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文学家曹雪芹生平 曹雪芹子女 曹雪芹结局 曹雪芹著作及特点

清朝文学家曹雪芹生平 曹雪芹子女 曹雪芹结局 曹雪芹著作及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371 更新时间:2024/1/21 16:29:47

织造世家 清贫一生

曹雪芹的祖先是汉人,明朝末年定居于辽阳。高祖曹振彦隶籍于满洲正白旗包衣佐领,为皇室家奴,可以视为满人。曾祖曹玺是曹家成为望族的创业人,其妻子孙氏是康熙皇帝的奶母。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曹玺被派到江南,任江宁织造郎中。这是正五品官,专为皇家办理织造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官位不算高,却是皇帝派出的亲信,地方官不得不另眼相看,故而实际地位较高。康熙帝赏赐曹玺正一品衔,荣誉非凡。他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病死于住所。其子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奶兄弟,少年时代伴君读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被任命为江宁织造,继承父业,一直做到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病故,这中间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加通政使衔(正三品)。他奉康熙帝之命,组织校书班子,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他自身文才很高,善作诗词古文,喜作戏曲,著有《楝亭集》、《续琵琶记》,刻书很多,有《楝亭藏书十二种》、《楝亭五种》。他同江南的文士广交朋友,并为朱彝尊、施闰章等名家梓刻文集。康熙帝六次南巡,曹寅赶上了四次接驾,把康熙帝供奉在他的织造署里。曹寅的女儿出嫁给平郡王纳尔苏,成为王妃。他的妻子李氏,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堂妹。曹寅时期是曹家的鼎盛阶段,但他开销大,拉下亏空,也是曹家衰落的开始。曹寅死后,康熙帝命曹颙继承其父差使,对他非常赏识,说是看着他长大的,“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的人”,办事又“谨慎”,是“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可惜曹颙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死了,康熙帝怜悯曹寅两世孤孀无人奉养,下令把曹宣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为子,并担任他的职务。曹頫原受曹寅抚养和器重,他的为人,据唐开陶编纂的《上元县志·曹玺传》讲:“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看来他是忠厚老实的有点学问的人,但是他办事和应变的能力不足。自曹寅以来欠下的官帑亏空,多年没有弥补,他在办理织造事务上又常常出现差错,雍正帝清厘钱粮,就以他“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为名,于雍正五年底下令抄了他的家,罢了他的官。曹家于是离开任所,回到北京。曹玺祖孙三代四人出任江宁织造,前后六十余年,成为织造世家,离开江南后,家业凋零,一蹶不振。

曹雪芹是曹颙之子,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夏天出生在江宁织造署,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除夕死于北京,享年四十八岁。

曹雪芹,名霑,此为父辈所取谱名,赋予感戴皇恩或天恩祖德之意,字芹圃,表示游沣水,得功名的愿望。另一号梦阮,阮即指阮籍,表示自己思想性格上与之有相通处。雪芹是又一个号,又自署芹溪居士,这同佛教有一定关联。

曹雪芹与敦诚、敦敏兄弟交谊笃厚,敦氏弟兄是努尔哈赤之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后裔。雪芹经常与他们交游,互相唱和。曹雪芹逝世后,他们经常以诗文悼念。曹雪芹的另一友人张宜泉,也是旗人,孤苦贫寒,在北京西郊教村学,曹雪芹晚年与之过从甚密。总的来说,曹雪芹与之相交的朋友大多是生活不得意之人。

曹雪芹的最后十年,是在北京西郊的山村度过的。张宜泉的《题曹芹溪居士》七言律云:“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说明雪芹的住处有山有水,有花木,有飞禽,自然环境很好。但是这个地方偏僻,房舍简陋,张宜泉赋予它诗情画意,不过是友人劝慰感情的流露。曹雪芹的居处坐落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是今日香山南边正白旗村三十九号住宅,有人说在香山北边白家疃村。

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这是我们所知唯一的说明雪芹相貌体型的资料。

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诗的小序中说曹雪芹善常诗画,这是知交之论。曹雪芹的诗意境高超,气势磅礴,韵律严整。敦诚在《佩刀质酒歌》里给予热情的称赞:“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影交寒光”。他还把雪芹与唐代大诗人李贺相提并论。雪芹善于作诗,但不轻易吟哦,至今留下来的,除了《红楼梦》中的诗句,就只有为敦诚著的《白香山琵琶行》传奇所作题跋诗的最后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具有卓越的绘画艺能,从《红楼梦》中薛宝钗论作画的有关叙述就可知一二。他可能拿绘画为职业。张宜泉《题曹芹溪居士》中云:“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用李白被唐玄宗召为翰林而得意一时,阎立本为唐太宗大宴功臣的场面作画而身不能与宴感到耻辱两个典故。由此可以推想,曹雪芹可能应召到内廷画苑作画工,因受侮辱而离去。

曹雪芹缺乏经济来源,生活过得相当清苦,常常靠赊欠度日,所谓“举家食粥酒常赊”。为了生存,有时就得卖画了,敦敏的“卖画钱来付酒家”的诗句应是写实的。贫困不已,曹雪芹可能向阔亲戚请求过帮助,所以敦诚才对他讲:“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看来曹雪芹投亲遇到羞辱,知道了人世冷暖,增加了对丑恶社会的厌恶。

曹雪芹或许在右翼宗学当过差。敦诚赠他的诗有“当年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的句子,他们交往是在“虎门”,这里指学校,敦诚弟兄上过右翼宗学,因之推测曹雪芹到那里做过事。

曹雪芹的家庭人口很简单,前妻去世后,又续弦娶妇,还在人家处于“新妇”时期,他就辞世了。曹雪芹晚年有一娇儿,不幸殇逝,使他身心遭到沉重打击,酿成疾病,又无力医治,就在儿子死后几个月离开了人世。

创作红楼 高鹗续修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晚期出现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曹雪芹用小说的体裁,以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有关各阶层人的生活。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后四十回由高鹗续补。

《红楼梦》的创作,甲戌本《红楼梦》的凡例有诗评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又《红楼梦》各种本子的第一回都有关于成书情况的下引文字:“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说明曹雪芹用了至少十年的功夫,反复修改,成就他的著述。

乾隆甲戌年(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曹雪芹基本上把《红楼梦》写成了。但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今天所见的一百二十回本,只有前八十回是他撰著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雪芹原计划写作多少回,八十回后写没有写,写了多少?对这些问题,脂批作了局部的说明。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前批说《红楼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人们以此推算,曹雪芹计划中的《红楼梦》应是一百一十回。

曹雪芹在世时,只有《红楼梦》的稿本和脂砚斋等批语的抄本,也可能有他人的抄本,但一定极少,而且都没有刻印。后来据脂批本抄写的本子很多,这可以说是脂本系统的《红楼梦》。曹雪芹去世二十多年后,出现了程伟元的枣梨本,后来它也有多种本子,可称为程本系统。此外,有近年出版的综合脂本、程本的校注本。

高鹗,字兰墅,汉军旗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六十年(1795)进士,入翰林院,官侍读。在中举后,与程伟元合作,续成后四十回。现在学术界争论的是续书的价值问题:

第一,续书基本上完成了《红楼梦》故事的悲剧结局,在写悲剧这基本点上符合原作精神。

第二,续书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给读者以有益的成分。

第三,续书在艺术性上虽然在主要方面不及原著,这是同曹雪芹这样艺术大师的手笔比较而言,但其本身还是不错的。后四十回写贾府败落,大故迭起,扣人心弦。宝钗婚黛玉死的艺术表现不可多得,虽则对贾母刻薄行事的描写过于显露,不似曹雪芹的含蓄,其实曹雪芹写贾母纵容凤姐等作恶,都是批评贾母的,评论者若说高鹗这样写,如何要不得,则是过刻之论了。

第四,续书思想性与原作差别很大。高鹗把前八十回中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和儒家伦理的内容修改得缓和了,或者删去了。续书又来个“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光明尾巴,改变主人公贾宝黛的某些形象,有损于原著的光辉。

曹著不可没有续书,全面权衡高书,尚堪作配,虽然远不尽如人意。它使《红楼梦》成为完整著作,读者能得到可以接受的全书,除非有比它成功的续作来取代它,否则它是不可能消失于《红楼梦》之中的。

借书讽今 反抗意识

曹雪芹在开篇楔子说他的书“将真事隐去”,又说“不干涉时世”。我们看《红楼梦》的故事,感到与作者的家世有一些吻合。当然,这不是曹氏家史,也不是作者自传。作者与这一部分家事,是要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作者要暴露雍正朝的抄家风。雪芹写甄士隐的败落,据脂批,是要反映曹家被祸的。第一回写葫芦庙失火,殃及邻里甄士隐家,“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这里有一条脂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第二,作者认为曹家遭殃是失去靠山,是雍正帝代替康熙帝的缘故。 《红楼梦》有这样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一部分政治史,即不同皇帝对政事处理不同,雍正帝上台,改变其父宽仁政治,实行严厉政策,掀起抄家风,实现统治阶级内部改组,政局变化较大。至于曹雪芹采用“将真事隐去”的写法,应是当时文字狱猖獗的曲折反映,作者被迫不敢直写。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真事隐去并不表现《红楼梦》的主要意义,打破传统的思想的内容更丰富,更有意义,它对封建制度、社会现实作了大量的暴露和抨击。如果说《儒林外史》主要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红楼梦》则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反映了反封建主义的进步意识,这就是: 一、揭露君权的罪恶。皇帝的一言一行,主宰着臣民的祸福。元妃归省是皇帝格外开恩的天大喜事,然而曹雪芹写骨肉相见的情景:

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回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几个小时过后,到了元妃回宫时刻:元妃总不忍别,怎奈皇家规矩,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第1718回)

难得的一见,竟是如此悲戚,因为有“皇家规矩”管着他。把皇宫比作监牢,不能不认为曹雪芹具有非凡的勇气。

二、暴露封建官僚政治的黑暗。曹雪芹写薛蟠打死冯渊扬长而去,凤姐水月庵谋财害命,贾赦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他们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作恶,是因有官僚的帮助和庇护,这种关系,曹雪芹把它用“护官符”表述得最准确,他借用门子的嘴说道:

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姓名,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做官的不过是“国贼禄鬼”,是为富贵人家效劳的,哪管平民百姓的死活。曹雪芹用几条人命的血淋淋的情节,揭露了以皇帝为头子的封建国家的残暴和政治的黑暗,表明封建国家机器和官僚制度是万恶之源,是社会机体的毒瘤。

三、披露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虚伪。曹雪芹一面写贾府是“诗礼簪缨之族”,一面写家庭内部的肮脏丑事,看除夕祭宗祠是何等庄严,可是内里如同尤氏所说:“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第75回)老奴焦大恨主子不争气,骂道:“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第7回)主人的性生活糜烂得很,不但不顾廉耻,国法家法也不管,贾琏偷娶尤二姐就是在国孝家孝期间干出的。曹雪芹以艺术笔调,暴露了封建社会上层伦理道德的丧失殆尽,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堕落及其仁义忠孝道德的欺骗性。

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曹雪芹写了许多婚姻悲剧,有的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如迎春由父亲做主嫁给孙绍祖,被折磨而死,没有好结果。有奴隶和平民争取婚姻自主,如司棋、潘又安、尤三姐,都被迫害致死。曹雪芹最着力写的是宝黛恋爱,在第五回《枉凝眉》一曲中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这两个恋人被活活拆散,一个死,一个被迫同宝钗结婚。但宝钗也没有得到幸福,正像她破的竹夫人谜一样,冷守空房。无论是叛逆者、顺从者,都没有好的归宿,这是因有封建的婚姻制度在主宰青年男女的命运。曹雪芹以那些婚姻悲剧,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戕害青年的吃人的本质,揭露封建统治者“以理杀人”的残暴。

五、揭露封建教育制度的腐败。贾氏宗学的乌七八糟,哪里是教育人才的场所!贾政要求宝玉学习的,不过是读儒家圣贤之书,树立忠孝思想,学会时文八股,以便中试做官。宝玉对要他学习的教课书深恶痛绝,每每说除“四书”之外,都是前人“混编纂出来的”(第19回),不值得学。宝玉,“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第36回),这不就是把讲解官方哲学的书籍抛弃了吗!宝玉不愿意作八股文,指责它是“饵名钓禄之阶”(第73回)。曹雪芹通过宝玉的这些言行,嘲笑了科举教育制度和入仕制度。

六、痛恨理学。曹雪芹在书中对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作了讽刺,他写大观园主人公作诗词,理学的信奉者宝钗要给大家出《咏<太极图>》的诗题。“诗言志”,宝钗分明要藉此阐扬理学思想,可是薛宝琴说这个题没有意思,“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第52回),打消了宝钗的主意。在这里,雪芹把理学大师的著述贬为枯燥乏味的东西,表现了对理学厌恶的态度。前述他写宝玉烧书,其实就是指性理之书,由此可见曹雪芹对理学的深恶痛绝。

七、揭露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曹雪芹对处于封建等级制的最低层的奴仆的生活和斗争给予很大的注意。他笔下的奴隶,从来源讲就有世仆及其家生子女,有采买的,有赠送的;从地位讲,有家中出了知县的奴才总管,有大丫头、奶妪,有三等仆妇及小丫头,三六九等,行次分明;从政治态度讲,有焦大式的忠实奴才,有兴儿式的玩世不恭者,有龄官式的认识到贾府是樊笼、自身是小鸟的有所觉醒的丫头,有晴雯、鸳鸯式的反抗者。主仆的“名分”分明,奴仆只能被奴役,被凌辱,被出卖,这是奴仆制度决定的。曹雪芹写贾府主仆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间的斗争。

八、提供社会生活内容。曹雪芹对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资料的描写,在许多方面是相当细腻的、真实的。他写人们的衣服,不同身份、性别、年龄都不一样。王夫人骂晴雯:“我看不上这浪样儿!谁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妆扮!”(第74回)穿着打扮反映人的身份。食的方面,曹雪芹比衣写的要细致,家常饭食,宴席食物,乃至各种吃食,如茄鯗、莲叶汤,真是众人闻所未闻的稀罕食品。住,一个大观园,写出园林之盛。住所也有严格区分,有宁荣二公府,有宗族一般成员居住区,还有下人住宅区。主人住的地方,有的奴才到得了,有的奴才去不得,等级分明得很。曹雪芹把故事情节与时序变化结合起来,写了一些时令风俗,如除夕祭祖,元宵节猜灯谜,春天放风筝,中秋节赏月。还有家庭成员的喜庆日,如过生日,有小生日,也有整寿,过法也不同。贾母生日,亲朋祝寿;贾政的生日,合族庆祝;宝钗的生日,贾母出钱给她过;凤姐的生日,众人凑分子过;宝玉的生日,小女奴婢们偷着凑热闹。娱乐花样就多了,有唱戏的,打十番的,说书的;有打秋千的,有划船的;有玩鸟的;有摆弄各地土特产小玩意的。赌博的名堂也多,有打纸牌的,有掷骰子的,有抹骨牌的。人情往来的送礼,有种种情形:长辈给晚辈的,不挣钱人相互间的,亲友之间的,礼品反映人们间亲疏厚薄的关系。丧葬仪式,随死者的地位而定,皇妃的,家长的,正妻的,侧室的,殉葬的,婢女的,各不一样。《红楼梦》中种种生活细节的描写,反映封建的等级制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人们物质生活的水平,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趣,反映人们的风俗习惯,是十八世纪中国上层家庭生活方式的写照。

九、点到了农民与地主及其政府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曹雪芹一开笔就写到了甄士隐的家乡“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次后写了宁国府对农庄劳动者的剥削及地租在宁府开支中的地位。但是曹雪芹对主佃关系着墨不多,没有进一步揭示他们间的矛盾斗争。不过作家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深知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主要特征:以皇帝为头子的封建国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行残暴的统治,官吏营私舞弊,为少数富贵者服务;官方哲学儒家学说、程朱理学严密控制人们的思想,致使“以理杀人”比“以法杀人”还要残酷;国家的科举制度和民间的义学,都很腐败,窒息人才的生长;包办的门第的婚姻制度,制约着青年男女,是他们婚姻自主的最大障碍,造成无数青年人的不幸;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道德沦丧;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激起被统治的农民、奴仆的反抗等等。曹雪芹形象地告诉人们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统治阶级的罪恶,统治阶级在精神上已经萎糜到什么程度,在力量上已经消耗到何等地步,它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曹雪芹对这种现实极其不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他痛恨某些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和残暴的统治者,继承了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民主性思想,从而写出封建社会的悲剧。

然而曹雪芹不只是用古代民主思想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他还用超越前人的思想进行创作,这就是:

一、同情女子,反对男子压迫女子的思想。曹雪芹在书中写的青年女子,或美丽天真,或聪明能干,对她们或者尽情讴歌,或者褒贬相当,比对男子的描写好得多,特别写宝玉尊重妇女,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女子好是因为她们是洁净的,势利观念少,不像男子那样为权利而害人。

二、主张建立在具有新的思想成分基础上的爱情的观点。曹雪芹写宝黛恋爱,不同于前人的文艺作品的男女之爱,即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式的爱。那些作品也有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斗争的,但归结为男子出仕、女子诰封,这就大大减弱思想光彩,而宝黛恋爱突破了这种模式。曹雪芹写宝玉讨厌讲仕途经济的话,黛玉十分理解他,支持他,“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第36回),宝玉因而把她认为知己,称赞地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她若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第32回)他们有共同思想,即不追逐功名富贵。正是这个思想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并达到生死不渝的程度。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歌颂,反映出他对以思想因素为基础的恋爱的赞美。他提出这样的恋爱观,是前辈文艺家、思想家所没有的。 三、同情奴仆,主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的见解。宝玉是贵族公子,也摆臭少爷架子责骂奴仆,但曹雪芹着重写的是他同情奴仆的一面。他不讲究主仆名分,常与僮儿“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奴仆“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有人怕他”(第66回)。他对奴仆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藕官违禁在大观园内烧纸钱,彩云偷窃玫瑰露,宝玉怕她们受惩罚,主动为她们遮饰和承担责任。更有甚者,宝玉常说,他屋里的丫头,无论是家生的,外买的,都要让王夫人“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 曹雪芹在书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一些新因素的憧憬,但对封建制度并不是决裂的态度。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不满现状、想要改革而又无能为力的人,作者给他八个字定性:“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给他的偈语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1回)脂批在那个偈语和八字旁边写道:书之本旨。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告诉读者,曹雪芹也是要补天的,并以无能补天为恨。作者的思想融注在他的艺术形象里了,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流露了曹雪芹的无才补天思想。曹雪芹对封建的黑暗统治不满,但对封建制度还持保留态度,并不否定君权和亲权;他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但对人民试图用暴力手段改变自己的处境,则又持反对态度,故而令宝玉写出讴歌地主阶级反对农民起义的《姽婳词》。他对平等的向往,非常朦胧,即远未形成新的世界观,也就是找不到新的出路。因此我们说曹雪芹看到封建社会的弊病,但还不想同它决裂,希望它能好起来。他是要给这个社会补台,而不是拆台,但是他又没有能力补台,并且这个台也不是能够补的,所以就有无才补天的懊恼。

《红楼梦》中还有着历史循环论、宿命论、色空观念等唯心主义观念。如《好了歌》和《注》是宣扬出世观念的,曹雪芹最终让宝玉出家,反映他也或多或少地具有出世思想。曹雪芹不满现状,寻找出路,没有找到,有时不得不寄托于佛老,冒出出世思想。

归结起来,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描绘了一幅中国封建制度期社会生活的画面,揭露和批评了封建主义。

标签: 曹雪芹

更多文章

  • 王锡爵的子女后人 王锡爵故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锡爵

    王锡爵出身名门太原王氏,是嘉靖年间的榜眼,儿子王衡亦高中进士及第第二名,世人称“父子榜眼”,他主张与日本一战,斩断了日寇侵略中国的妄想。王锡爵的子女后人子:王衡,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1562年10月6日),卒于万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

  • 申时行评价 申时行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申时行

    申时行出身富商之家,自幼天资聪慧,既有文人的才学,又有商人的机敏,也难怪在风云变幻的官场能够善终,就连于他有知遇之恩的张居正都不能幸免。申时行评价 申时行是怎样的人在后世多数批评者的眼中,申时行是一个“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r

  • 申时行简介 申时行的身世 申时行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申时行

    申时行是嘉靖时期状元,担任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等职,申时行身世相当传奇,传闻父亲是富商,母亲是一名尼姑。申时行简介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

  • 杨一清与王阳明关系 杨一清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杨一清

    杨一清担任过内阁首辅、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等作品,著有《杨文襄公集》《关中奏议》《石淙诗稿》,政治、文学才能皆不错,世人称其才气一时无两。杨一清与王阳明杨一清和王守仁是老朋友。正德六年杨一清当吏部尚书的时候,给本来要去南京的王守仁在北京吏部解决了工作。他们从此开始往来。嘉靖四年杨一清从陕西三边总制

  • 杨一清作品 杨一清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一清

    杨一清年少聪慧,是成化年间进士,一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出将入相,为官五十余载,后人称其文德武功堪与姚崇媲美。杨一清作品杨一清的著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散文,大多为奏议,如《关中奏议》、《督府奏议》、《纶扉奏议》、《吏部献纳稿》、《吏部题稿》、《文襄石淙集》、《通家杂述》。这些著作在关切国

  • 郭登简介 郭登的诗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郭登

    郭登是明朝将领,从小就擅长议论,喜欢谈论军事,后著有《联珠集》《郭定襄忠武侯奏疏》等作品,他的诗歌或雄浑或委婉,颇有才气。郭登简介郭登(?1472年6月5日),字元登,濠州钟离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镇)人。明朝靖边大将,武定侯郭英之孙。景泰初年,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成化初

  • 叶向高的故事 怎么评价叶向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叶向高

    叶向高是万历年间进士,为明神宗出谋划策,为明朝政局稳定、抵御倭寇等做出了贡献。叶向高与利玛窦交情不错,利玛窦死后将其葬于京郊。叶向高的故事礼遇利玛窦据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时,第一次结识了利玛窦,并与利玛窦切磋围棋技艺,双方围绕围棋问题展开过探讨,其乐融融。万历

  • 叶向高简介 叶向高的小名叫什么 叶向高的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叶向高

    叶向高是明朝著名臣子之一,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平定倭寇、驱赶荷兰入侵者、遏制魏忠贤势力等,为明朝做出巨大贡献、付出一生。叶向高简介 叶向高的小名叫什么叶向高是叶朝荣之子, 出生时恰遇倭寇入侵福建沿海骚扰,其母避难于道旁茅厕之中,动了胎气,产下叶向高,故取小名“厕仔”。叶

  • 夏言是清官吗 怎么评价夏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言

    夏言明朝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桂洲集》、《南宫奏稿》等,担任过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上柱国等职,因遭严嵩诬陷而被处死,后赐谥号文愍。夏言是清官吗夏言为人豪迈,才能过人,纵横议论,没人可以使他屈服。受到宠信以后,他揣摸世宗的心思,不想让大臣拉帮结派,因而他长期与议定“大礼&rdquo

  • 隋唐时期药学家孙思邈生平 孙思邈结局 孙思邈子女 孙思邈著作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思邈

    立志医门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原)人。他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