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刻画成奸臣的宋开国元勋潘美(潘仁美)生平 潘仁美结局 潘仁美子女

被刻画成奸臣的宋开国元勋潘美(潘仁美)生平 潘仁美结局 潘仁美子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927 更新时间:2024/1/1 2:28:51

北宋初年,与辽国军队作战的宋军主帅名叫潘美。这个人物,在一些戏曲小说中是以反派角色出现的。直至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潘美是个奸臣,而且是陷害杨家将致杨老令公杨业于死地的卑劣小人。

开封市里至今还有两湖,一清一浊,西边是杨家湖,传说是宋朝杨家将天波府旧址,东边是潘家湖,开封人认为是宋臣潘仁美府第旧址。杨家湖水色碧绿清澈,潘家湖混浊污臭,据说就是因为杨家将世代忠良而潘美是个奸臣。

潘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周世宗柴荣为开封府尹时,潘美已是柴荣的手下。周世宗即位后,补供奉官。后来以功迁西上阁门副使。出监陕州军,改引进使。

这个人年轻时颇有志向,“尝语其里人王密曰:‘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他投靠后周政权,与当时同为青年将领的柴荣、赵匡胤等人交情甚厚。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对潘美委以重任。他担心“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

潘美果然不负赵匡胤的重托,以“单骑往谕”,进入陕军营帐,颇有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气概,用三寸不烂之舌,向袁彦等人晓以大义,“天命既归,(尔等)宜修臣职”,袁彦被潘美打动,心悦诚服,跟随潘美入京朝拜赵匡胤,以示效忠。

潘美不费一兵一卒,为赵匡胤解决了心头之患。赵匡胤喜不自胜,对大臣们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开宝三年,宋军征岭南,潘美为主帅,率大军长驱至广州,斩敌数万计,擒获南汉皇帝刘鋹,“送京师,露布以闻。”

宋灭南唐时,潘美为主帅之一,曾亲“率精锐以短兵接战......金陵平,以功拜宣徽北院使。”

很多人认定潘美是奸臣的原由来自于致杨业战死的一场战役。实际上对杨业之死应该负主要责任的不是潘美。

宋太宗雍熙3年,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又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与辽兵接战于朔州。

其时辽兵势大,不可硬攻,但护军王侁邀功心切,主张强取。他命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以为不可,说道:“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王侁拒绝了他的建议,说道:“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还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王侁显然对杨业存有蔑视之心,他敢于这样蔑视杨业,嘲弄杨业也是有来由的。杨业原是辽国盟邦北汉刘氏政权的大将,曾经受到北汉皇帝刘崇的宠信,赐姓刘,归降大宋后才恢复原来的姓名。

看来宋朝军队中也讲出身,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杨业之类由敌方阵营归降过来的将领理所当然地要被嫡系所排挤,所蔑视。

杨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服从。他知道此番出征如蹈死地,将行,对潘美等人流泪而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

他与王侁、潘美约定,请他们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接应。

王侁等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以为他取胜继续追击去了,宋史中说:“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过了一会,前方探子来报,说是杨业被辽军打败,便带兵撤离。潘美虽加阻止但态度不够坚决。其实此时杨业与辽军鏖战,自午至暮,部众已伤亡大半,原以为有人接应,谁知到了陈家谷口却空无一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最后力尽被俘,其子延玉阵亡。

杨业悲愤莫名,杨业自投降宋朝后,一心愿为大宋建功立业。却屡屡遭受排挤,一个忠臣,或者想当忠臣的人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上司和同僚的理解,耿耿此心无处可表,反而被他们所害。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杨业真正是心碎欲裂。

杨业被俘后叹息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辽国将帅都劝杨业投降,被杨业拒绝,绝食三日而亡。

后来民间戏曲、小说说杨业当时是头撞李陵碑而死,李陵是汉朝大将,也因主帅陷害,孤军作战,被匈奴大军包围,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以为李陵尽节阵亡,为他立碑纪念。但不久,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汉廷,汉武帝恼羞成怒,将李陵的家属尽行诛杀,太史公司马迁说了几句为李陵辩解的话,也惨遭腐刑。

杨业与李陵遭遇相同,但是杨业宁死不降,其境界又不知超出李陵几许,民间舆论将他和李陵的故事放在一起,更突出了杨业事迹的悲壮。

杨业死后,宋廷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如此!”(《宋史·杨业传》),评价相当高,并给杨家以丰厚馈赠,“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令杨家其余六子都入朝为官。

杨业之死死得壮烈,确实让人感到痛惜。

潘美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就在他身为统帅,未能有力节制王侁的轻敌妄动。但是如果说把责任全部都归于潘美,这也与事实不符。

这是因为王侁这个造成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人,他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随军护军,负有直接对皇帝提供军情的特权,而不是统帅的下属,潘美对他只能尊重,这也是导致潘美指挥失误的重要原因。

再从潘美和杨业二人的身份和关系看,似乎也难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个人恩冤。潘美是开国元勋,是赵宋王朝建立一代基业的最基本骨干这样的人物,要说对他宋王室怀有逆志,于大敌当前,自毁长城,陷害自己属下的大将,那是难以想象的。

据一些野史笔记记载,潘美此人为人还是比较厚道的,如《随手杂录》、《默记》中记载,赵匡胤夺取皇位初入宫时,见一宫女抱着一个小孩,问之,宫女答道:“是世宗的幼子。”赵普等人说;“杀掉算了。” 潘美在旁不语,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

潘美于是向赵匡胤要求自己来收养这个孩子,把他抱回了自己家中,改姓潘,取名惟吉,赵匡胤后来也不问,潘美也不复言,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在朝为官。

潘美对已经失势的世宗之后存保护之心,可见此人天良尚存。 因而说潘美是奸佞之人理由并不充分。现在所说的潘美是个奸臣,仅仅是“戏说”而已,“戏说”是“戏说”,历史是历史,这两者应该区分清楚。

但是潘美是一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老资格的军事统帅,他应该知道孤军出战将会带来什么后果?而且此行的主要任务只是接应南归民众,没有必要贸然与敌交锋。

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侁的胡乱指挥,但潘美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不发一言。而当杨业出发后,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救援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王侁等人的擅自行动,自己也随王侁一走了之,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潘美的作为,有人认为应该从他的嫉妒心理去理解, 杨业是位骁将,素有“天下无敌”之称,其在北汉时,就为赵匡胤、赵光义等器重,太宗千方百计将他收服,对他“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以杨业“老于边事”,将守防边关重任交予他,他与辽军交战,屡战屡胜,“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业的功绩遭到了宋军中不少将领的妒忌,“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潘美素以能攻善战自翊,现在来了一位副手却是“天下无敌”,光彩盖过了自己。嫉妒的火焰在他胸中燃烧,使他感到自卑和不安全,因而不排除在他潜意识中有让杨业出丑,借此贬低杨业阴暗的一面。这时的潘美仿佛与昔日保护世宗之后的潘美;单刀赴会说服凶悍的陕帅袁彦归顺的潘美;英姿勃发统率大军,平定岭南和江南的潘美判若两人。

可见人性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也不都是优秀的东西,人性本身就充满着悖谬与分裂.

宋军回朝后,王侁、潘美等人为逃避责任,还企图掩盖事实真相。杨业之妻折太君与儿子杨延昭难抑悲愤,将王侁、潘仁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状,宋太宗准状,下旨治罪,将王侁、刘文裕罢官,“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但潘美这个人过去对宋朝的建立功劳甚大,他和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私交甚好,赵光义对潘美公然偏袒,仅仅予以贬官三级的处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复原职,这样的处分明显不公。当时朝廷上下,对此议论纷纷,民间舆论更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的故事越编越多,潘美被描写成为一个无德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名字不知何故被改成潘仁美。民间甚至传说,他的后代都愧为潘姓,而改姓为冯。

不过查阅《宋史》,有专门列奸臣之名的《佞幸列传》, 潘美不在其中,相反,宋史对潘美的评价很高,潘美被说成是奸臣完全是民间舆论的力量所致。这一方面说明当局的处分不公,自有民间的舆论来偏正,而不以史书是否记载为依据;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宋一代,对民间舆论的管制还是比较宽松,对这些毁谤大臣,议论朝政的舆论没有采取严厉的措施一味禁杀打压。

标签: 潘仁美

更多文章

  • 清朝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生平 僧格林沁结局 僧格林沁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僧格林沁

    清朝军队的衰落,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挨个倒下。先是八旗兵,在康熙年间便基本废掉了,接着是绿营兵,然后是湘军、淮军、北洋新军,直到清朝的灭亡。然而在19世纪末期,满清政府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一位人物,硬是将衰败的满蒙八旗撑了起来,在对外对内战争中都表现不俗,直到他并不光彩的战死,清朝最为信任的满

  • 吕蒙正简介 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吕蒙正

    吕蒙正是北宋初年宰相,一生几度拜相,为人宽容有着容人之度,就连宋太宗都感慨自己气量不如吕蒙正。公元1011年,吕蒙正逝世,谥号“文穆”。]吕蒙正简介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

  • 韩忠彦有贡献吗 韩忠彦功过 怎么评价韩忠彦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忠彦

    韩忠彦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代表作《驾幸太学》、《全宋诗》收录其诗二首,曾主政徽宗朝,于1109年去世,时年72岁,谥号“文定”。韩忠彦有贡献吗喜藏书,父韩琦,在安阳建有“万籍堂”,聚书万余卷。他又增7000卷,作“丛书堂”

  • 韩忠彦简介 韩忠彦与蔡京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忠彦

    韩忠彦是韩琦的儿子,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礼部尚书等职,封爵仪国公,仕途颇有曲折,多次被外放、与同僚不和。韩忠彦简介韩忠彦(1038年1109年9月16日),字师朴,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宰相,魏郡王韩琦长子。历官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等职。哲宗赵煦在位时因政治立场不明,

  • 吕夷简的故事 如何评价吕夷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吕夷简

    吕夷简在用人方面对范仲淹等反对他的人相当苛刻,欧阳修就成因此批评他“专夺国权,坏了天下”。吕夷简为官做人的确比较强硬,但也有可取之处。吕夷简的故事借花喻己北宋时,西溪(今江苏东台)每家都种植牡丹花。吕夷简到任后,受其感染,也植牡丹一株,聊以自慰。他围以朱栏,悉心呵护,竟然花

  • 吕夷简和吕蒙正 范仲淹和吕夷简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吕夷简,吕蒙正

    吕夷简出身官宦世家,自己也身居高位,担任过太尉、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枢密使等职,在太后听政的情况下辅佐年幼的宋仁宗,实属不易。吕夷简和吕蒙正吕夷简是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吕夷简出身仕宦之家,伯父吕蒙正是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父亲吕蒙亨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范仲淹和吕夷简的关

  • 吕夷简简介 吕夷简生平 吕夷简妻子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夷简

    吕夷简是北宋政治家,宋朝名相之一,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辅佐宋仁宗安定社会,功勋卓越,封爵许国公,去世后配享仁宗庙庭。吕夷简简介 吕夷简生平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著名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

  • 曾公亮后人 关于曾公亮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曾公亮

    曾公亮历任太傅、、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封爵鲁国公,因推荐王安石后其变法,而遭苏轼等人指责。于公元1078年逝世,谥号“宣靖”。曾公亮后人曾公亮的父亲当过刑部郎中,曾公亮自己的儿子曾孝宽又当上右丞相,到了南宋又有曾怀、曾从龙等人位极人臣,一家子共出了四位宰相一

  • 文彦博的代表作 怎么评价文彦博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彦博

    文彦博历经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精兵简政,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封爵潞国公,世人称其为贤相,与司马光等人同入元祐党人碑。文彦博的代表作文彦博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丛书》中。文彦博诗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阳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为底

  • 文彦博与包拯是什么关系 文彦博因张贵妃而升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彦博

    文彦博历任太师、太尉、平章军国重事、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宰相等职,而张贵妃则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两人之间颇有渊源,张贵妃意欲拉拢文彦博。文彦博与包拯是什么关系文彦博与包拯关系很好,其子包绶墓志里有“再娶故相太师潞国公之女文氏”之语,文氏后封蓬莱县君。而包拯的小女儿则嫁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