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魏徵?有哪些与魏徵相关的轶事典故?

如何评价魏徵?有哪些与魏徵相关的轶事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23 更新时间:2024/1/19 13:47:51

魏徵,字玄成,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轶事典故

态度妩媚

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

亡失一镜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羊鼻公,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身边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欢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欢欣称快,从这事可以窥见他的本色。”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笑着说:“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拜谢道:“君主喜欢无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执作从事,就好这一口罢了。”李世民默然有感,等到魏徵退下后,“仰睨”而思,感叹良久。

评价

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为政者岂待、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徵。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元稹《论谏职表》:臣闻太宗文皇帝时,王珪、魏征为谏官,文皇虽宴游寝食之间,王、魏实在其所,用至於文皇发一言,则王、魏善之而後出,举一事,则王、魏虑之而後行。以文皇之明,合王、魏之智,是以举无遗事,言有典常。

刘昫等《旧唐书》:①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 [22] ②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③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④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李世民用之,子孙长世。

宋祁等《新唐书》: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谅哉!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诗》所谓“是以似之”者欤!

赵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赵顼: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康熙: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鲁公为文,往往杂于浮屠之说;郑公作《李密墓志》,感密旧恩,犹之可也,更称赞畅素,极其推高,岂非失言。

赵翼: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至今所传十思、十渐等疏,皆人所不敢言,而帝悉听纳之,此贞观君臣间直可追都俞吁咈之盛也。

袁枚: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知其说之可以行,即不行亦无害,则谏。知其说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则不谏。其谏太宗之心,即其谏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称者也,谥之曰贞,愧矣!

标签: 魏徵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郑国公:魏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徵

    魏徵,字玄成,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获赠司空、相州都督

  • 明朝内阁首辅:杨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杨荣

    杨荣 (1372年1月4日 -1440年7月30日 ),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 、杨溥 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

  • 明朝内阁首辅:杨溥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溥

    杨溥 (1372年-1446年8月6日 ),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 )人。明朝初年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 、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

  • 有哪些与杜淹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杜淹?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淹

    杜淹,字执礼,京兆杜陵人,唐朝时期宰相,他是隋朝怀州长史杜徽之子,名相杜如晦的叔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隋朝时期,担任御史中丞。隋朝灭亡,效力于王世充,授吏部尚书。投降秦王李世民,授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卷入杨文干事件,受到牵连,坐罪流放巂州。唐

  • 明朝开国名将鄂国公:常遇春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常遇春

    常遇春 (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 ,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 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

  • 如何评价姚崇?有哪些与姚崇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姚崇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

  •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生平介绍及评价: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阶

    徐阶 (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名臣,嘉靖 后期至隆庆 初年内阁首辅。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 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

  • 姚崇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姚崇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

  • 明朝中期政治家夏言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夏言

    夏言(1482年7月14日-1548年11月1日),字公谨,号桂洲。江西广信府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登进士第,初授行人。任兵科给事中时,以正直敢言自负。明世宗继位后,夏言疏陈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赏识,裁汰冗员,清查皇族庄田。他为人豪迈强直,纵横辩

  • 唐朝宰相梁国公:姚崇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姚崇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