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琼崖起义中华侨将军卢胜生平 毛泽东称之为“革命的卢俊义”

琼崖起义中华侨将军卢胜生平 毛泽东称之为“革命的卢俊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22 更新时间:2024/1/14 2:14:38

琼崖革命武装中走出了不少开国将军,其中还有几位华侨将军,被泽东称为“革命的卢俊义”的卢胜中将就在其中。早在琼崖起义之前,卢胜中将就是琼崖第一支革命武装中的一员,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和琼崖革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卢胜的革命生涯起步于琼崖第一支革命武装琼崖讨逆革命军,成长于新四军。曾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说:“陶勇加卢胜,无往而不胜!”在1937年的“漳浦事件”中,卢胜更是表现出了坚强的党性和临危不惧、善于斗争的特点,被毛泽东称为“革命的卢俊义”。

卢胜是海南琼海县人,原名卢家扬。因为生活所迫,从小便磨炼成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1926年,不满15周岁的卢家扬参加了本村的农民协会和讨逆团,并任分队长。1927年,作为共青团员的卢家扬又第一批参加了琼崖讨逆革命军。

然而,星星之火刚刚燃烧之际,国民党第十师在当地反动武装的配合下,对琼崖进行了残酷的军事“清剿”。由于敌我力量过分悬殊,党组织和红军部队蒙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保存力量,党组织决定分散隐蔽,疏散革命骨干。在群众的掩护下,卢家扬与部分中共党员乘船潜往新加坡。

到了新加坡,卢家扬很快找到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组织。1927年3月,他经华侨共产党员卢嘉桂介绍,重新加入新加坡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此期间,卢家扬干过橡胶工、海员、厨师等。1932年初,由于宣传革命,卢家扬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在监牢里,他受到了严刑拷打,每天被用大冰块压住四肢,以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支气管炎。在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后,卢家扬最终被以“危害治安”的罪名驱逐出境,押解回乡。

后经多次辗转,多方联络,卢家扬在厦门与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10月,经共产党员全明介绍,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年底,获准到闽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

入伍后,卢家扬进步很快,先后担任排长、连指导员。1935年5月,在开辟云和诏革命根据地时,为了坚定必胜的信心,他将原名改为卢胜。此后,在1936年攻克云霄县城的战斗中,以卢胜为营长的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独立营一战成名,威震闽南。

1937年六二六协定签订后,闽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7月16日,国民党一五七师师长黄涛以整编为由,强行收缴了改番号为福建省保安独立大队的红军战士的枪械,这便是“彰浦事变”。是夜,副大队长卢胜手持三连庶务长藏匿下来的一支小曲九手枪,率领十几名战士翻墙突围,到了集合地点,共有100多名干部、战士相继突围而来。经过特委同意,他们重新打出了红三团的旗号,卢胜任团长兼政委。1938年,红三团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四团一营时,已发展到300多人枪,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抗日前线。

1939年7月16日,在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上,卢胜被选举为新四军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1943年3月,卢胜在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出席中共七大途中,于江苏涟水遭日军三面伏击。卢胜的右腿被打穿,警卫员只得用两枚银元绑在枪眼上止血。因此,卢胜也就成了七大代表中唯一未能到会的一位。

卢胜善于团结同志,善于动脑筋,打出过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尤其在苏皖支队政委任上时,他与司令员陶勇密切合作,更是锦上添花。

不光在军事上“出彩”,作为政治委员,卢胜的政治工作也毫不含糊。在著名的“黄桥战役”中,已担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的卢胜提出“有三纵就有黄桥,有黄桥就有三纵”的战斗口号,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这一政治工作经验也迅速在各部队得到推广。

在担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期间,卢胜在训练中让战士牢固树立“有我无敌”的大无畏精神,加上“记功簿”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七纵的战斗力。在后来闻名遐迩的“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七纵不负众望,在仅有四分之一老战士的情况下,4天的战斗以3000多兵力,英勇抗击了5万多敌人的轮番进攻,并取得了歼敌200多人、伤敌3000多人的骄人战绩,创下了敌我伤亡15:1新纪录。七纵一战成名,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说:“卢胜有眼光,有法子。”

卢胜还是遵守纪律的模范。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为了减少城市的破坏,卢胜强调战士们多使用轻武器,尽量短兵相接地消灭敌人。战役结束后,指战员全部露宿街头,还将缴获的两卡车贵重物品全部上交。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陶勇、卢胜有古名将之风。”

1952年,已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政委的卢胜入朝作战,率二十三军与敌军激战109次,歼敌14768人,缴获各种枪炮558件,击毁击伤敌坦克149辆,击落击伤敌机434架,狠狠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卢胜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卢胜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并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标签: 卢胜

更多文章

  • 明朝江夏候周德兴的生平成就 怎么评价周德兴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德兴

    周德兴与朱元璋同乡,是明朝开国将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他平定广西、经略福建、讨伐湖南广西等地,功勋显赫,封爵江夏侯。周德兴的生平成就周德兴随朱元璋起义到建立明朝,历经百战,建功无数,其中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分兵据守险要位置,断绝靖江的增援,为广西的平定立了大功。此后

  • 东周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生平 周赧王结局 周赧王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周赧王

    周赧王姬延(?-前256)亦称王赧,是东周的第25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姬姓,名延,为周慎靓王之子。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

  • 东周天子周烈王姬喜生平 周烈王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烈王

    周烈王姬喜(?前369年),姓姬,名喜,为周安王之子。前376年到前369年在位,又称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后的谥号为烈王。基本介绍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

  • 东周天子周显王姬扁生平 周显王姬扁结局 周显王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显王

    周显王姬扁(?前321年),又称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姓姬,名扁,东周君主,在位48年,为周烈王之弟。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人物生平周显王姬扁在位期间,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齐侯田

  • 东周天子周威烈王姬午生平 周威烈王姬午结局 周威烈王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姬午(?前402年),姬姓,名午,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在位)周考王之子。公元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此即“三家分晋”。这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也有人认为前476年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人物生平周威烈王,在周考

  • 夏朝的第一任君王大禹的生平资料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禹

    看到很多人对禹都不是非常的了解,只知道一个大禹治水,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大禹的详细资料,让大家能够深入的了解我国夏朝的第一任君王:禹禹资料简介禹(前2081--前1978):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世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于公元前2029年至公元前1978年在位,卒年103

  •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简介 赵姬结局 赵姬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赵姬

    赵姬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国邯郸人,死在公元前228年,与其夫庄襄王(子楚)合葬于茝阳(芷阳,今陕西西安市东)。她本来是吕不韦的姬妾,后来成为了秦庄襄王的王后,其子嬴政即位为秦王以后,她又成了王太后,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尊她为帝太后。她的真实姓氏已失载,“赵姬”一词始于长篇历史小

  • 孔子后人唐朝孔纬 兄弟三人皆高中状元 后人赞其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孔纬

    孔纬孔纬出生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四十世孙,状元及第,是唐僖宗、昭宗两朝宰相,被封爵鲁国公,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尉。孔纬年少丧父,与两个弟弟都由叔父抚养长大,兄弟三人都高中状元,一时传为佳话,不愧是孔子的后人!孔子孔纬年少时丧父,和两个弟弟孔缄、孔纁都由叔父养大,兄弟三人都高中状元。其中,孔纬于宣宗大中十三

  • 唐朝后期宦官将领杨复光是谁 杨复光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复光

    杨复光杨复光是唐朝末年宦官将领,被称作是“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他曾诱降王仙芝、劝降周岌、镇压黄巢恢复长安、引沙陀李克用等,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对唐朝而言他的确是一个功臣,也是一位人人敬佩的权宦。杨复光是谁唐僖宗杨复光本姓乔,福建人,因是内常侍杨玄价的养子而改姓杨,为唐朝末

  • 唐朝后期萧遘的故事 如何评价萧遘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萧遘

    萧遘出身名门,进士及第,历任太原从事、右拾遗、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司空、太子太保等职,封爵楚国公。他一生为官公正廉洁,最终却被陷害赐死,让人唏嘘不已。那么,历史上都如何评价他呢?萧遘的故事王铎是萧遘科举时的主考官,唐僖宗在蜀地时,二人同时拜相。一次,僖宗召见宰相,王铎不慎跌倒,萧遘从旁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