雪域之地我是首位宿学。”于是众怒平息,上下皆学习藏文,智慧之莲盛开。吐蕃地方出现了噶尔·东赞、噶尔·钦陵及大臣年·墀桑央敦等政治家、军事家和精通建设这才。以后,为能正确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规则以及虚字棗“格”, 吞弥·桑布扎又根据古印度的声明论著,加上自己所创藏文的特点和方法编出了《文法根三十颂》,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随着用藏文记载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断地应运而生,藏族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崭新阶段。

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藏语言、文法上颇有创造研究,独树一帜,他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他除了撰写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轮》(即《文法根本三十颂》)、《文字变化法则》、《吞弥谷风声论》(即《文法性别用法》)等8部语言文法著作外,还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颂》、《宝云经》、《宝箧经》等20多种佛经,这以后不仅有很多译经被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尔》中,而且有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阗等各地的佛教经典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并消化融合,形成著称于世的藏民族文化。

吞弥·桑布扎是藏族社会早期的一位伟大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不朽的业绩将永载青史并为后人所景仰。

标签: 吞弥·桑布扎

更多文章

  • 张栻简介 张栻生平介绍 张栻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栻

    张栻,世称南轩先生、张宣公,是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又和李宽、韩愈、周敦颐等人并称石鼓七贤。张栻简介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

  • 张栻的作品 怎么评价张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栻

    张栻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张浚之子,他创办城南书院、主管岳麓书院,奠定湖湘学派规模,自成一派,成为一代学宗,著有《张南轩公全集》《南轩文集》等作品。张栻的作品《南轩先生论语解》十卷,或称《癸巳论语解》,《论语张宣公解》《南轩先生孟子说》七卷,或称《癸巳孟子说》,现存《南轩称生孟子说》七卷。《南地易说》

  • 夏竦后代 夏竦的故事:提拔范仲淹 善待宋祁两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夏竦

    夏竦人称夏文庄、夏英公,是北宋宰相,曾驻扎西北防卫西夏,他修建的青州南阳桥被认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于公元1051年去世,追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号“文庄”。夏竦后代铜山区棠张镇夏湖村有一个古碑,上面记载着夏竦“殁于徐”、“葬晁家湖

  • 夏竦的代表作 对夏竦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夏竦

    夏竦能诗善文,经史、百家无一不通,作品著有《文庄集》《策论》《笺奏》等,在政治、文学上都有所建树。夏竦奉命监修黄河,归京不久后便去世了。夏竦的代表作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

  • 吕祖谦简介 吕祖谦后人 吕祖谦的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吕祖谦

    吕祖谦出身名门东莱吕氏,是吕夷简的后人,世称其为“小东莱先生”,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理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简介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

  • 五代吴国基业奠基者杨行密的故事 杨行密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行密

    杨行密杨行密原名杨行愍,生于安徽合肥,史称其为南吴太祖,是五代十国南吴的奠基人。他成功割据江淮、遏制朱温的南下,为南吴、南唐奠定了基础,儿子杨溥即为后追封他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杨行密的故事朱延寿是杨行密夫人朱氏的弟弟。田頵和安仁义要谋叛时,杨行密怀疑朱延寿,于是假装眼睛有病,每次接见朱延寿的使者时,

  • 唐朝河东节度使马燧的后人 马燧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马燧

    马燧曾任左武卫兵曹参军、河阳三城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司徒、侍中等职,被封为北平郡王。他大败田悦,解邢、洺之围,破李怀光、平定河中,颇有战功;但也因轻信吐蕃而导致将士多半被俘。马燧的后人马燧之妻为元氏,封陈国夫人。生有二子:马汇(太仆少卿)、马畅(少府监)。马燧是个怎样的人浑瑊:予尝谓马公用兵与予不相

  • 唐朝名将马燧简介 马燧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燧

    马燧马燧别称马庄武、马北平、马司徒,出生于河南郏县,是唐朝中期的名将,曾博览群书,尤善兵法,足智多谋,立志保家卫国。曾经为唐朝立下不少功勋,与李晟得以绘像凌烟阁。下面就简单说说马燧这个人吧。唐朝名将马燧简介马燧(726年-795年9月4日),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祖籍右扶风(今陕西兴平)

  • 李勉简介 李勉的子女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勉

    李勉是李元懿的后人,唐朝大臣、宗室,历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工部尚书、永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左仆射、太子太师等职,封爵汧国公。李勉晚年被罢相,于788年病逝,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谥号贞简。李勉简介李勉(717年-788年),字玄卿,唐朝宰相、宗室,郑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李勉自幼勤

  • 王锷简介 王锷的子女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锷

    王锷人称王魏公,自称生于山西太原,曾任江州刺史、河东节度使、太子太傅、同平章事等,他通过贿赂权贵而一步步上官发财。他精于财会,过往账目都记在心里,所以想要在账簿上搞鬼的贪官都没能逃过他的法眼。王锷简介王锷(740年815年),字昆吾(一作昭范),自称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曾任湖南团练府营将,唐德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