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宋大臣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张世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南宋大臣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张世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567 更新时间:2023/12/14 1:55:16

张世杰(?公元1279年),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简介

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张世杰雕像

生平

早年经历

张世杰,范阳人。少时随从张柔戍守杞州,有犯法的行为,于是奔逃到宋州,隶籍淮兵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阮思聪见到他认为他是奇才,告诉了吕文德,吕文德征召他为小校。多次立功升到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打安东州,战斗猛烈,与高达援救鄂州有功,迁调官职十阶。不久随从贾似道进入黄州,战于騣草坪,夺回敌人所俘获的东西,加官环卫官,历任知高邮军、安东州。

入朝勤王

张世杰率领所部军队入卫临安,又经过饶州,才入朝廷。当时正危急,召诸将救援朝廷大多没有到达,只有张世杰来到,宋度宗叹息惊异。张世杰从和州防御使不到几个月多次加官到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派遣将领四处出击,取得浙西各郡,收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军势颇为振奋。七月,与刘师勇等将领大规模出师焦山,命令用十条船结为并船,下碇停泊在江中,没有命令不得碇,表示以必死的决心。元主帅阿术载着张满弓弩的士兵用火箭攻打并船,张世杰军队乱了阵脚,没人敢启碇,投江而死的有一万多人。张世杰大败,奔逃圌山。向朝廷上奏疏请求救援的军队,没有得到答复。不久提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升任沿江招讨使,改任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不久元军到独松关,朝廷召文天祥入卫,以张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不久也被征召入卫朝廷,加官检校少保。

移兵海上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迫近临安,张世杰请转移皇帝、皇后、太后三宫进入海上,而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正派人向元军请和,张世杰不同意,报告太皇太后阻止。没有多久,和议也终止。元兵到达皋亭山,张世杰于是领兵进入定海。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张世杰投降,张世杰以为卞彪是来随从自己一起南下,用椎杀牛让他享用,酒吃到一半,卞彪从容说话,张世杰大怒,割断他的舌头,在巾子山把他裂尸。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四月,张世杰随二王进入福州。五月,与陈宜中尊奉赵昰为君主,张世杰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王世强引导元军攻打南宋,张世杰于是侍奉益王进入海上,而自己率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军队攻蒲寿庚,没有攻克。十月,元军主帅唆都率领军队来支援泉州,宋军于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益王,又派经历孙安甫劝说张世杰,张世杰把孙安甫拘留在军中不让他回去。元军招讨刘深攻打浅湾,张世杰战败,把益王移居井澳,刘深又来攻打井澳,张世杰击退了刘深,因而迁到硇州。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派大将王用攻打雷州,王用战败。四月,南宋益王死,卫王赵昺被立为皇帝,拜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五月,元派琼州安抚张应科攻雷州,三战都不顺利。六月,再次决战于雷州城下,张应科战死。张世杰认为硇州已不能久居,将赵昺转移到新会的崖山。八月,张世杰被封为越国公。朝廷散发琼州的粮食供给军队。十月,南宋派凌震、王道夫袭击广州,凌震战败。

兵败崖山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军主帅张弘范等人的军队到达崖山,有人对张世杰说:“北兵用水军堵住海口,我军就不能进退了,为什么不先占据海口。侥幸取胜,这是国家的福份;不能取胜,仍然可以向西撤退。”张世杰担心军队长时间在海上有离散之心,就说:“连年航行在海上,什么时候是个了呢?现在应该与敌人决一胜负。”全部烧毁了皇帝临时驻地的集市,将一千多艘大船连结起来做成水寨,以为死守之计,人人都感到形势危险。

不久,张弘范的兵开到,占据海口,打柴、汲水的道路全被堵死,宋军啃干粮啃了十多天,口渴了,向下捧海水来喝,海水味咸,喝了就呕吐泄肚,宋军极度困乏。张世杰率领苏刘义、方兴每天大战。张弘范得到张世杰一个姓韩的外甥,给他官做,三次派他前去招降张世杰,张世杰历数古代的君臣说:“我知道投降了,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富贵,但是我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能动摇的。”二月二十日,张弘范等人攻打崖山,张世杰战败,退保卫王所乘坐的船。元军接近宋军的中军,张世杰才割断拴船的绳子,带着十一艘大船冲出港口,其余的人收军回到崖山。元军的刘自立击败了他们,降服了他们的将领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四十多人。

坠海溺亡

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飓风忽大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说了句:“不必了。”然后登上柁楼,露香祝道:“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历史评价

文天祥:闽之再造,实赖世杰之力。然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自三山登极,世杰遣兵战邵武,大捷,然不为守国计,即治海船,闻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为。又咎其厓山之战,不守山门而作一字阵,于是船皆帮缚不可动,不能攻人而专受攻,惜乎其不知变而徒守法。

周密:世杰死,其部曲张霸收其遗资,放舟回永嘉,途次为周文英所害。周得世杰所爱二美人,尽知供军金帛数,凡数十船,悉掩有之。则世杰固贪财好色者耶?然金帛供军,非私财也。中土无家,眷属随军,亦非好色也。厓山之战,恐军士易散,故连舰相贯,所以示士卒以必死也。忠臣义士,当危难时,固有各行己见而不必相合者。

赵文濂: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

赵翼:其后德祐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后世纪念

祠堂

张世杰祠堂,位于天台县城民主路,为纪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张张世杰而建。该祠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为五开间硬山顶的正门,南、北为单坡屋面的厢房,东侧是三开间的正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世杰石刻像

张世杰死后,在战乱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辗转至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代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百姓在他殉国后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解放后祠堂曾被天台县粮管局接管,并被改造成粮库,七十年代后又成为职工宿舍。现经整修,作为县粮食局老人活动中心。

正祠的平面为三开间两进深,屋顶为钩连搭结构,即前后有两个两坡屋顶,前屋脊略低于后屋脊,脊长也略短于后脊,两屋顶相对的两坡交接于同一根檩条上,在两屋顶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第三个屋顶垂直搭接于两坡之间,并与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体形成“工”字形脊,六个坡面的相交线呈菱形,形态十分优美。

祠堂的雕刻工艺也相当纯熟,五朝门上的牛腿花拳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饰都十分饱满圆滑,鸟兽造型被巧妙地象征化却依旧生动。

墓地

张世杰墓,位于斗门县井岸镇黄杨村。墓座西朝东,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岭,两道曲折的左右摆手,三级拜台,金井,一对墓表,前有兜士。墓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张世杰之墓”。

标签: 张世杰

更多文章

  • 元朝元世祖之正妻:弘吉剌·察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察必

    弘吉剌·察必(?―1281年),也就是察必皇后,济宁忠武王弘吉剌·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人物简介察必禀性聪明,善于把握事业成败契机,在元朝建立之初,成为元世祖的左右助手。察必皇后人物生平有勇有谋弘吉剌·察必,姓弘吉剌氏,名察必,济宁忠武王弘吉剌&m

  • 三国曹魏蜀汉大臣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孟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孟达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期无敌,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期惨败,败走麦城,关羽曾向刘封和孟达求援,孟达劝刘封不发救兵,结果,导致关羽被东吴擒获杀死,可以说,是孟达害死了关羽,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刘备又下令让刘封自杀,可以说,孟达又害死了刘封。刘备憎恨孟达,要严惩孟达,孟达一看事情不妙,赶紧脚底抹油,溜了,

  • 唐朝宰相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河内郡公:常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常衮

    常衮(729-783年),字夷甫,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唐德宗时期宰相,三原县县丞常无为之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天宝十四年(755),状元登第,授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书舍人。广德元年(763年),授右补阙,充翰林学士,迁考功员外郎。大历九年(774年

  • 有哪些与杨绾相关的轶事典故?是如何评价杨绾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杨绾

    杨绾(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

  • 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杨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绾

    杨绾(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

  • 杜鸿渐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杜鸿渐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杜鸿渐

    杜鸿渐(709年-769年),字之巽,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安州都督杜鹏举之子,礼部尚书杜暹之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杜鸿渐出身于濮阳杜氏,进士及第。起家延王(李玢)参军,迁大理司直,出任朔方军留后。安史之乱时,参与拥立唐肃宗,授兵部郎中,历任兵部侍郎、河

  • 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杜鸿渐

    杜鸿渐(709年-769年),字之巽,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安州都督杜鹏举之子,礼部尚书杜暹之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杜鸿渐出身于濮阳杜氏,进士及第。起家延王(李玢)参军,迁大理司直,出任朔方军留后。安史之乱时,参与拥立唐肃宗,授兵部郎中,历任兵部侍郎、河

  • 李岘任相期间有哪些成就?对李岘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岘

    李岘(709年~766年),字延鉴,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玄孙,吴王李恪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门荫入仕,历经三朝,一生历任多州刺史,两度出任江陵尹,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担任专门大使

  • 唐朝宰相太原尹、河南副元帅、河东节度使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缙

    王缙(700年-781年),字夏卿,唐朝宰相、书法家,尚书右丞王维之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缙出身于河东王氏,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进士及第,授侍御史。协助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历任太原尹、河南副元帅、河东节度使,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附和权臣元载,贬为括州刺史,

  • 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梁国公:李岘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岘

    李岘(709年~766年),字延鉴,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玄孙,吴王李恪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门荫入仕,历经三朝,一生历任多州刺史,两度出任江陵尹,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担任专门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